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軍潔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河南南陽473012
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且具有遷移性和延續(xù)性,病程漫長,給患者及其家人帶來極大痛苦[1]。該類疾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據有關研究發(fā)現,有30%的肝硬化患者患有糖尿病,且98%的患者會出現糖耐量的異常[2]。目前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肝臟在糖代謝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關。有研究發(fā)現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在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充進、肝癌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上比單純肝病患者要高,且該病的臨床預后效果不佳。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20例,以下筆者就其臨床表現及預后影響進行深討。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25例,將資料不完整患者2例以及不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3例剔除。以WHO對于肝硬化的診斷標準作為此次研究的納入標準,同時排除患有嚴重惡性腫瘤、嚴重血液性疾病等患者,最終入選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齡 30~84歲,平均(59.8±2.4)歲,老年患者居多。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患者43例(35.8%),無糖尿病患者77例(64.2%)。丙肝后肝硬化5例(4.2%),乙肝后肝硬化31例(25.8%),酒精性肝硬化20例(16.7%),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4例(20.0%),不明原因肝硬化36例(30.0%),膽汁淤積性肝硬化4例(3.3%)。按Child-Pugh分級:其中A級患者71例,B級患者36例,C級患者13例。

表1 兩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比較

表2 兩組住院天數及死亡率比較
肝硬化診斷標準按照WHO對于肝硬化的診斷來判別[3]。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診斷標準如下:(1)肝病基礎病診斷明確;(2)餐后血糖在11.1mmol/L以上;(3)空腹時患者胰島素水平偏高,進食后胰島素反應遲緩;(4)原發(fā)性糖尿病除外。
對于入選研究的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制定調查登記表,于筆者所在醫(yī)院病案室查閱2013年12月~2014年12月1年間肝硬化患者病例,對入選患者的一般人口資料,如年齡、性別、家族病史、住院時間、聯系電話等進行詳細登記。同時對患者的影像學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和臨床表現歸類存檔。并根據上述診斷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的標準將入選患者分為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組和無糖尿病組,對于兩組患者的肝功能分級、臨床特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預后效果以及轉歸等方面進行深討以及統(tǒng)計研究。并對兩組的以上觀測數據進行比較。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組和無糖尿病組,在年齡、性別、合并基礎疾病以及肝硬化病程上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資料具有可比性。
(1)“三多一少”典型癥狀即患者出現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等癥。(2)乏力指患者出現氣喘,雙腿發(fā)軟,懶動等癥;腹脹患者常有飽腹感;尿黃則是患者尿液常常呈現鮮黃色甚至棕色。(3)并發(fā)癥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判定是否出現并發(fā)癥: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現象;是否有自發(fā)性腹膜炎;是否存在肝性腦?。皇欠裼畜w內電解質紊亂現象的發(fā)生。前兩項癥狀在日常對患者臨床表現調查中評價,并發(fā)癥則根據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評價。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數據采用x2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選研究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中,患有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患者43例,發(fā)生率35.8%。丙肝后肝硬化5例患者中發(fā)生1例,乙肝后肝硬化31例患者中發(fā)生5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患者中發(fā)生8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4例患者中發(fā)生9例,不明原因肝硬化36例患者中發(fā)生18例,膽汁淤積性肝硬化4例患者中發(fā)生2例。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項目進行比較。具體數據及比較結果見表1。
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住院天數及死亡率均高于無糖尿病組,且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體數據見表2。
肝臟作為人體重要的糖代謝調節(jié)器官,主要參與糖的代謝過程,對人體內糖類成分的貯存、分布、代謝以及血糖的調節(jié)起到關鍵作用[4]。通常情況下,人們進食后血糖濃度會升高,而單糖被小腸吸收后經內靜脈被運輸至肝臟,此時肝臟將血糖合成糖原進行貯存;當血糖降低時,之前貯存的糖原被分解為游離葡萄糖甚至一些非糖類的物質通過肝臟中的糖異生反應變?yōu)樘窃俜纸庾優(yōu)橛坞x葡萄糖,使得血糖恢復[5-6]。因此,肝臟出現疾病會導致血糖升高或者降低,無法維持正常水平[7],甚至造成糖耐量的減退[8]。多數學者認為肝硬化引發(fā)的糖尿病多由于胰島素的抵抗及胰島素代謝或分泌異常所致[9-10]。肝硬化的患者會出現高胰島素血癥,血清中過高濃度的胰島素導致胰島素受體庫發(fā)生降解,進而胰島素受體作用降低,產生胰島素抵抗。此外,肝硬化的患者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會降低,使得外周組織也會產生胰島素抵抗現象[12-13]。正如本研究結果所示,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在胰島素抵抗以、餐后血糖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均高于無糖尿病患者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本研究發(fā)現,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組患者在住院時間以及病死率方面均明顯高于單純肝硬化的患者,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此研究結果與文獻[17]報道一致,說明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在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充進、肝癌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上比單純肝病患者要高,且該病的臨床預后效果不佳,住院天數延長,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極大危害。因此患者及醫(yī)護人員應提高對于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的重視程度,做好該類疾病的防治及治療。目前多采用飲食控制療法,對該疾病進行防治,通常提醒患者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在滿足患者機體所需基本熱量及營養(yǎng)的基礎上多食用高纖維素的食物,禁止喝酒及吸煙,多食用護肝保肝等食物。與此同時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且囑咐患者避免服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糖尿病情較輕患者可以采用飲食療法或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藥物,重病者則應盡早使用胰島素治療。在日常出現感染等病癥時也應注意治療藥物的選擇(不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通常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中“三多一少”癥狀較為隱性,臨床多表現為肝病,常會出現誤診現象。因此在對該類疾病診斷時,應多關注患有肝病的患者,對其進行空腹血糖的定期檢測,必要時還應進行胰島素釋放檢測或葡萄糖耐受量的測試[14]。不少專家認為治療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應采用多學科的方式進行聯合治療,不僅要注重血糖水平的降低,對于肝病癥狀的控制,肝病進展的延緩以及肝功能的改善都需要考慮在內,來制定最終的治療方案[15]。且在選取降糖藥物時需謹慎,避免選擇對肝臟造成損傷的藥物,通常情況下優(yōu)先采用胰島素進行治療。此外,肝硬化的患者還會出現營養(yǎng)不良等癥狀,有時其體內空腹時糖原貯存量較低,血糖處于偏低水平,此時冒然給予胰島素或其他降糖類藥物極易發(fā)生危險,應密切關注患者的血糖濃度再給藥[16-19]。多數情況下,肝源性糖尿病的患者餐后血糖多為升高,而藥物阿卡波糖對腸道的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延緩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濃度,控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1] 黃海濱,陳建榮,俞智華.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臨床特點分析 [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3,16(2):163-164.
[2] 杜佩玉.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24):170-172.
[3] 劉會雪,李靜.肝源性糖尿病的研究進展[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3,34(6):93-95.
[4] 龔冀榮,潘芳蓮,鄧生煒.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42例臨床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2):225-226.
[5] 劉玉英,王慶成.淺談肝源性糖尿病[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36-37.
[6] 李艷,張國梁,方朝暉.肝源性糖尿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 [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2,24(2):171-173.
[7] 蔣安,李寒春,李宗芳.肝源性糖尿的研究進展[J].西部醫(yī)學,2013,25(12):1912-1915.
[8] 秦用梅,溫曉雅,繩利華.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13,45(6):454-455.
[9] 景婧,宮嫚,杜寧,等.從“肝脾相關”立論治療肝源性糖尿病 [J].西部中醫(yī)藥,2014,27(11):1-3.
[10] 藍常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49例臨床分析[J].內科,2014,9(6):700-701.
[11] 廖威,劉軍,胡正翠,等.拉米夫定治療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2B):50-52.
[12] 陳薇敏,張建民.肝源性糖尿病的診治[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2C):634-637.
[13] 李洪昌,陳麗虹,廖浩峰.肝硬化與肝源性糖尿病臨床關系分析 [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4):23-25.
[14] 袁松松,向天新,劉娟,等.133例肝硬化并發(fā)糖尿病患者發(fā)病相關危險因素和預后分析[J].使用肝臟病雜志,2015,18(1):43-46.
[15] 崔路佳,韋紅,黃詠東,等.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和生存狀況研究 [J].重慶醫(yī)學,2015,44(3):295-298.
[16] 張憶敬,盧穎,李聰龍.重組人胰島素治療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的雙重效應[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3):149-150.
[17] 丘婧,許松.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營養(yǎng)支持治療[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1,39(1):36-38.
[18] 楊夢華,汪才俠,余彩霞.諾和銳短期強化治療肝功能失代償期肝源性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5,53(11):115-118.
[19] 楊樣新.拉米夫定治療肝硬化并肝源性糖尿病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