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陶
[摘要]在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就顯得更為重要。在指導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根據大學生就業現狀指出充分就業的重要性,并分析當前就業難問題的根源,幫助大學生樹立適應就業變化的觀念,提出以人為本指導大學生就業,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大學生;以人為本;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2-0019-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1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背景與必要性
(一)大學生就業背景現狀。由于擴招,近年來需要就業的大學生也大幅度增加,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過剩”狀況。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500萬以上的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而03年、04年、05年就業率為73.5%、73%、72.3%,07年一次就業率為71%。也就是這三年沒有正常就業均超過50萬人,07年還沒有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已經達到150萬人。但據統計,我國在校大學生僅占同齡總人數的7%,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人數僅占全國總人口的3%,與國際平均水準的18%至20%相比有較大差距,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更遠。目前大學生人數總量較多,但也是相對過剩,不是絕對過剩。我國的大學生現在還遠沒有達到飽和的程度,只是在地區、行業和部門間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因此,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大學生充分就業的必要性。近年來,學生就業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均下發文件,要求各部門抓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并將就業情況與專業設置、招生人數以及各種評估掛鉤。大學生的就業已成為高校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其就業問題涉及數百萬個家庭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關系到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和建立創新型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就業乃民生之本,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大量非自愿失業現象的存在、過高的失業率,無疑是與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和要求相悖的,將會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創新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促進大學生就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二、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
(一)自身定位太高。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階段轉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已不再是稀缺資源,但許多大學生還是不能擺正心態,在擇業期望上超過了社會實際。在地域選擇上,他們以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為目標,不愿意到西部、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在單位選擇上,將工作分為三六九等,熱衷于進機關單位、壟斷企業、外資企業,忽視中小企業和條件艱苦的單位,甚至覺得到一線當工人是下等人干的工作,不僅自己沒有面子,連家長都臉上無光。在崗位選擇上,要求地位高、待遇好、專業對口,不愿從基層做起、從艱苦工作做起。帶著這樣的思想去找工作,往往會錯過大量的機會,造成學生失業現象越來越嚴重。
(二)招聘單位認識欠缺。一些同學缺乏就業方面的知識,連什么是國企,什么是事業單位,什么叫外企等等所知甚少,更不能準確地判斷單位的好壞,有無發展潛力。本來有些崗位,現在看起來條件不太好,待遇也不豐厚,但卻很有發展前途。如果在這樣的崗位上堅持不懈干下去,一定會有好的未來。只是一味放棄那些目前待遇低、薪水少、離家遠的單位,以致失去了自己發展的機遇。對任何人來說,只要把自己的未來放在自己抓住機遇艱苦奮斗的基礎上,而不是患得患失,就業的大門就永遠敞開在面前。
(三)就業態度不端正。現在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許多都寄希望于父母、親戚、朋友等關系尋找好單位,并不想通過自己去努力獲得,不想憑自己真才實學競爭得到。不少學生畢業時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歡干什么和能夠做什么。在就業過程中,有些學生不積極就業,總認為好工作會掉在自己的頭上,有的甚至懶得去招聘現場,要不去了也不帶簡歷,不介紹自己;或者認為自己能力不強,怕和同學競爭;還有的面對就業單位復雜的應聘程序,就認為自己肯定不行,自動放棄。
(四)缺乏就業經驗。應聘能否勝出既要有外在條件的準備,也要有內在心理的準備。外在缺乏良好的職業形象,行為談吐過于隨便不會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沒有過硬的職業素質和職業心態同樣會在細節上喪失競爭優勢。對應聘程序不清楚,對就業政策的領悟和接受上,對擇業手續具體的辦理程序上,對信息渠道來源上心里不清楚是畢業生存在的又一問題。表現在主動尋求信息以及利用、分析信息的能力差、對用人單位的了解能力差;缺乏相應的心理準備和自我調節能力;表達能力較差;對社會知識以及應聘崗位的相關知識缺乏了解;缺乏對應聘材料的組織、應聘面試等技巧的掌握。
三、以人為本指導大學生就業
(一)樹立正確就業觀,建立全程就業指導體系。要引導大堅定理想信念,認清歷史責任,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新型擇業觀,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系,把自己的前程追求和祖國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成才道路。要采取措施,建立全程就業指導的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開班會、談心、辯論等形式,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糾正錯誤的擇業思想和行為,開展榜樣教育;要使學生認識必須先養活自己,再實現理想,不急于求成,即‘先就業,再擇業”。就業工作要從大一新生人手,制訂計劃,開展經常性的就業指導工作,使其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中。一年級在大學生中開展個性傾向測試,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特長、潛能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為學生量身訂做符合其發展的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和培養方案;二年級在大學生中開設培養大學生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創業能力等課程,強化職業意識、觀念和責任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對自我能力、優勢進行評估,在實踐中完善未來職業生涯所需的知識結構,促進職業素質的提升,職業能力的塑造和職業道德的養成。三年級在大學生中開展實習和培訓活動,不斷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業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合作精神、心理調節能力等;四年級在大學生中開展就業政策、程序和相關擇業技巧指導。這四個階段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伴隨著大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二)拓展就業信息渠道,提供高效優質就業信息服務。為學生編寫發放就業指南,包括就業政策、就業信息發布網站、大型招聘會安排日程、就業活動流程、就業服務機構地址、就業協議的內容等。經驗表明,每年到學校招聘的單位往往帶有一貫性,所以要統計每年學生的就業信息,信息要詳細,要包括招聘單位地點、待遇、對學生的要求、就業程序等等;并了解已就業學生就業中的經驗,跟蹤調查的工作后的感受,將這些信息及時的反饋給下一屆學生。這樣學生就會對將要來招聘的單位有個大概的了解,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單位。統計學生的就業意愿、聯系方式,要求學生保持手機處于開機狀態,便于及時有針對性的給用人單位推薦。要在每個班設立專門的信息員,和班干部、學生黨員共同負責發布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不但要在信息欄上及時的發布就業信息,考慮到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宿舍都通網絡,都有電腦,所以還要利用網絡等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建立QQ群、網上同學錄、博客等方式,要求將這些信息發布的網址設為瀏覽器的首頁,提醒學生隨時關注,保證每位同學能及時方便地了解就業信息,同時積極收集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三)提高學生素質,講授就業經驗和技巧。要實現大學生的充分就業,提高學生素質是關鍵。在制訂教學計劃的時候,要充分地考慮到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開始專業課程。要調研著重了解用人單位招錄大學畢業生時重點關注的問題,了解大學生初次就業時用人單位看重的因素,及時調整教育方針,因材施教。如我院從2006屆畢業生開始,在畢業選題階段按照學生所簽單位的種類,重新劃分專業班級,在最后一個學期開設了相關課程,聘請該領域知名教師授課。這樣不但使在本專業就業的學生為將來工作打下來堅實的基礎,也使跨專業就業的同學了解了行業的基礎知識,降低了學生就業適應的難度。在做畢業課題的過程中,組織學生深入到用人單位,開展就業實習活動,縮短適應期,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通過追蹤調查了解,發現這些措施的實行受到了學生、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在大三第一學期末,布置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寫個人簡歷,開學時通過評比展示優秀個人簡歷等活動,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使同學們積累寫簡歷的經驗。解下來通過邀請老師做有關就業的專題報告和講座,組織開展模擬招聘會等活動,使每位同學在找工作之前都得到思考、鍛煉的機會。同時,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家庭背景、氣質類型、獨立意識等方面幫助學生做自身條件分析、職業生涯規劃同樣重要,要把自我認識、自我設計、自我調整三者結合起來做出更具個性化、以人為本的職業生涯方案。
(四)開展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創業意識與能力。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趨勢。由于種種原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擴招以后,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我們高等院校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適應性,同時要更加強調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使高校的畢業生不只是為了就業,還要創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崗位使更多的人能夠就業。要鼓勵大學生參加各類創業比賽,參加“三下鄉”等活動。努力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唱響“到基層去、到艱苦地區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代強音,積極響應黨和政府“大學生基層創業”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的號召,樹立勇于為祖國宏大建設事業奉獻青春和才華的堅定信心,樹立自主擇業、基層創業、終身學習的觀念。
參考文獻:
[1]艾修俊,張金華.以和諧理念創新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J].教育與職業,2004( 11):44-46.
[2]鄭確輝.創新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2):34-36.
[3]孫秀華.大學生就業指導理念和實踐模式之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 (9):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