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祝
最近參加了湖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對信息技術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作用的認識也不斷加深。我認為,在教學中,根據化學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正確運用實驗、模型等直觀媒體,恰當地輔以信息技術等手段,能夠很好地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而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而積極學習的源泉是興趣。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生動、直觀、有啟迪性的演示,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學生通過感悟、體驗,內化為內心深處的需要傾向,會逐漸激發出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授物質鑒別知識時可以這樣設計。
教師導入:物質鑒別的知識是學生在學習化學時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又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實際問題。
多媒體播放:
1.中央電視臺“關于湖北五峰的假酒中毒事件”新聞報道的視頻。
2.新聞頻道關于查獲假鹽的圖片。
假酒、假鹽使用后危害著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打假,更需要具備鑒別物質的方法。
教師通過來源于生活的多媒體視頻和圖片進行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配合過渡性導語,使學生馬上知道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強化或可視化實驗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對于復雜的微觀世界,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難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長此以往使學生對化學感到厭倦,會嚴重影響學習效率。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使此類問題得到解決。
例如,在學習《原子的構成》一課時,運用信息技術將原子形象化為一個具體的球體,通過flash動畫演示球體內部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及原子核內部的更小微觀結構,就會讓學生對原子產生感性認識,一個動畫勝過千言萬語。
三、挖掘身邊的化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展示適量的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可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報紙、刊物上與化學相關的新聞報道或資料剪輯下來,在相關章節及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給學生。例如,學習金屬時,播放一艘銹跡斑斑的輪船,延伸出問題:如何防止生銹?從而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只要我們多學習新技術,多研究化學教學,并在利用新技術提高化學教學效率上做一個有心人,那么我們的教學水平一定會不斷地提升。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