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信是當代大學生立身處世應具備的道德品質也是衡量當代大學生能否成為合格人才的重要標準。當前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分析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多種原因,從而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人際交往;誠信;大學生
作者簡介:宋春靜(1988-),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成都理工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1
一、誠信之解
(一)誠信
誠信作為基本的道德范疇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里,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他怎么立身處世”,儒家思想認為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點,如同車子缺少輗、軏這樣的樞紐就不能行走一樣,人若無誠信寸步難行。
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誠信交往的現狀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誠信障礙
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更為廣泛,獨立性與社會性更強。大學生們開始步入了社會交際圈并且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并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交往能力已成為衡量大學生個人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大學生正處于一種渴求理解與交往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大學生中卻存在著不信任、交往冷漠等方面的誠信障礙。由于缺乏真誠與信任,導致大學生在校期間與他人交往中,存在欺騙、承諾不予兌現及說空話大話的現象。大學生這些在人際交往中的誠信障礙,導致學生缺乏責任感,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也增加了學校的不穩定因素以及在與家庭成員的交往過程中的不誠信。
(二)在與家庭成員的交往中缺乏誠信
由于國家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或兩個孩子,以致長輩對孩子難免偏愛甚至溺愛。在這種情況下,長輩與父母對于孩子的容忍度很高,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過的好只要是孩子提的要求再難也要達成。孩子習慣了向長輩與父母提各種要求,因為即使遭到訓斥要求也會得到滿足。所以很多大學生在上學期間通過向長輩說謊來騙取超額的生活費,以滿足自己的物欲以及虛榮心。這樣在與家庭成員交往中缺乏誠信的大學生就像一個榨汁機,利用家庭成員的信任,來大行欺騙之事。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誠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危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
由于受到社會多元思想碰撞,價值觀念沖突以及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在道德上的困惑,就業與學業的壓力的影響,大學生們從心理上無所依托,誠信意識十分淡薄。一旦受到社會誠信危機的沖擊,就極易表現出浮躁的心態及急功近利的心理,以至于做出失信之舉。與此同時大學生將實用主義至上作為處事準則,注重追求個人的名利得失,都是誠信意識淡薄的表現。
(二)客觀因素
1.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
歷史上積淀下來的糟粕影響是導致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歷史根源。由于封建社會長期的封建專制制度,剝削階級貪圖享受的思想和一些消極腐敗的現象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導致了人們潛意識中誠信意識扭曲。誠信雖然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從古至今,誠信缺失的案例數不勝數,而大學生最有可能了解這些歷史,造成誠信的傳統沒有很好的繼承,卻學到了許多不講誠信的厚黑學及生存之道。導致大學生認為現實的利益要勝過虛無的名聲。
四、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誠信問題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
1.加大宣傳力度,從全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開展誠信理念的宣傳。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誠信觀得念深入人心。
2.從制度上制定相關政策法律,從法律層面來約束失信行為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要重視高校的主導作用
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凸顯誠信教育。大學生誠信教育雖然一直貫穿在大學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但并未得到凸顯。在當前大學生以及社會誠信缺失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我們應以德育創新作為新的契機,從眾多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突出強調誠信教育。在教育的各個方面,都要滲透誠信教育的內容。要提高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強化誠信意識是基本要求,因為誠信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要做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誠信必不可少。所以,如果忽視了誠信教育,道德教育的完整性將會遭到破壞。因此,在高校中落實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應作為當前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2.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誠信教育。通過教師的行為對學生進行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或顯性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為社會培養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及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人才,
(三)重視家庭在誠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和連續性,從小到大幾乎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與無意、計劃與無計劃、自覺與不自覺中進行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深遠。所以家長以及家庭成員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身教勝過言教”。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的了解一定更甚老師,所以一定要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家長和老師及時的溝通,提高誠信教育的時效性。
五、結語
因此大學生培養誠實守信的品行,重在實踐,貴在養成,但不能忽視社會、學校、家庭的影響。誠信意識不是一蹴而就能夠培養的,要靠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的努力。把大學生的誠信認識轉化為誠信意識,誠信理念轉變為誠信行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大學誠信氛圍。
參考文獻:
[1] 袁華音.西方社會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
[2] 顧春、張會軍.中國素質教育全書[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7.
[3]眭依凡.大學的使命與責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