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元
這場等待了12年的改革,可以說是金融監管在經歷多年市場急劇變化后的一次大的“革新”。
銀監會大變臉。

1月銀監會宣布,在不新增機構和人員編制的前提下,將機構和人員編制向前臺監管部門傾斜。調整后內設22個部門中,監管部門由11個增加到17個,占部門總數的77.3%,監管部門處室由85個增至109個,占比77.9%。
這場等待了12年的改革,可以說是金融監管在經歷多年市場急劇變化后的一次大的“革新”。其中,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撤銷培訓中心、信息中心兩個部門;原非銀部分離出信托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原銀行二部中分離出城商行監管部,負責對城商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
更值得注意的是,銀監會顯然非?!绊槕笔袌龅淖兓?,此番改革中專設普惠金融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包括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
而伴隨著銀監會的變革,金融業內,“你歸誰管?”成為了流行語,而“該怎么管?”成為了金融從業者集體的“期待”和“忐忑”。
監管變臉
這輪架構大調整,看似不過是業務管理范疇的“再分配”,但顯然銀監會的變化著實讓人“大吃一驚”:17個監管業務部門分門別類地履行規制監管、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其他部門主要承擔監管支持職責。如監管規則制定與執行的分開、現場檢查與監管處罰的分開等,將壓縮具體監管執行部門和人員對法規的詮釋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收縮行政監管人員的自由裁量空間,加大監管被俘獲的成本。
顯然,這樣的安排,不僅使銀監會在機構設置上引入內部制衡和糾錯機制,降低了監管執行部門的執法隨意性,而且可為被監管主體申請行政救濟、行政復議乃至行政訴訟提供清晰的路徑與空間。
依照計劃,此次改革方案將于1月25日前定稿,2月試運行,3月1日銀監會將依照新機制運行。
有媒體稱,調整依照先定職能,再定機構,再劃人員的計劃進行。
在人員調配上,人隨業務走?,F在只劃分局級別以下人員,并未確定各部門主任,同時各省銀監局局長未做調整。
銀監會表示,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是監管轉型,轉向加強現場檢查和事中事后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轉向分類監管,以提高監管有效性和針對性,提升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合力;同時進一步加強風險監管。
喧嘩過后
從2003年銀監會從央行分離出來至今,整個銀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資產規模、業務形態、境內外機構、風險隱患等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復雜程度加劇,對監管提出了諸多挑戰。
最受關注的莫過于這次監管變革中信托行業重要性的提升。
2014年,信托業以13萬億元左右的資產規模超過了保險行業,成為金融第二大行業。
2014年末,信托行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為13.98萬億元,較2013年末同比增長28.14%;實現利潤總額642.30億元,相比2013年末同比增長12.96%。不過,創新高的背后卻難掩增長乏力的尷尬。2014年信托業資產規模、經營業績的增幅較2013年分別回落15%、17%;而2014年人均利潤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顯然,弱經濟周期和強市場競爭對傳統信托業務造成沖擊,外部環境萎靡只是部分原因,核心在于信托公司2014年經歷了太多變故,這其中雖然有業務轉型升級尚未實現規?;瘜е铝績r齊降、高層動蕩等。截至2014年末,有369筆項目存在風險隱患,涉及資金781億元,占比0.56%,低于銀行業不良水平,相比2014年二季度末風險項目金額917億元、占比0.73%,余額和比例均有所下降,但監管政策趨嚴更是不爭的事實。
對于信托業而言,行業經歷了5次治理整頓,直至2007年銀監會開始分類監管、換發金融牌照,其后才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這次監管框架改革,銀監會把對信托的監管職能從非銀部中抽離,設立信托監管部。設立信托監管部而非信托投資公司監管部,隱含的意思是對信托業務進行監管。
由于歷史原因,信托公司作為機構的行業準入、處置等監管職責落在了銀監會,但信托業務的本質是資管業務,不是銀行業務。從資管角度看,信托公司從事的業務,多在證監部門監管范疇。因此,有市場人士就認為,銀監會通過專門部門對信托業加強監管,但這需要與證監會有更大強度和更高水平的協調。這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這一新設部門將從原來繁瑣的產品審批中抽身,精力將更多地放在如何規范信托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以一種更加超脫的方式履行監管職責,無疑也更有利于信托行業的發展創新。
再比如此番改革中專設普惠金融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包括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很顯然,在過去一年里,以互聯網金融為依托的P2P借貸活動發展得十分迅猛,風險投資、大小銀行、投資家們也紛紛入股P2P平臺。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監管和明晰的政策指導,“跑路”現象時有發生,借款人紛紛出現貸款違約,而且愈演愈烈。
目前小貸協會劃歸銀監會,而央行又負責牽頭制定相關法規,審批權仍在地方金融辦,因此,對小貸公司的系統性監管還需加強部門之間、中央部委與地方金融辦的協調。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小貸公司的貸款總余額是9420億元,全國小貸公司數量8791家,從業人員11萬,行業利潤43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風險頻發的經濟下行期,近10%的小貸公司虧損。
監管搖身一變,業內風浪驟起,大家彼此似乎都要適應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