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陽等
【摘要】每種方言都有它特定的形成過程,都能找到它的源流。長沙——岳陽方言作為湘方言中代表性的一支,成為中國諸多方言中的“活化石”。時代不斷變遷,語言不斷融合,長岳方言卻保持相當強的穩定性,依舊“古色古香”,較好地保存了中古時期傳入的大量入聲字。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長岳地區獨特的地理特征。聯系中古移民的特點,從地形、氣候、人文三個方面可以對其這一特色的形成做出新的闡釋。
【關鍵詞】長沙——岳陽方言;地理因素;中古移民;地形;氣候;人文
【中圖分類號】H174 【文獻標識碼】A
如今,以北方語音為基礎的現代漢語中,入聲字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在長沙——岳陽方言中仍含有較多的中古入聲字,這一帶至今仍然較好地保存著中原地帶的古音,說明長岳地區方言的根源是中古時期的中原地帶。在很大程度上,現代方言的地理分布類型取決于古代移民方式。自唐肅宗至德以后,“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荊南節度使。”[1]說明中唐時期的荊湘一帶,由于唐中葉的安史之亂,造成大量北方移民的南遷。移民的前鋒已經到達今之湘資流域。在荊州,移民的數量甚至十倍于當地的居民,可見幅度之大。如此規模巨大,時間相對集中的移民,勢必會對當地的方言產生巨大沖擊[2]。今天的湘方言便受此影響,特別是其中保持的大量中古入聲字,即形成于中唐到北宋這一時期。這一時期,湖南地區特別是湘北地區,大量的北方移民遷入,自唐至宋七百年來,子孫雜居,入籍其間,與當地居民的通婚交往,長此以往,外來戶便逐漸當地化,變成湖南土著居民,其祖先所操持的北方口音便逐漸變成湖南當地居民的日常用語——也即今天的湘北土話,而其原來所操的北方口音受湘方言的沖擊,逐漸淡化、當地化[3]。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看到,岳 陽——長沙地區仍然是中古入聲字最為集中連片的地區,關鍵原因即在于此。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上文所述的中原動亂,因戰爭而導致的移民以外,還有今長沙岳陽地區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這兩個地區位于湖南的北部和中部,特別是今岳陽地區,地處湖南省馬蹄形地理形狀的入口,北邊是遼闊的江漢平原,自進入云夢、洞庭,周圍即都是山地湖泊,唯有中間一條湘江自南向北縱貫全省,交通地理、生活條件較好,居民多沿著湘江流域的河谷散居,從而形成所謂的湘中盆地居民帶。古代移民入湘,這個地方首當其沖,北方方言首先是從今湘北的岳陽臨湘一帶進入,故今岳陽地區的幾個屬縣居民,講的仍是古韻猶存的入聲字化湘北土話,這種土話,乃是唐宋湘北湘中土話與中古方言雜交的結果。
長沙——岳陽這一馬蹄形的半封閉的地形既給北方方言的入湘創造了便利,其半封閉狀的地理形狀也為這種方言的封閉式發展和自我保存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使流入湖南的移民帶來的北方方言減少了和外界語言的融合,避免了外界語言對已經形成的方言的沖擊。
從地理方位上分析,岳陽的北部,長江橫亙大半個中國,也使得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成為未被開發的“南蠻之地”,成為文人騷客流放的貶謫之地。中唐時期,貶謫湖南或者途經湖南的就有劉禹錫被貶朗州,柳宗元貶永州,令狐楚貶衡州,元結、呂溫被貶道州,戎昱被貶辰州等等[4]。貶官之外,還有每三年或四年一度的刺史、郡佐的任命,湖南觀察使幕府中幕僚的派遣,兩數累加,為數亦復不少。這些因遷貶、刺郡、入幕等原因而入省的外來文人,其子孫也有相當多留在湖南,未能北歸。這些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方方言對南方方言的影響,鞏固了北方方言在南方方言中的地位,提升了北方方言的影響力。
從氣候上看,長沙岳陽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臨水,降水豐富,氣候濕熱。雖然這種氣候并不舒適,但卻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豐富的熱量使它縮短了作物的生長時間,增加了糧食產量,加上長岳地形的平坦和相對遼闊,使得此地成為魚米之鄉,保障了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得遷移此處的移民得以安定下來。減少了人口流動,促進了人口的穩定,減少了人口流動對方言的融合和混雜,保證了方言的純正性。
從經濟結構這一人文要素來看,長沙岳陽地區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水熱條件配合得當。因此,第一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漁業、小家庭范圍的養殖業等農業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一系列人文要素也促進了人口的穩定,保證了方言的純正性。
結論:語音作為語言的三要素之一,具有較大的可變性。在語音的演變過程中,長沙岳陽方言依舊較好地保存了中古時期的入聲字,不同于其他地區方言。這種語言的古老性,正是地形,氣候,人文等一系列地理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舊唐書地理志一》.
[2]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龔思.論中唐時期湖南貶謫文學中之湘楚色彩[J].大觀周刊,2005(1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