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端 許湘寧 李永浩
中間入路法完整結腸系膜切除治療結腸癌的臨床分析
趙炳端 許湘寧 李永浩
目的 分析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經中間入路法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方.86例結腸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3例。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完整結腸系膜切除(CME)術治療, 觀察組為中間入路, 對照組為外側入路。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平均淋巴結清掃數目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術后2年內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間入路法CME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顯著, 應推廣使用。
結腸癌;系膜切除;完整結腸;中間入路
結腸癌主要包括未分化癌、黏液腺癌及腺癌, 臨床表現包括腹脹、腹痛、血便、便秘及水腫等[1]。結腸癌的發病原因包括遺傳因素、攝入的纖維素不足及大量攝入高脂肪食物等, 患者發病后癌細胞可沿腸管向腸壁浸潤, 還可能沿切口面或縫線擴散轉移, 因此在治療時需要合理選擇手術方法。本文分析了CME經中間入路法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在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結腸癌患者作為分析對象, 所有入選對象均經腸鏡或病理檢查確診患有結腸癌, 且無CME手術禁忌證。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3例。觀察組中男31例, 女12例, 年齡37~64歲, 平均年齡(46.8±5.6)歲;肝曲癌8例, 回盲部癌15例, 升結腸癌20例, 國際抗癌聯盟(UICC)分期情況為Ⅰ期14例, Ⅱ期23例, Ⅲ期6例。對照組中男28例, 女15例, 年齡39~67歲, 平均年齡(46.2±5.4)歲;肝曲癌10例, 回盲部癌14例, 升結腸癌19例, UICC分期情況為Ⅰ期17例, Ⅱ期21例, Ⅲ期5例。兩組患者的UICC分期、發病部位、病程、年齡及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ME術治療, 觀察組為中間入路, 對照組為外側入路。
1.2.1 觀察組 移開小腸, 結腸系膜充分暴露后將盲腸提起, 隨后切開腸系膜表面覆蓋的靜脈上方組織、系膜, 腸系膜中的靜脈暴露后沿靜脈解剖結構進入右腎筋膜與Toldt筋膜之間的Toldt間隙, 在進入Toldt間隙的過程中結扎結腸右側分支血管、Henle干、右結腸血管及回結腸血管, 結扎后將系膜血管周圍的脂肪組織與淋巴結清掃干凈。隨后切開胃結腸的內側韌帶, 結扎網膜血管及清掃淋巴結, 將Toldt間隙打開, 并分離末段回腸的系膜與側腹膜, 分離后將回腸及橫結腸切斷并移除病灶, 完成上述操作后重新吻合橫結腸端與回腸端即可。
1.2.2 對照組 移開小腸, 將升結腸提起, 沿腹膜與升結腸交界部位的黃白線進入Toldt間隙, 其余操作方法與觀察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淋巴結的清掃數目、術后并發癥情況;術后隨訪2年, 對比兩組患者的癌癥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淋巴結的清掃數目方面, 觀察組的平均清掃數目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包括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腸梗阻及乳糜漏、出血等, 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隨訪中發現, 觀察組在術后2年內的癌癥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淋巴結的清掃數目及住院時間比較( χ-±s)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與癌癥復發情況比較[n(%)]
CEM術在治療結腸癌方面具有改善預后及提高患者術后總生存率的特點, 因此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使用。目前CME術入路的方式包括中間入路與外側入路兩種, 選擇手術入路時應考慮能否尋找及維持相對完整的結腸系膜[2]。如在實施CEM術的過程中選擇中間入路, 將血管分離結扎后再對腸段進行分離, 則可以避免因術中擠壓等操作而造成癌細胞通過血液擴散到其他部位[3]。經中間入路時需要先按照由上至下的順序將腸系膜表面的血管鞘打開, 在打開血管鞘時可以明確結腸血管出現的病變情況, 了解病灶位置后進行針對性的高位結扎, 這就有助于改善臨床治療效果與降低復發率[4]。本研究為86例結腸癌患者行CME術時采用了兩種手術入路方式, 觀察組為中間入路, 對照組為外側入路, 結果證實觀察組在術后兩年的癌癥復發率僅為9.30%, 而對照組達到了25.58%, 兩組的復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中間入路在減少結腸癌復發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再次證實了上述觀點。另一方面, 經中間入路行CME術的過程中可以縮短術者進入Toldt間隙的時間, 并保證準確進入Toldt間隙, 因此不但能縮短手術操作時間, 還可以避免對腸系膜中的靜脈造成損傷, 因此能加快術后康復, 確保筋膜實現銳性分離, 有效增加淋巴結的清掃數目[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且淋巴結的清掃數目多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目前多數報道所得出的結論一致。此外,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經中間入路行CME術可以有效預防并發癥及降低術后復發率, 具有安全可靠的特點。中間入路法CME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顯著, 可推廣使用。
[1] 葉穎江, 高志冬, 王杉, 等 .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在結腸癌手術治療中的應用 .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6):494-496.
[2] 黃冀華, 梁偉成.全結腸系膜切除在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性切除中的應用與評價.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12,4(3):158-162.
[3] 曹奇峰, 陸愛國, 馬君俊, 等 .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177例臨床分析 . 外科理論與實踐,2010,15(4):361-365.
[4] 關旭, 姜爭, 王貴玉, 等.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在結腸癌手術治療中的應用.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32(9):787-788.
[5] 馬冰, 杜曉輝, 夏紹友, 等.回結腸血管為入路標志的腹腔鏡輔助下右半結腸根治術24例報告.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6):481-4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44
2015-03-23]
528211 佛山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