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口譯學科作為一個新生學科,是一個多學科復合性的,以翻譯學為基礎的邊緣學科。本文通過探討口語學和口譯學,厘清口譯過程的深度認知,并且以認知語用的視角,從語音形式修辭技法、語義修辭兩個方面闡述口譯語篇的重構中的修辭研究。
[關鍵詞]口譯;認知語用;修辭;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2-0129-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6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由于口譯的完成依賴于對不同編碼系統下所構成的知識體系的對應性認知,對編碼或對語言的對應性研究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言語是信息,語言是編碼。多學科地、全方位地進行口譯修辭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是當今翻譯學最令人感奮的課題之一。在國外,口譯的理論研究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口譯作為一個學科的地位是初步建立,還未形成一個成熟的學科理論體系。我國的口譯研究則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正式開始,研究人員主要以職業譯員和口譯教師為主體。我國的口譯研究經歷了從對口譯的現象到人的認知結構的研究,從口譯職業培訓到質量評估,正朝著跨學科、科學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一、口語學
口語與書面語的關系問題是口語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作為統一語言的兩個分體,口語與書面語之間既有共性,亦有差別。口語具有系統性,口語系統亦具有自身的規范性。口語作為完整的言語個體存在,可包含另一些子系統,如詞法系統、句法系統和語段系統等。翻譯中必須考慮到口譯與筆譯的不同要求,凡此均依據于口語與書面語的個性差異,第一,存在形式不同。口語以語音為載體,由發聲動作與聽覺感受兩方面組成;書面語以文字為載體,由書寫動作與視覺感受兩方面組成。口語在語音、詞匯語法與修辭諸方面與書面語均有所區別。針對口語,要考慮聲學和生理學因素:針對書面語,要考慮書寫符號和視覺因素。第二,功能不同。書面語主要應用于社會的政治、文化、法律、學術、教育等領域,具有嚴密性、邏輯性、持久性、可視性、易傳遞性等特點,使其成為人類知識的最佳載體;而口語的直接、方便、快捷、迅速反饋、信息豐富等特征,使其成為日常交際的主要手段,跨文化跨語言的口譯運作亦然。第三,語言特點有差異。首先是詞匯特點:口語在詞匯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口語詞匯。其一,基本詞匯,它們具有很強的穩固性;其二,具有明顯修辭特點的詞語,由于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而被廣泛使用。其次是句法特點,口語常用簡單句、不完整句;書面語除使用簡單句之外還經常使用復合句,句子邏輯關系嚴密、結構嚴謹等。
二、口譯學
(一)口譯理論概述
口譯理論概述西方口譯研究已有50多年的歷史,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我國的口譯研究尚屬薄弱環節,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西方口譯理論研究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前期研究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第二,實驗心理學研究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初),當時頗有影響的信息處理范式是借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觀點和模式,熱衷于人類智能對信息的處理;而心理語言學注意對交際過程中心理模式的研究,神經學者則更關注口譯中腦神經的反應等,其中,認知心理學對信息的智能化的探討尤其值得關注。這有助于我們對智慧翻譯論理論框架的擬構;第三,實踐者研究階段(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亦稱釋意論盛行期;第四,口譯研究的復興階段(8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21世紀以后,口譯的跨學科研究和實證研究得到了加強,現代口譯研究的總趨向是跨學科研究的實證主義傾向。跨學科實證研究的研究視角打破了既往口譯研究的范式,結合認知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等其他學科進行綜合研究。
我國口譯研究在進入9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開展起來,而且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表現在從早期的口譯經驗談和問題陳述逐步走向深層次理論研究,從對口譯本身的封閉型研究逐步擴展到開放型的跨學科多領域研究。其中,口譯思維過程、認知研究、口譯能力研究、口譯模式與應用、口譯質量評估、口譯方法論等,標志著我國口譯研究從現象到本質的過渡。
(二)口譯理論結構體系
語言轉述、認知信息處理技能、意義傳達、語篇產出和媒介,這五種理論觀點的提出代表了口譯研究不同發展階段的思想,這五種觀點在不同程度上以語言、認知、相互作用和文化為側重點,試圖揭示口譯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其中,認知問題是口譯研究各個階段都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口譯研究第二階段實驗心理學和第四階段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熱點。90年代以后,從認知心理學視角展開研究依然是熱點。
口譯理論體系的建構基于三種主導思想:口譯是翻譯的一種形式;口譯是信息處理過程;口譯是交際活動。人對信息的處理被認為是一系列認知技能所組成的,如語音識別、記憶存儲、話語輸出,這些認知技能的綜合構成了復雜的口譯過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認知過程研究、認知心理學實驗研究、假設檢驗等不僅是主要的研究方式,也是口譯研究方法爭論的中心。
(三)口譯研究的范式
口譯研究有多種范式建構:第一,IT范式,口譯活動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意義傳達而不是簡單的語言轉述。第二,認知過程研究,即CP范式。第三,神經語言學視角,即NL范式,該范式集中于口譯譯員的精神信息處理活動。第四,以目的語為導向的語篇產出分析研究,即TT范式,該范式不僅對語言結構進行分析,且對譯語的實用維度進行研究。第五,語篇互動即DI范式。對互動語篇的關注使DI范式與實用認知方法具有相似之處。
(四)口譯研究模型
對口譯建模的努力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最初的目的是想反映交際的相互作用和認知過程。到目前為止的口譯模型主要集中于認知過程的層面之上,對相互作用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其研究的側重反映了口譯研究兩個重要的領域:信息處理和交際活動。但有學者指出:以往的口譯理論未能囊括口譯三元關系(講述者——譯者——聽者)中的三項最佳:最佳思維——最佳語境——最佳效果及其關系,認為口譯過程是通過連接鏈由講述者傳遞信息。譯員接受信息,進行最佳思維轉換信息,準確完整地向聽者傳遞新信息,從而取得最佳效果。并指出代碼模式不足以解釋口譯的復雜全過程,成功的口譯交際還應側重于明示——推理模式,譯員應從敘述者的交際行為中找到最佳關聯鏈;交際者的明示行為背后都有意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前者指話語的表層意義,后者是話語的深層含義;沒有傳遞信息的意圖就沒有交際的意圖。此論對口譯過程的深度認知,有助于對提高口譯效果的注重,對于完備口譯建模亦有借鑒意義。口譯理論的深化有助于譯員的口譯質量的提高,最終必然落實在口譯修辭上,因此,對口譯修辭的認知研究就必然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未了。endprint
三、口譯修辭的認知研究
(一)語音形式修辭技法
語音是語言材料的物質形式,重視語音這種物質材料的調配和運用是修辭活動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利用語音的各種屬性、各種有特色的組合方式追求修辭效果的技巧和方法,值得口譯者認真學習、掌握和運用。語音選擇修辭著眼于語言單位本身的語音特點對其加以選擇和利用;語音組配修辭著眼于不同語言單位之間的語音關系加以組合和調配;語音諧擬修辭著眼于不同語音之間的近同關系或語音與非語音之間的近似關系,加以替換或模擬。在口譯中對此說加以借鑒與對比,對于提高接受效果甚有益處。
(二)語義修辭
語音修辭藝術是語言美的一個重要條件或重要因素。語音修辭的功用主要在于語言流暢順口,節奏分明,聲律和諧,富于音樂美。因而,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要重視語音修辭,充分發揮語音的修辭藝術作用。但語音修辭與語義修辭是不可分的,口譯作為一種隨機性的雙語交際方式之一,語境認知尤為重要,根據不同語境作靈活處理,才能轉達原文的聲音美,使譯語與原語一樣有聲有色,獲得真正的語用效果。在此,語境認知至關重要。
維索爾倫(Verschueren)關于世界的語用三分說認為,世界可分為三種:心理世界、社會世界和物理世界。物理世界指語言選擇中的時空指示關系;社會世界指影響和決定語言選擇的社會要素;心理世界指激活語言選擇的心智狀態,包括兩種心智因素:認知因素和情緒因素。其社會語用理論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識程度下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在此,語篇世界建模非常必要。
就語篇而論,世界是一種相互聯系的認知性事物,它所體現的是一個語篇在使用中所傳遞的知識同語言使用者心智中現行貯存的知識之間的關聯作用。概念——關系結構是知識貯存、提取和利用的基本格式。口譯基于邏輯思維,知識積累對于技能或能力的形成至關重要,大腦中樞感知的能力和負載模式之互動對譯者的口譯運作及效果亦關系甚巨。在口譯時,應降低某一特定刺激信息處理需消耗的能量,使負載低于能力,保證譯員有充足的能力成功地完成對刺激的信息處理。完成一項負載任務的能力取決于三個變量:(1)個體遺傳特質;(2)外因,即語境的影響,是通過后天的培養和訓練而獲得的能力;(3)興奮度。同時,明示推理對于話語或語篇的重構亦不可忽視。語法或結構修辭也是將原語篇的認知實體加以抽象化和理想化并轉換成譯語話語或語篇的格式塔過程。
顯然,在口譯語篇的重構中,以知識貯存為底蘊、以認知記憶為依托、以語詞變位與對應為手段、以格式塔結構作整合,方可構擬出理想的口譯語篇來,從而適應日益深廣的涉外事務與全球性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杜振興.淺談對會議口譯的認識[J].成功(教育),2011(7).
[2]孫序.交替傳譯信息處理過程中語言能力與口譯能力的關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3]許明.西方口譯認知研究概述[J].中國翻譯,2008 (1).
[4]曾傳生.同聲傳譯中的聽譯關系[J].考試周刊,2009(17).
[5]張吉良.當代國際口譯研究視域下的巴黎釋意學派口譯理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6]張幼屏.同聲傳譯的重要因素[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7]趙敏懿.口譯:技術與藝術的統J[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