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凌云
作為教師,很擔心學生出錯,而作為學生,常因出錯陷入窘迫的境地,有時為了避免出錯,學生甚至不開口,這在英語學習中是很常見的現象,也是英語學習的一大障礙。
那么,怎樣對待學生在口語練習中所出現的錯誤呢?我較贊同“流暢優先,正確隨后”的觀點,在交際中努力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思想,不要過多考慮語法,但毋庸置疑,準確的表達對于成功的交際是很重要的,糾錯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糾錯就更要講究態度和方法。在口語糾錯中不能讓學生感覺這是批評和懲罰,而是讓學生感到這是建設性的建議,是學習的過程。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有三種糾錯的方法:
第一種是自改,如:
S1:My brother is younger than my sister. What about yours?
S2:My brother is older as my sister.
T:Er...(questioning look)
S2:Er...(pause) Oh yes,older than——my brother is older than my sister.
T:Good!
在這里老師的活動僅僅局限于對已出錯誤的暗示,一個疑問的表情、延長停頓的時間或發出一個語氣詞,學生便很自覺地意識到是哪兒出錯了,進一步去識別和自我改正。這種做法不僅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還會使他們很容易記住改正后的形式。同時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驗。這種做法的弊端在于學生并非總是能夠自己找出錯誤并改正。那么,就產生了第二種方法:互改。請看對話:
T: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 Mmm...George?
G:I study my homework.
T:Er...(worried look)
G:Aah...I do my homework,...
T:Well.What did George do?(pause) Sally?
S:He did his homework.
T:Yes...George?
S:Ah...yes...I did my homework.
在出錯同學不能自我改正的情況下,老師給了其他同學一個機會。在這一方法的運用中,老師的關鍵作用是創造互相尊重的氛圍,不能讓其他同學對出錯的學生大喊“錯!”而造成不和諧的課堂氛圍,更不能傷害答題學生的自尊心。這種方法有利于相互學習習慣的養成,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提高他們的能力,老師應該強化改正后的答案。但這一方法易造成個別優秀的學生改錯,而成績一般的學生沉默的局面,所以老師應注意提問面要寬。
如果遇到很難改正的錯誤,所有學生都無從入手,那就只能是老師改正了,這就是第三種方法。在運用這一種方法時,我們在錯誤的地方要說得慢一些,可以用升調來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余地。
改正學生錯誤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可以靈活運用,有時是幾種方法合用。總之,改錯是為了提高,而不是為了懲罰。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