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
1997年的夏天,我從師范院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一所鄉(xiāng)村初級中學,報到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被褥沒處放,校長熱情而又無奈。最后,我被安排在學校后院一座舊廟旁的瓦房里,這一待就是四年。那是一個“暴力教育”泛濫的年代,對學生的懲戒被視為一種天經(jīng)地義的教育方式,沒有人感覺有什么不對。初上講臺,我便意識地要以這種方式來樹立我的師道尊嚴,不到幾日,班紀肅然,風清氣揚。強子(化名)是個例外,他身形瘦小,一臉的不在乎,我懷疑他對板子已產(chǎn)生了免疫力,或表情木訥,無所事事,或眼神迷離,超然物外,上課基本不聽,作業(yè)基本不做。幾位任課教師既憂心忡忡,如鯁在喉,又氣急敗壞,束手無策,但也有點怵他,也基本料定“孺子不可教也”,不出幾日,便可能挎包而去,所有的問題,只是時間問題。
強子絲毫沒有受“暴力美學”的影響,依然我行我素。我站在講臺上,以自己“學多識廣”的優(yōu)勢侃侃而談,以期影響我的學生;作為班主任,又借肅整班風發(fā)泄自己的失落。我曾經(jīng)夢想中優(yōu)雅的教師形象如同斷線的風箏,離我的現(xiàn)實越來越遠。我深夜所寫的詩歌,我的學生聽得迷迷糊糊,又極其崇拜地仰視著我,我的生活憂傷而又粗暴,沒有人能理解我。
我估計也沒有人能理解強子,強子極其安靜又極其偏執(zhí),極其消沉又極其自我。七年級的學生,兜里還別著個打鳥的彈弓,沒事的時候把玩一會兒。我把全身心的不暢快勁全都使到教學上,(以后才知道,過度教育也是不好的)與學生同上下課,甚至周末也不回家。班級語文成績持續(xù)上揚,一騎絕塵,強子安然自若,成績穩(wěn)定。那時,我給班級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套俗不可耐的勵志口號,我高呼:“火車沒油怎么辦?”學生聲嘶力竭地齊喊:“加油,加油,加油!”你不得不承認,上了初中的學生,像初春的麥苗,你幾乎能聽得見他們拔節(jié)的聲音。但強子永遠不吃這一套,給他講人生,他冷冷的眼神似乎在告訴我,“你失敗的人生缺乏說服力”。我和強子的思維完全沒有在同一軌道上,我使盡渾身解數(shù),口干舌燥,無可奈何。我似乎永遠也難以打開強子的心門。
改變,是從強子到我家做客開始。或是很久沒回家看爸爸媽媽了,周末了,我騎著摩托車,一路灰塵,遠遠就看見強子懶懶地走在路上,沒精打采。我突發(fā)奇想,討好地邀請強子同行。他依然很少說話,默默地坐在身后,一問一答,不問不答,漸漸地就有些尷尬,干脆兩人都不說話。“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到二三里路,摩托車就熄火了,百般侍弄,無濟于事。我說:“強子,你先回家吧,我自己推著就行。”強子固執(zhí)地搖搖頭,悶著頭在后面推車。摩托騎著輕松,推著沉重,就像消極的強子。強子跟我回了家,沒有用電話聯(lián)系他的家人,強子說家里只有自己一個人。
突然造訪的強子把我從神圣的講臺拉回活生生的現(xiàn)實。看到安靜的村莊、裊裊炊煙和幾眼破舊的窯洞,我既泄氣又惱火地躺在土炕上,一句話也不想說,強子叫父親爺爺,然后像回到自己家似的,給母親抱柴火,又和父親下棋。看起來他們比我熟稔得多,就著母親做的雞蛋湯泡餅,父親和強子聊天:“這人世間三十六行,我最敬仰兩個行業(yè),一個是醫(yī)生,救死扶傷,一個是老師,教化風氣,所以才執(zhí)意讓你張老師上師范的……”這個老頭,對著“外人”什么話都說,我氣得蒙頭大睡。
離家到學校時,母親扯了扯我衣角說:“強子的爸爸多年在外面打工,他母親因為家窮好些年頭也不回家了,你別一門心思教書,也關(guān)照關(guān)照這些學生。”
強子的話依然很少,但他的故事、他的心里話,父親母親會講給我聽。我慢慢地走近學生,才發(fā)覺農(nóng)村學生的苦,一半學生就是留守兒童,最困難的,像強子,村委會送來一袋面粉,自己生火做飯,上學回家。千禧年,強子所在的班畢業(yè)了,強子后來也很努力,但也沒有實現(xiàn)大逆轉(zhuǎn)而創(chuàng)造奇跡,高中沒考上,強子轉(zhuǎn)身外出打工。
那幾年,我心無牽絆,一心教書,育人點點滴滴的情節(jié)充盈著我的整個生命,但唯有強子離我的生命最近。后來,我調(diào)回縣城學校,教書育人也基本能應(yīng)對自如。身為人師我漸漸明白,“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教育需要等待。但強子是個永恒的符號,每面對一個所謂的“問題學生”,我總想起父親的那句話,“孩子,你是教師,教化人的工作,即使在鄉(xiāng)下農(nóng)村,也不丟人,不要一味光要成績,要育人成才哪!”
去年年末,強子回來了,說來看我,身形魁梧,話仍不多卻有了氣勢。召集了當年的幾個學生,硬要到KTV唱歌,他們送給我一首歌,“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記你容顏……”幾杯啤酒下肚,我一時淚眼婆娑,強子他們不知道,我伴他們成長,他們卻陪我走過了最困惑的那段時光。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