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課程由于自身理論性較強,課程的講授往往容易重理論輕實踐,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形勢與政策》課程作為思想政治課程之一,也被學生們例入枯燥乏味行列。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發展變化,我們嘗試著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設置,教師隊伍建設,授課方式,考核方式等作出了嶄新的探索,并在教學實踐中獲得較好的反響。
作者簡介:王巍巍(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國際關系理論及東北亞國際沖突。
《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家政策,掌握國際形勢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目前由于缺乏固定的教材與大綱,缺少專家型教師團隊,往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事實上,這門課對于學生了解和認清中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正確掌握并理解黨的方針、路線有著重要現實意義。同時,這門課也有助于大學生自覺樹立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備課程。目前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這門課程的設置各不相同。有的學校這門課被安排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有的學校被安排在人文學院,有的學校被安排在宣傳部門等。不管如何安排,我們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在統一思想,健全完善機制上下功夫,使課程建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作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師,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深感《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要,在教學中自覺探索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模式,同時根據我教研室對該門課程的規劃,針對該課程的特點,提出如下改革嘗試:
一、教學質量全程跟蹤管理
教學過程中我們采取了督導、教研室和授課教師的三級管理制度。學校督導負責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檢查以及教學任務的落實情況。督導深入課堂聽課檢查,了解改革方案,督促教學改革方式的實施,并針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調整建議。每年教育部社科司《形勢與政策》要點下發后,教研室組織任課教師統一學習上級文件精神,統一編寫課程大綱,對課程做全局性把握。任課教師每人劃分兩個專題,編寫要點與思考題目,并統一進行討論定稿。《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對課程講授內容統一備課,統一教案主要內容,課前對重點難點統一做安排。這樣就形成了督導、教研室和授課教師的三級管理制度,將改革方案完全貫徹在教學中,并能及時反饋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正。
二、加強師資建設、拓展教學團隊
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廣泛,不僅局限于政治、經濟,還涉及教育、外交等。課程的性質和特點要求任課教師既要具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又要對國內外形勢有一定研究,同時還要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脈絡。單純依靠政治教師很難完成教學任務,一味地增加《形勢與政策》的專職教師還會增加學校的負擔。我們教研室在認真研究了《形勢與政策》每年的專題講稿基礎上,認真組織每學年的課程安排,落實教學內容,在對教學過程全程跟蹤管理的基礎上,與學校各學院橫向聯合,針對因任課教師個人學科背景和學術經歷的不同,對特定專題很難深入分析,授課往往停留在書面講解、知識傳授和事件描述上的問題,我們充分挖掘各專業可以分擔《形勢與政策》專題講解的教師資源共同承擔該課程的講授工作。這樣可以整合學校教師資源,使學生在一門課程中接受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解決了專職教師知識單一,學生學習沒興趣的問題。
三、采用互動教學模式
從課程改革要求和培養學生創新素質來看,在調整教學方法之初,我們首先進行了教學觀念的轉變。轉變傳統教學中老師教、學生學的固定思維,構建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新模式。老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鼓勵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我們不應該單純地追求“教會”,更注重學生們從“學會”到“會學”,真正做到“教”“學”并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內容是多樣的,全面的,緊跟國內外形勢的,所以我們采用開放式教學,討論、演講、辯論、新聞觀察等引進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學僅限于課堂傳授書本知識的局限,既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更新了教學觀念的同時,我們放手對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了如下調整:
(一)觀摩視頻教學
在《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安排中,每學期都利用一次課的時間,帶同學觀看和本學期教學內容相關的紀錄片,例如《新中國65年的建設和發展》這一講,我們集中65年的建設和發展的相關紀錄片,讓同學們統一觀看,并針對具體問題,讓大家寫出觀后感。在課堂針對大家的觀后感,學生們展開討論,教師做點評。
(二)主題討論
每學期我們都會選擇一些時代性鮮明,關系國計民生的主題,讓學生們分組進行討論,教師做點評。例如,針對《深化新醫改共筑健康夢》這一講,我們組織學生們以分組形式進行討論,每組派代表闡述自己的見解觀點。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設計,提出方案,最后由教師總結并講解當前醫改的內容和主要任務。這樣使學生們在自覺思考過程中輕松掌握知識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現實問題。
(三)課前時事點評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主要內容就是國內外形勢,但是大綱一般都是選取和中國發展緊密相關的一些課題,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關系,更多的時事就不做系統的安排。為了讓同學們緊密了解當前國內外形勢,每次上課,我都利用10分鐘時間針對一周內發生的重大國內外事件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讓學生抒發自己獨到的見解,老師和學生各抒己見,并自然引出這次課的講授內容。在學生積極發言的過程中調動學生聽課興趣,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四)結合社會實踐
我們改變傳統教學單純的課堂添鴉式教學,針對教育性強的教學內容,我們會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討論。例如在講到“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我們帶學生到孫進技校參觀,一邊參觀一邊聽孫進技校老師講解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變化,并讓同學自由討論。通過實地考察,學生們更加直觀地理解書本知識,并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四、考試方法的創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不僅在教學方法上有了改進,并且在考試方式上也做了調整。期末的考試成績不再是唯一的成績評定依據,我們把學生上課期間的互動、網上學習的實際情況等都納入期末考核成績之中。第一,我們將每年教育部社科司發布的《形勢與政策》專題講稿以電子版形式登錄到校園網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以學生網上學習時間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網上學習按照本學期該課程總成績的20%計算,考查學生互動及實踐能力。第二,我們在學期中間,以登錄在校園網網絡教學平臺的學習資料為依據,為學生出兩道思考題作為期中作業,重點考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和創新思維能力。期中作業作為總成績的30%計算。第三,期末考試重點考查學生對本學期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占總成績50%。根據這種方法,不僅減輕了考試對學生的壓力,而且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通過采取以上教學方式,《形勢與政策》被學生廣泛歡迎,并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總結這門課程改革后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整合了學校教師資源。既避免了專職教師知識面狹窄,對一些專業性強的知識不能深入講解,又節省了教育資源,使學生上《形勢與政策》課,仿佛是在上很多門專業課。做到了課程專業化、規范化與知識化。
第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各學科老師的參與,將不同學科的學習方式滲透到了教學中,改變了政治理論課枯燥乏味的狀態,既延伸了教學范圍又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實踐活動,變“灌輸式”教學為“自主性”學習,為學生開辟課堂之外的第二課堂。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實踐課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大大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特別是分組討論,實踐參觀等,都需要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完成各種學習,在團隊互動下,激發了學生團隊合作和競爭的熱情。這門課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和《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特殊性,把傳授知識和增強學生團隊意識結合起來,在團隊互動中完成學習任務,及大地調動了大學生的團隊精神。
編輯∕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