韓霞
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所以如果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規范自己的行為,促進專業發展和自我能力的發展,提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學校在助推教師專業發展中,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學管理工作的核心工程,多措并舉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一、在管理中規范行為
在學校管理中,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認識和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認識更多地表現為對教師思想上的、觀念上的引導,這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學校要通過制訂一些科學、民主、健全的規章制度,如教學計劃、備課、上課、作業布置及批改、學科檢測及質量分析等相關規定,通過各項常規管理制度、評價制度和激勵制度規范教師的專業行為,加深對教師專業發展思想的認識,將教師專業素質要求內化為自身發展的需求和目標,從而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二、在學習中豐富思想
三流教學教知識,二流教學教方法,一流教學教素養。高層次的學科素養是學科教學中最有價值、最迷人的成分,能夠積淀下來使學生終身受益。為了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讓教師豐富思想。
1.走出去——千帆競過,萬木爭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內的教師已倦怠。為了轉變這種局面,學校應鼓勵教師走出去,博采眾家之長。除了參加國培、省陪等項目外,還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大力支持各學科教師外出學習。走出去,喚醒了老師即將倦怠的思緒,點燃了老師積極工作的熱情。
2.請進來——天光云影,源頭活水
如何能將汲取的精華與實際教學相聯系,需要接地氣的專家
來引領。學校可以結合教師需求,請知名專家或相關領導到學校為教師進行專題講座,還可以請兄弟學校的領導和優秀教師做專題
講座并參與本校教研活動。
三、在科研中深化內涵
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的過程,教育科研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要改變以往教師教學與科研脫節、教研組與科研處脫節的不協調局面,建立以教師為“點”,以教研組為“線”,以學校科研處為“面”的教科研組織體系,為教師成長創造條件。具體應該做到以下三方面:(1)實際性,科研課題的選取,應該基于學校的總體工作目標,結合本校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實際情況而定;(2)目標性,做課題不能摸著石頭過河,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資歷、不同學科等教師的不同需要制訂不同階段的目標,并能夠預期完成;(3)協調性,教學研究不是孤立的,學校在教師教學研究中,要給教師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條件,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提供平臺,達到相互交流、資源共享。
四、在反思中提升素養
教師要適應發展和變革,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努力提升反思力,實現自我更新和可持續發展。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
在教師常規管理中,我們可以強化教師的個人反思習慣。例如,在教案檢查中,要求教師必須有課后反思環節。還可以通過集體備課、建立優秀反思集等形式,促進教師對課后反思的重視。久而久之,讓教師的反思成為一種工作習慣,在反思中提升教師素養。
五、在活動中陶冶品質
新課程的實施給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伴隨新課程的實施出現的校本教研活動,也給教師帶來了無限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學校可以結合本校特點,適當組織教師參加一些活動,來促進教師專業精神、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的發展。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開展專業技能展示大賽,有計劃、有組織、有安排,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讓不同教師在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這樣既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又會提高教師的各種能力,達到雙贏的目的。筆者曾外出參加過一次類似的活動,很受啟發。活動中不同學科的教師都相應的展示了各自的才華。有的教師能夠背誦出教材的全部內容,讓與會人員隨意指出教材內容,他便會背著說出是哪頁的哪部分的內容,讓參會人員為之豎起大拇指;有的教師充分利用簡筆畫進行教學,當教師在黑板上一揮而就地完成一幅簡筆畫后,不僅達到了寓教于樂、傳授知識的目的,而且通過賞心悅目的繪畫形象,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也贏得了學生的欽佩與尊重,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新世紀的教師,需要有一個教學觀念的深刻轉變,包括從封閉性向開放性的轉變,從群體型到個性型的轉變,從權威型向民主型的轉變。因此,在教師專業發展上,學校要樹立這樣的理念:要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要使每一個教師都得到終身的專業發展,要把學校建設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和基地,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培養出新時期“專家型、學者型、發現型、創新型”的教師。
參考文獻:
郭瑞燕.淺談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做法和體會[J].基礎教育參考,2009(03).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