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舜錦
【摘要】我們在解讀文本時應該具備發現的慧眼、探尋的精神和創造的靈動,嫻熟地把握新課標,深入地鉆研教材,結合自己的獨特閱讀體驗,與文本充分對話,我們的文本解讀才會深入、有創意,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進入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文本解讀;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個高明的服裝設計師總能把一塊普通的花布做成一件漂亮的有創意的衣服,設計師的高明之處在于對那塊花布的獨特設計和高明的裁剪刀法。而一篇文章就好比是那一塊花布,執教者如果能夠對一篇文章進行巧妙的解讀,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一堂語文課的成功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途徑一:圍繞文章標題來解讀文本
一般來講,題目就是文章的靈魂。它有時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時是文章的行文線索,有時暗含文章的主旨,在文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文章標題這些作用,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可以考慮從文章題目入手。具體操作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處理:一是標題本身的結構,二是標題本身蘊含的意義。比如解讀必修二《囚綠記》一文時,我們就可以先從“標題的結構”來思考。標題由“綠”和“囚”組成。“綠”代表什么?為什么會被“囚”?然后再從“標題的本身蘊含的意義”這一角度來思考。“囚綠”是指作者陸蠡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現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里。言外之意就是把人心靈中最真實、最永恒的需要——和平安寧囚禁了。這種不和諧原因何在呢?另外常春藤盡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卻固執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圍繞文章標題進行文本解讀,就很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了。
途徑二:通過歸納文本中規律性的東西來解讀文本
在讀文本時,我們常常會發現很多“規律性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執教者要敏感地捕捉住這些東西。具體操作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處理:一是尋找文本中反復出現的某些相似或相同的詞,二是歸納文本中帶有某些規律性的東西。例如解讀必修五《逍遙游》一文時,我們就可以從第一個角度來處理。《逍遙游》一文中總共出現三處關于“笑”的內容,即第一段“蜩與學鳩笑之”,第二段“斥鴳笑之”,第三段“宋榮子猶然笑之”。這“三笑”是解讀文本的突破口,是掌握文本主旨的一條捷徑。我們可以結合文本正確解讀“三笑”所蘊含的意義,并引導學生來思考這“三笑”,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文本的主旨,收效甚好。
途徑三:把握情感的變化來解讀文本
文本中的情感變化往往是解讀文本的關鍵,把握住了情感變化就能把握住了文脈。具體操作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處理:一是抓住作者的情感變化,二是抓住文章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比如解讀必修二《蘭亭集序》一文時,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三個起伏變化的感情。先是寫到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再寫到靜者和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進而又寫到為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憂”。如果我們抓住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的情感變化,就找到解讀文本的最佳切入口。
途徑四:借助關鍵語句來解讀文本
借助探尋關鍵語詞的方法來巧妙地解讀文本,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本中的關鍵語句常常能起到揭示文本內容、凸顯人物形象、彰顯文本主旨等作用。所以抓住了它,就猶如庖丁解牛,能切中肯綮,游刃有余。具體操作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處理:一是抓住關鍵字詞,二是抓住關鍵句。比如解讀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就需要抓住“退”這一關鍵字詞,以此做牽引,文本里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山“退”師的?燭之武是怎樣勸“說”秦伯主動“退”兵的?為什么能智“退”秦師?“退”字可謂一字千鈞,凸顯了燭之武“義”“智”“勇”的形象,也充分表現出燭之武能言善辯的外交才能和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這些關鍵字詞或鑲嵌于文題之中,或蟄伏于文本之一隅,或張揚于文段之首尾,解讀時需我們具備慧眼細心尋找。
途徑五:探尋悖情逆理處來解讀文本
文本中那些看似不合情理之處或者看似矛盾之處往往是我們解讀的關鍵點和突破口。這種解讀方式有兩個好處:一是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和探究的興趣,二是有利于深層次地把握和解讀文本。比如解讀必修五《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時,我們就可以探尋悖情逆理處來解讀文本。別里科夫不是達官貴人,他并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僅僅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卻能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連全城都受著他轄制,這豈不是有悖常理?而通過聯系時代背景,我們就不難發現在作者的筆下,他不是作為單個的人,而是作為知識界和社會上的一種典型,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人們害怕他,那是因為他們被那黑暗污濁的政治空氣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將批判的筆直指黑暗的沙皇專制制度。這看似悖情逆理之處,其實正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文學名著《歐也妮·葛朗臺》中也有逆情悖理的情節:“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當老葛朗臺看到歐也妮手中嵌著金子的梳妝匣時,一“縱”一“撲”,如此敏捷的身手顯然不符合葛朗臺已76歲的年齡了。如果我們能抓住這一逆情悖理的舉動來解讀文本,我們就可以讀出這是因為葛朗臺對金子的貪欲才做出駭人聽聞的舉動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是葛朗臺“看見金子,占有金子”的執著狂對金子的本能反應。
誠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解讀途徑,同一篇課文也會有多種多樣的突破方式,這與我們的閱讀習慣有關。總而言之,我們在解讀文本時應該具備發現的慧眼、探尋的精神和創造的靈動,嫻熟地把握新課標,深入地鉆研教材,結合自己的獨特閱讀體驗,與文本充分對話,我們的文本解讀才會深入、有創意,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進入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