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朝霞
摘 要:認真分析傳統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存在的作業心理,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創新的幾點認識。
關鍵詞:作業;形式;創新體驗
作業是課堂教學延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傳統作業存在的問題
老師們為了強化教學效果,語文作業局限在抄一抄、答一答、背一背、寫一寫這種單一、枯燥的模式之中。讓學生統一練習,以一把尺子評價一切,以一個標準衡量一切。教師常常忽略學生的差異,不管是基礎薄弱、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還是天賦較好或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都要求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同一分量、同樣內容、同等難度的作業,學生自主選擇少,得不到符合自身實際的鍛煉和提高。這樣做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而且這樣的作業大多局限于課堂講授的知識和課后單一的習題。這種作業,容易使學生的知識“窄化”、思維“僵化”、情緒“淡化”,從而泯滅學生的創造性,也不符合學生個性的良好發展。
二、學生作業時不當心理產生的消極作用
1.圖快嫌多
作業量大,成為學生的一大負擔。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學生的心理是害怕、厭煩,表現出不愿意做、怕做。有的學生為逃避做作業,想著法子瞞家長、騙老師,這樣學生就失去了語文學習的樂趣。適量、適當的作業和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樹立信心。
2.喜新厭舊
學生怕做作業、拖拉作業大都是因為不喜歡千篇一律的練習形式,學生覺得老師布置作業,無非就是抄抄、寫寫、讀讀、背背等,每次都是“老面孔”,一點也不新鮮。有的學生做這樣的作業完全是在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好像作業就是為老師做的。教育心理學表明,單調乏味的學習活動容易產生疲勞,并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3.好趣惡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些語文作業形式呆板、內容枯燥,形成了一個一成不變的無趣模式,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現行作業內容多為現成的,雖然教師省時省力,可對于學生來說,并非始終有益。作業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已成為共識。因此,語文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改革傳統的作業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作業新形式。
三、作業設計的創新運用
語文作業必須有所創新,新在作業形式上,新在豐富學生知識上,新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
1.作業設計要有趣味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因此,作業的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
(1)以新激趣。好奇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新穎的題型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最佳學習的狀態。教師要適時地給學生換換“口味”,以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
(2)以動激趣。厭靜喜動是小學生顯著的心理特征。設計練習時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去畫一畫、演一演,以便激起學生對作業的熱情。
(3)競賽激趣。小學生爭強好勝,勇于競爭,訓練中適當設計競賽的練習,可刺激學生的求知欲。例如,設計小故事、游戲等形式的課外作業,寓學于樂,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作業設計要有人情味
教學要以人為本,所以我們的作業不光要有趣味,還要有人情味,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讓他們在屬于自己的能力范疇、興趣范圍之內選擇自己真正想做、能做的作業。讓學生有一個寬松的選擇范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去做,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的參與作業,這樣的作業才能內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
(1)分層作業。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地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學困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不但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
(2)作業超市。就是教師按學生之間的差異和需求設計作業,為學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選擇機會,以滿足不同程度、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需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成功。把作業的選擇權還給學生,設計有彈性的作業,避免“一刀切”,在作業內容和完成方式上盡可能地開放,給學生適當的自由度,促使他們想學、會做、善創造。
小學語文作業的創新,激發了學生作業的熱情,給予了學生成功的體驗,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能力、素養在不同方面得到提高。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