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本文從同課異構中“同”與“異”的辯證關系這一角度談談對它的理解。
【關鍵詞】同課異構;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同課異構是指面對同樣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這原本是一種客觀存在。當下,課程改革的春風催生出個性鮮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一時間,對教材的個性解讀、對教學策略的多元選擇以及教師各異的課程理念在激烈碰撞;不同的教學風格、不可預知的課堂生成以及不同的應變方式在不斷展現……所有的這些都使同課異構越來越呈現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局面,由此引發我們對這一現象的深入思考。
一、同中存異
同課異構,同中存異,側重點在“異”。我們首先從課堂上看得見的差異說起。
(一)看得見的差異
1.語文材料相同,教學內容相異。
一般認為,同課異構,教學內容應該是完全相同的。其實不然。我們只能說教師面對的語文材料即教材是相同的,而對教材的理解不同,比如深淺程度、認識角度等的不同等等都會導致實際上教學內容的不同。也就是說,教學內容的最終呈現取決于教師對教材“教學價值”的認識與發掘。
以兩位老師對《“番茄太陽”》(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一文的教學為例進行比較。他們的教學流程分別是這樣的:
我們看到,這兩位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是有很大差別的,前者重在感悟文中四個人物的形象,并最終體會出人物之間的感情;而后者則是圍繞“番茄太陽”這一名字的感悟,由表及里、層層遞進地揭示出“番茄太陽”所包含的豐富含義,側重于對明明和“我”的內在品質的解讀。
2.教學目標相同,教學方法相異。
在課堂上,我們常發現這樣一種有意思的現象,為達成相同的教學目標,教師使用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教學方法。
再以兩位老師對《螳螂捕蟬》(蘇教版六年級下冊)一文的教學片段為例進行比較。為了實現“復述故事,理解寓意”這一目標,兩位老師分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根據課堂情況來看,這兩種教法都能很好地達成上述目標,但我們看到,前者的設計是從整體感知入手,然后體會人物形象,理清人物關系,從而把握故事情節,理解寓意;而后者則是先通過關鍵詞提綱挈領,然后再聽故事,反復練講,最后理解寓意。
3.教學效果相同,附加價值相異。
還以上述兩課《螳螂捕蟬》的教學片段為例進行比較。我們發現,雖然最終的教學效果相同——達成相同的教學目標,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學生似乎還獲得了其他不同的東西,筆者將其稱為“附加價值”。附加價值有何不同呢?很顯然,在前者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更豐富的情感體驗,感知到的人物形象更豐滿,故事情節更生動;而在后者的課堂上,學生對故事結構的把握更清晰,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更扎實的訓練。
其實,課堂上表現出的這些差異僅僅是看得見的表象,那么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更深層次的差異是什么呢?
(二)差異背后的差異
1.教師的教學個性差異。
教師的教學設計其實就是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對課程內容的一個再開發的過程。而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對問題的設計,對課堂氛圍的營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樣的語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蘊,只是有時我們不自覺罷了。而這種底蘊與教師對教育的認識、專業知識水平、課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些差異中的大多數是在長期積累中形成的,難以進行片面的、簡單的模仿。這也就是為什么精彩的教案可以復制,而精彩的課堂卻難以復制的原因。
2.學生的個體差異。
與教師存在教學個性差異一樣,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對于學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課堂學習是學生從自身的認知起點出發,向課堂學習目標不斷漸進與逼近的認知發展過程。就這一過程來說,在學習目標既定的情況下,起點的選擇決定著這一過程距離的長短,而適宜的距離空間是學生開展課堂學習所必需的。鑒于此,我們在備課時以及在課堂上應給予充分的考慮。也就是說課堂上坐著怎樣的學生就應該有怎樣的課堂教學。
3.文本價值的層次差異。
文本的價值是豐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對它的最好描述,這里指的是文本的閱讀價值。而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它的價值也就是教學價值又有所不同。“閱讀價值”和“教學價值”之間,對于不同課堂的不同“教學價值”之間,存在著層次差異。正因為這種差異,給我們課堂教學的異彩紛呈提供了空間。
二、異中求同
有句教育名言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充分說明盡管課堂教學千姿百態,仍是要服從于一個評價標準的,那就是是否得法,即是否有效。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最終統一并落實于某處的。
(一)統一于課程目標
語文課堂教學是具有科學性、序列性的教學活動。我們不能追求文本教學價值的最大化,條分縷析、面面俱到的結果可能是什么也沒有學實,什么也沒有學到。我們也不能放任追求教學價值的隨意化,一篇文章你講語言鑒賞,我說主題剖析,他上情感體驗,看似各有各的道理,實際上是違背教學規律的。
教學方法的差異是必然的,但是教學內容的隨意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文本的價值是豐富的,它是靜默的存在,然而當它選入教材后,就有了其特定的教學價值。某一作品為什么把它放在六年級而不放在四年級呢?如果把它放在四年級又應該教什么,學什么呢?筆者認為,既然某個文本放在了某個學段,它的教學價值就應該指向某些特定的課程目標,而這種指向就決定了該文本的教學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共性。
(二)統一于學生學情
課堂教學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盡管學生在生活經歷、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千差萬別,但人的身心發展有其必然規律,而遵循這些規律也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具有某些共性。
三、求同與存異
(一)求同不雷同
教學參考書等備課資源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具體的依據,它們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每個教師又有自身的特點和教育思想,這是教師個人風格的體現。一味地根據別人的觀點來設計自己的教學是不會成功的,教學也是不能發揮教師個人的特點的,因此教學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師在整個活動中獲得的個人體驗也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應該求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教材“教學價值”的正確解讀之“同”,而非教學過程甚至細節設計的雷同。
(二)存異不求異
應該說,同課異構是一種客觀存在,“異教”的目的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和自己的實際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不是為“異”而“求異”。備課、上課的過程正是教師學習、思考、實踐的過程,必然要涉獵大量的已有材料,這是一種學習資源,只要學得透徹就可以“致用”。因此在“異教”中我們并非不能使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適合教學需要的、有效的就行。不考慮有效性的一味求異與不思考其意義的雷同結果是一樣的。
同課異構,求同存異,若能深刻領會其中的辯證關系,必然能讓我們百花齊放的課堂教學營造出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的春天!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