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美紅
獨立作文,能夠清晰地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體驗,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語文學習中一件高難度的事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說:“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遇到作文不頭疼,甚至樂意去做,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是每位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基于此,在教學中,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學生寫作引導:
一、簡化指導,拓寬學生自主創作空間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都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即使是對于同一件事、同一個人,每個學生也各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因而,對于呈現的作文題目,老師如果講解過多,那么勢必約束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變得千篇一律或者大同小異。在實際的作文指導中,我只做一個初始作文的指導:一般是先讓個別學生談談他對題目的理解,然后由其他同學糾正或者補充,最后老師對學生發言做綜合性補充、強調。如:《猶憶春日融》習作訓練前,學生說凸顯主題應抓住“融”字,“融”是“溫暖”之意,所以文章所選材料應該圍繞這一主題;另一個學生說“猶憶”表明這是一篇回憶性文章;“春日”應該是故事發生的特定背景。經過學生的你思我想,基本完成了對文題的初審。而老師只是一再強調“習作當突出當初發生的事仍記憶猶新對現實的意義何在才是文章真正的意圖所在。”對學生作文的指導不涉及具體內容、結構,只是與學生一起審題,讓學生放開手腳,給予足夠的創作空間,大膽創作,讓習作五彩紛呈。
二、充分準備,延長學生自主創作時間
作家創作,也不是想寫就寫,或者叫他寫他就立馬能寫出來的,他也需要醞釀、斟酌、提煉、構思,然后才落筆。學生不是作家,大多學生不是寫作能手,考慮到這個情況,對于將進行一次新的習作,老師在選好文題后,布置給學生,學生先完成對文題的初審,第二天交流審題,第三天交出初稿,學生小組交流,互相修改,第四天上交正稿。所以一篇文章的寫成,前后歷經了4天時間。不安排在一節語文課上完成習作的創作,一是考慮學生的作文現狀;二是顯得鄭重,利于學生端正寫作的態度;三是最關鍵的因素,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互動、修改,最終完成較高質量的寫作。
三、生活積累,豐富學生自主創作內容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離開生活的創作,文章只能是假的、空的、干巴巴的。寫作教學必須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基于此,我讓學生每天把印象最深的或者最有意義的或者最感興趣的事記錄下來,無需很長,百來字就行,然后于周日把一周記下的文字作篩選,選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或者最有意義的或者最感興趣的那件事,把它擴充成500字以上的文章。由于每位學生的生活經歷都不一樣,這樣就抵制了抄襲行為,每個學生都有話說,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四、課堂共享,激發學生自主創作熱情
為了讓學生不再害怕作文,我改變了以往從網上尋找滿分作文為例文的策略,就從學生中選拔優秀的文章作示范。事實證明,效果明顯。被選作優秀作文的同學得到了肯定而開心,保持了他創作的熱情;而其他同學在滋生對自己同學的欽佩之情之余,也產生了想好好試試的欲望。有的同學并不能把整篇文章都寫得很好,但是有的句子確實精妙,摘錄了給同學欣賞,如,有學生在《忙碌的初三》中寫道:“學生少閑月,初三人倍忙”“別人都說九年級的課程表可以玩連連看了”“忙碌,將成為我們初三生活的必備伴侶”。于是乎,有的同學,他們在欣賞的過程中也學到了不少。“等到課間,我抓住機會,一下課直沖辦公室,但還是敵不過同學們的‘凌波微步”“我終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了作業。但是課間是有限的,訂正是無限的,要在有限的課間完成無限的訂正,就要抓緊時間”“不知不覺進入了夢想—訂正背書入夢來”。寫作,就是說話,但是是目的性很強的說話,帶有藝術性的說話。說話人人會,至于怎么說,相信課堂學生作文的共享,是幫助更多學生寫好文章的重要途徑。
在表揚同學創作的同時,我也親自“下水”,從學生的生活中找材料,給他們展示,給他們比對,慢慢品析,細細咀嚼,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中覺得妙趣橫生,忘卻了作文的煩惱,生命的動力得以激勵,生命的狀態得到調整,萌發了向上發展的內驅力,慢慢地,那些對語文學習很被動、對寫作很害怕的學生,也漸漸能創作出佳句了,從他們的文章中也能挖掘到眼睛為之一亮的文句。《窗外有藍天》一文中“沒有什么比天更藍,也沒有什么比藍天更寬廣,只有我們的心”“眼神就像紅外線一樣,掃描得很快”。這些句子,我真不敢相信都是出自語文學習很困難的、見了作文“頭很大”的學生之筆。
五、佳作挑刺,提高學生自主創作能力
我們班的費××同學,喜歡作文,寫起來洋洋灑灑。一開始,我經常把她的文章當作范文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一方面既是對費××同學寫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鼓勵其他同學學習。后來發現,同學們覺得自己根本達不到費××的寫作水平,自己與她的距離相去甚遠,這樣,我的做法非但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削弱士氣,使學生覺得作文太難了。于是,我改變了策略。我表揚了費××的作品,但是讓同學把她文章中不當的地方進行修改。在《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一文中,原文是這樣的“我坐小船咿呀咿呀,她騎駿馬駕駕駕吁”,學生說,應改為“我坐小船咿呀咿呀,她騎駿馬得駕得駕”,又說這樣改語言的節奏感更強。確實,這樣一改,效果更好了。還有在原文中有這樣一句“你寄給我的信被候鳥攔截濕了半截紅了眼”。學生認為此句表意不清。作者解釋:是網友的來信被媽媽攔下,我紅了眼(傷心)。有一個學生認為句中的“候鳥”應該改為“老鷹”,顯示媽媽的攔阻之霸道。而作者不同意,因為文中的媽媽沒有那么不通情理,最后還是認同了作者的做法,還有,文章風格比較柔婉,改為“老鷹”不符合文風。在佳作的挑刺中,學生既欣賞到范作的美,也發現即使再好的文章,也是需要推究的,還有更多的是心靈的碰撞,這樣的方式提升了學生在創作中的能力。
每個生命都有其生成性,學生在創作中亦是如此。教師應解放學生的手、解放他們的嘴、解放他們的眼睛、解放他們的頭腦……讓他們成為自己的主人。今天,學生創作的東西打動了我,我因他們的進步而快樂。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作家”,這是我激勵學生的話,也是在指導學生自主創作教學中堅信的準則。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