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梅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課一直被認為是枯燥的,其實,如果認真去挖掘教材并把教材的內容與當地的鄉土資源結合起來,就會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政治課上起來就沒有那么枯燥了。特別是新課改實施以來,新的高中政治教材的四個模塊中,尤其“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特別容易引入鄉土教材的教學。這些內容的引入不但能使學生增長知識,提升學生的發展能力,還能讓學生學會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關鍵詞:鄉土資源;高中政治課堂;嘗試;愛國主義教育;拓展知識
高中思想政治課一直被認為是枯燥無味的,為了改變這一局
面,新課改實施以來,在高中政治課教學實踐中,我曾嘗試把鄉土資源引入高中政治課堂,通過鄉土資源對教材進行有機的補充、整合,讓教材的內容與鄉土生活對接。經過實踐,發現這樣做既能引領學生回歸到最自然的社會生活中,也能使教學更加有趣,既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現在以幾個教學案例來探討為什么要將鄉土資源引入高中政治課堂。
一、引入鄉土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材雖然有相關的材料可以說明相關的
問題,但是,有些材料則是有些過時,有的材料是沒有地域性的,所以不太能引起學生的共勉,而如果能夠用鄉土教材貫穿整個教學
內容,就能夠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執教“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時,我首先課前布置學生先去查閱有關靈渠的資料,然后在上課的開頭,播放羅寧娜的歌曲《我的家鄉水靈秀》,在美妙的歌聲中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興安靈渠的秀美。再引用中央電視臺的大型節目《走進廣西——揭秘靈渠》,告訴人們,靈渠建成于公元214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靈渠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條運河。
我把這些節目給學生看完以后,學生都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并感嘆:“想不到靈渠的建造有這么多的偉大之處。”從而產生了一種愛家鄉之情,然后導入新課:古人的智慧引起我們的深思——古人是如何利用事物之間的聯系創造這樣的杰作的?靈渠的修建、靈渠的作用又如何體現聯系觀的哲學道理?這樣的導入,既讓學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產生了一種熱愛家鄉的情感,為本課的情感目標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中,仍然以靈渠為例,設計以靈渠為題材的幾個探究題,讓學生在交流中解決問題,結尾時,再播放歌曲《祖先的靈渠》,整個課堂顯得生動又有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及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進行主動學習。在這節課中,整個過程都貫穿靈渠的材料,并讓學生去實地考察,親身經歷,然后與教材的教學內容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了課堂教學的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同時也充分體現了鄉土資源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
二、引入鄉土資源,有利于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傳統教學中,一直都是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機械地去接受,這其實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而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則是倡導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合作、體驗和討論,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從而獲得知識,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師只是處于“導演”的位置。如果引入鄉土資源,則可以有利于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因為很多鄉土風情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這樣,既能充實教學內容,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體驗、感知中關注家鄉自然資源、人文環境和現實生活,進而增加學生愛家鄉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傳統文化的繼承”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讓學生課前去收集興安縣當地的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與傳統思想的相關內容,然后都拿到課堂上來,討論、探究、分析當地的這些傳統文化以及這些文化的特點,另外,學生還可以相互補充,特別是一些學生的家鄉就是這些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學生說起來特別的輕松。總之,通過這節課的實踐,我發現學生的興趣被大大調動起來,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點撥,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引入鄉土資源,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思想政治課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恩格斯說:“只有熱愛家鄉,才能熱愛祖國。”愛家鄉是愛祖國的起點,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時候,引入鄉土資源,善于挖掘和利用當地體現民族精神的各種資源,能引起學生情感和思想上的震動。
例如,在教學“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時候,我就用了興安縣本地的資源——紅軍堂(紀念湘江戰役的地點)和紀念湘江戰役的烈士陵園,帶領學生去參觀紅軍堂和烈士陵園,并結合學校的“重走長征路”活動讓學生體驗紅軍長征的艱辛,了解更多的英雄事跡,帶給學生心靈上的觸動,體現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珍惜現在的生活,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四、引入鄉土資源,有利于遷移鞏固知識,拓展課堂
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運用知識,這也體現了新課改的探究性學習理念,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鄉土教學案例,讓學習者聯系實際,更利于其知識的遷移、拓展。
例如,在教學“文化在交流中傳播”這一課時,我用了興安縣連續幾年舉辦米粉節和興安縣申請十大魅力名鎮時的視頻,每年的米粉節開幕式上,都充分展示了興安縣的文化氣息,顯示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針對上述視頻,我就此提出問題:興安縣的這些文化是否應該走出興安甚至走出廣西?我們能為我們興安縣的文化發展做出哪些貢獻?然后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探討、總結,得出結論。經過小組討論,最后學生形成了一個共識:我們不僅要吸收外來優秀文化,還應該更加主動地將興安文化傳承下去,特別是要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具有獨特魅力的興安文化。通過這些鄉土資源的探討和分析,讓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識,又學會了運用知識。所以,教材是一種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而鄉土資源,不會自動進入教學領域,它需要教師能動地去尋找、選擇和運用,把鄉土資源與課堂知識相結合,既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
主動性,又能不斷拓寬思路,提高學生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思想政治課資源利用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師樹立科學的課程資源觀,拓寬獲得課程資源的渠道,讓更廣泛的資源走進思想政治課堂,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服務,最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學科的課程目標。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特別要求課程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的發展相聯系,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拓展視野,這是我們今后思想政治課堂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做,認真去挖掘鄉土教材,我們的思想政治課堂也能呈現出亮麗的色彩。
參考文獻:
[1]杜麗嬋.利用鄉土資源,增強德育實效[J].基礎教育研究,2011(07).
[2]林成華.高中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Z2).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