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歷史次高,這顯示社會融資規模在數量上還是不少的。但從結構看,人民幣貸款的占比明顯上升,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表明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不合理?
對于這些問題,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1月15日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2014年人民幣貸款占比上升,并不表明社會融資規模結構變得不合理。融資結構的變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監管當局加強了對表外業務的監管,大量表外融資轉移到了表內。2014年,實體經濟以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的方式合計融資2.90萬億元,僅為上年的56.1%,同比減少2.27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為17.5%,比上年低12.3個百分點。表外業務回歸表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資風險、縮短融資鏈條、減少融資成本,有利于金融機構的穩健運行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二是直接融資金額和占比都創歷史最高水平,表明融資結構繼續優化。2014年,非金融企業境內債券和股票融資合計2.86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17.3%,較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都創歷史最高水平。
“因此,從這兩方面來看,不能說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變得不合理了。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雖然在短期內存在波動,但長期內整體下降。2014年人民幣貸款占比的上升并不表明以后還會上升。隨著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的發展,預計未來人民幣貸款占比總體還是會呈下降趨勢。在一定時期內,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為50%至55%,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這表明我國融資結構仍然以銀行信貸為主,人民幣貸款依然是實體經濟的主要融資工具,但金融體系的其他融資方式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盛松成表示。
對于2014年人民幣新增貸款出現的“增長快、結構好”的特點,盛松成介紹說,2014年人民幣新增貸款達到歷史最高。不僅貸款增長較快,信貸結構也明顯改善,主要表現為“五個增長”和“一個回落”。
“五個增長”是指:一是小微企業貸款較快增長,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水平,全年貸款增量高于上一年。去年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26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增速比2013年末高1.3個百分點,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1.9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的30.4%,比上年高1個百分點。全年小微企業貸款新增2.13萬億元(同比多增1285億元),占企業新增貸款的41.9%,比同期大型企業新增貸款占比高18.1個百分點。
二是中西部地區貸款增速持續高于東部地區。去年末,西部地區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7%,增速比中部高0.9個百分點,比東部高5.2個百分點,信貸資金持續向中西部傾斜,區域信貸不平衡狀況繼續得到改善。
三是企業中長期貸款加快增長。去年末,企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9%,增速比2013年末高4.7個百分點,呈加快增長態勢;全年增加3.91萬億元,同比多增1.53萬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第二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9.6%,增速比2013年末高4.6個百分點:服務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7%,增速比2013年末高4.7個百分點。
四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保持快速增長。去年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1.26萬億元,同比增長53.5%,增速比2013年末大幅上升30個百分點。全年增加4398億元,同比多增2853億元。其中,棚戶區改造貸款全年增加4091億元,同比多增3015億元。
五是房地產貸款平穩較快增長。去年末,房地產貸款余額17.4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增速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5.3個百分點;全年增加2.7萬億元,同比多增4055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持續提高,個人購房貸款增長企穩。年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5.6萬億元,同比增長22.6%,增速比2013年末高7.9個百分點;個人購房貸款余額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7.5%,增速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3.9個百分點。
“一個回落”主要表現為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落,其中,鋼鐵業和建材業貸款負增長。去年末,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9%,增速較2013年末回落3.6個百分點,其中,鋼鐵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下降6.9%,建材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下降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