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必娟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說:“學生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情感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李大釗先生也說:“史學可以從知識與情感兩方面去說。”高中歷史教材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復雜紛紜,涵蓋了軍事、政治、經濟、文學、地理、科技等多個領域,不僅知識內容相當豐富,而且情感因素厚重,期間蘊含歷史現象之美丑、歷史人物之善惡、歷史事件之好壞,這些都讓我們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波動,為我們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新課改下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強調:“在歷史教學中,應該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自豪感,讓學生逐步形成對民族、對國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也要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因此,用“情”打造高中歷史課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學生情感的產生不僅依賴于他們自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更依賴于老師的培養,因此,要想讓自己的課堂充滿情感,我們就必須用誠摯的感情影響學生,讓自己的課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藝術性,讓學生的內心深處源源不斷地涌現積極向上的情感。因此,在學習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歷史教材時,我總是特別注意自己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徹底摒棄傳統教學中的“師道尊嚴”,用自己的真情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用科學民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這樣學生就在無形中產生了一種積極的情感。例如,在學習《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等課時,我用謙和積極的態度影響學生;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等課時,我努力進行自我調節,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學生實施積極健康的心理影響;在學習《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課時,我積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不斷強化自身的教育意識,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教育理想;在學習《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等課時,我努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用自己的激情影響學生。
情感教育在歷史教學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用自己的真情打造高中歷史課堂。我相信,只要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學生一定會健康成長,一定會成為有情有義的人。
參考文獻:
[1]陳佳宏.關于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思考[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21).
[2]陳霞.淺議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學知報,2011.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