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臻
當前,不少課堂熱鬧了,“數學味”卻淡了;內容豐富了,教學結構卻散了;課堂精彩了,教學效率卻低了。我們要果斷裁去過度的“精彩”,讓“適度”的教學重歸數學課堂。
一、裁“雜”剪“亂”——簡單課堂才是“真”
縱觀當前數學課堂,不少教師為追求課堂中所謂“精彩”費盡心機,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繁雜瑣碎,結果累壞了教師又苦了學生;教學時間過度緊湊,學生缺少思考和探究的時空;教學結構紛繁復雜,結果課堂教學無主次,實效不高。臃腫的課堂,所顯現出來的則是膚淺和低效。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以最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刪繁就簡,用最簡單的方法引領學生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
簡單的課堂最為樸實有效,也是最為和諧的。華應龍老師一把剪刀、一張紙條將“莫比烏斯帶”的教學演繹得出神入化;黃愛華老師以“俄羅斯方塊”與“平移接力”兩個游戲就串起“平移”的教學。他們都憑借著對數學素材靈活、高效的使用,展現出了簡單而生動,充滿活力的課堂魅力。一位教師在教學“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用學生熟悉的幾張撲克牌,就把抽象、深奧的分數“玩”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教師先拿出含有一張“大王”(Joker)的兩張撲克牌讓學生觀看,倒扣在手掌上,任意摸一張并提問:“摸到‘大王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再加進去一張撲克牌,摸到‘大王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再加進兩張撲克牌?摸到‘大王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如果摸到‘大王的可能性是九分之一,一共要有幾張牌?”簡單的幾張撲克牌,簡約的幾個問題,就讓學生理解、掌握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這樣省時、省力、省資源的簡單教學,去除臃腫、走向凝練,去除煩瑣、走向精干,留住了更多對話和動態生成的時空,既凸顯了教學研究主題,又保證了教學的連貫性,是一種高超的、富有實效的教學藝術,值得學習與借鑒。
二、裁“泛”剪“濫”——簡約課堂才是“實”
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應是為了學生更真實、方便、有效地學習。“文滅質,博溺心。”(《莊子·繕性》)不少教師的教學設計就像寫劇本:題材的包裝精致卻失真,美麗卻失魂,容易引起學生視覺混亂,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有的教學活動多而雜亂、靈活卻無序,既不利于組織教學,又降低課堂實效;就會給學生的視、動、聽、觸覺套鎖戴枷,學生的體驗、想象和思考更是被折翼縛繩。數學知識本身蘊涵著簡約美。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精確把握教學中各種要素,使課堂簡潔、清晰、流暢,極力達成教學的優質和高效。
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一位教師在導入環節,用課件播放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國慶節升旗儀式”等一系列視頻,然后提問:“同學們,你從剛才的錄像中看到了什么?”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回答:“看到了奧運五環旗”“看到了很多中國運動員”“看到了奧運會火炬”等。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教師決不罷休,繼續引導:“賽場飄揚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國旗。”教師著急地問:“上面有什么呢?”學生回答:“五角星!”“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五角星是什么樣子的?”教師恢復了自然的神情。臺下聽課的教師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教師是要讓學生從視頻中找到“五角星”這個軸對稱圖形,而這個“探究”過程足足用了十二分鐘。這樣的引導,實在沒有必要,也無任何價值。另一位教師在這節課的導入環節,先讓學生觀看《千手觀音》視頻,并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節目帶給人們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享受,你覺得節目中這些造型有什么特點?”教師的適時點撥自然地引出了“對稱現象”。這樣精美、直觀、動態的課件,簡約卻很有效,發揮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三、裁“嬌”剪“俏”——簡樸課堂才是“美”
教學評價本來是激活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智慧的手段。觀察當前流行的教學評價模式,許多教師為了課堂顯得“精彩”,評價方式花樣百出:有“班長點評”,有“小助手拉網式點評”,還有請“聽課老師點評”等;原本只需幾分鐘的作業展評,卻使用“班級大展評”“游戲大演評”等。言過其實的“滿堂贊”也比比皆是:“你太有才了!”“你太棒了!”“你是小天才!”這樣的教學評價,不著邊際,不得要領,華而不實。只有真心實意的贊美,與恰如其分的評價,學生才能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簡樸的課堂,數學的“美”才能充分得以演繹。
一位教師在教學“有趣的圖形”時,先用課件播放一段以森林為背景的視頻。教師問:“同學們,在美麗的森林里,住著四個可愛的好朋友。大家想認識他們嗎?”學生雖然不知教師所指何物,卻也異口同聲回答:“想。”教師似乎很滿意學生的回答,微笑著肯定:“真是一群愛交朋友的熱心孩子!”在教師生動語言的旁白描述下,課件繼續精彩展示:松樹上掉下一個長方形,柏樹上落下一個正方形,樟樹上飄下一個三角形,樺樹上飛來一個圓形……教師:“同學們,看到什么了?”學生:“我看到長方形是從松樹上掉下來的。”教師:“對,你真是火眼金睛呀。”學生:“圓形是從樺樹上飛來的,圓很大個。”教師:“對極了!孩子你的眼睛太明亮了。”學生:“圓最大個,三角形最小。”教師:“真是太厲害了,大眼睛的孩子眼力就是好。”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總是給予高度贊譽。如此華麗花哨的教學,只有高度吸引學生眼球的作用,對于引發學生問題意識,誘導探究欲望是毫無裨益的。另一位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傳統民宅,讓學生觀察,找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與圓形,然后引導學生將“圖”與“形”結合,探究其特征。其間,教師評價語言合理,學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位教師的教學,素材簡單、教法簡要、語言純樸,讓生活實際與數學邏輯相結合,把凝固的數學知識轉化為鮮活的生命形態,悄然綻放數學的“美”。
數學教學在追求教學情境別出心裁、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教學語言充滿激情時,要避免紛繁復雜與虛情假意,讓數學教學回歸簡單、簡樸、簡約,散發其特有的“數學味”。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