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工傷事故已經是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并且具有雙重性質,即工傷賠償責任和民事侵權賠償責任。在國際社會上有四種模式,但每種模式用于我國司法實踐上有許多不合理之處。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本文認為應當采用“有限的”兼得模式,能使受傷勞動者獲得充分的賠償。
關鍵詞:工傷事故;民事侵權賠償;競合
中圖分類號:D9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11-0094-03
作者簡介:秦文琴(1989-),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2013級經濟法學專業研究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傷事故常見、頻發。工傷事故的救濟方法已由最初的一元化向現在的多元化發展,呈現出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責任的競合格局。因此,在實踐中多元化的救助機制之間的沖突是在所難免的。
一、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競合的四種模式
長期以來,在民事領域發生的工傷請求權競合問題,受傷勞動者只能向用人單位請求工傷賠償。直到19世紀末,工業國家建立社會職業傷害保險法律制度,慢慢地由用人單位責任制轉向社會保險制。但在多種救濟方式并存時,受傷勞動者有自己的選擇,國外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
(一)代替模式
代替模式是指受傷勞動者在發生工傷事故時,只能申請工傷保險賠償,已完全取代了民事侵權賠償,這樣單一化的解決方式,使得受傷勞動者沒有選擇權,同時,侵權人也不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所有的賠償責任都由工傷保險負責。
(二)選擇模式
發生的工傷事故同時符合工傷責任賠償給付的條件和普通民事侵權賠償的條件時,受傷勞動者便可以二選一,但這兩種賠償是不可兼得的,或依據《社會保障法》選擇工傷責任賠償,或依據《民法》選擇民事侵權賠償。
(三)補充模式
補充模式是指勞動者在受工傷后,其可以同時選擇工傷責任賠償和民事侵權賠償,但其實際的損失不能大于其獲得的賠償。一般而言,受傷勞動者應當優選選擇工傷保險賠償,若所獲賠償與實際損失有差額,再針對差額部分向侵權者追償民事侵權賠償。
(四)兼得模式
兼得模式是在勞動者在受工傷后,其既能獲得工傷責任賠償,又能獲得民事侵權責任賠償,最終得到雙重利益,以最大限度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我國應采用“有限的”兼得模式及其原因
在工傷事故中,主要責任人有用人單位和第三人、受傷勞動者。其中,用人單位及第三人造成的工傷事故就會發生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的競合,便會產生沖突。
(一)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賠償責任不能相互取代
工傷保險賠償制度是從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中分離出來的,是為了彌補傳統普通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和工傷事故損害救濟的不足。在處理工傷事故損害賠償時,工傷保險賠償制度有著便捷、及時、高效等特點,這比民事侵權責任賠償更為有效。那么,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賠償責任有如下差異:
1基本理念、設立目的不同
工傷保險賠償的設立是屬于社會法領域,用人單位每年繳納一定的保險費用,將其責任轉嫁給保險機構,承擔工傷事故后的補償責任,以保障社會成員的最基本生活,也使勞動者獲得更充分、全面的保護。而侵權損害賠償的設立是屬于私法領域,是對侵權人實施的侵權行為的懲罰,是對侵權人的價值準則和行為準則的否定性評價。
2賠償范圍、標準不同
比較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第一,工傷賠償的賠償范圍比較小,僅僅包括財產損失。第二,工傷賠償的賠償標準幾乎都是固定而且具體并且十分缺乏彈性,而民事侵權賠償的許多的賠償標準都是有較大的幅度范圍。第三,相同的賠償項目,根據不同的標準計算出來的結果不一樣,一般都是工傷賠償低于民事侵權賠償。
3歸責原則不同
受傷勞動者對侵權人提起民事侵權賠償之訴時,還要區分是一般侵權之訴還是特殊侵權之訴,做到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工傷保險屬于社會保險范疇,認定工傷與用人單位的過錯沒有必然聯系,此時是適用無過錯原則,受傷勞動者申請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時,用人單位不能以其沒有過錯而拒絕。
4作用不同
在工傷賠償中,受害勞動者除了獲得賠償外,還可以獲得“人身待遇”,即在工傷治療期間,用人單位不能解除、終止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關系;若勞動者被確認因工傷完全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用人單位一般也不能解除勞動關系等等。在民事侵權賠償中,受傷勞動者只能獲得損害賠償,這也是一次性的賠償。
(二)適用“有限的”兼得模式的原因
由于工傷事故涉及民事侵權時,主要責任人是用人單位或第三人,同時,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用人單位、第三人造成的工傷事故的責任競合的處理方法的規定不統一,這樣使得司法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直接對勞動者的合法利益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筆者在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后認為,我國應當適用“有限的”兼得模式,即不同的賠償項目適用不同的賠償標準,以最大的限度保障受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又不會造成受傷勞動者獲得超額的賠償,也符合社會的實質公平與總體正義。
預防行為人的侵權行為是侵權行為法的立法目的之一,然而,當受傷勞動者獲得的工傷賠償是全額的,那侵權人便無需再承擔法律責任,這使得侵權行為法的立法目的無法起到應該起到的作用。作為社會保險的工傷保險,是勞動者參加工作享有的福利政策,為了保障被保人的基本利益,不是為了減輕侵權人的全球責任的。在發生涉及民事侵權的工傷事故時,應當在保證受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追究侵權人的侵權責任。
三、“有限的”兼得模式的適用及立法上的完善
由于我國現行立法對于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的沖突的處理方法的規定不詳細,導致在現實生活中工傷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競合的法律適用處于極為混亂的狀態,同樣的案子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裁判,這樣的情況十分普遍。
工傷事故涉及民事侵權時,主要責任人有用人單位和第三人。筆者認為,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第三人的侵權,都可以適用“有限的”兼得模式。
(一)用人單位是侵權行為人
根據我國《勞動法》的明確規定,工傷賠償責任是屬于勞動糾紛?;趧趧雨P系的獨特性,我國立法、司法實踐中勞動爭議被列為一個特殊的法律領域,并將仲裁作為一項的強制性前置程序來處理勞動爭議問題,在處理工傷案件時,一般實行“一裁兩審”制度。
一般情況下,用人單位本身無過錯,可以得到免責;但如果用人單位存在重大過失或者故意,就應該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由于,工傷保險的賠償范圍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但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重大工傷事故都會給受害勞動者及其家屬帶來嚴重的精神創傷,在是工傷保險所不能覆蓋的范圍。受傷勞動者及其家屬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前提條件——用人單位的“重大過失或者故意”,這也是其追究民事賠償的主要原因。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等收到非法侵害,向法院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應當受理。顯然,受傷勞動者的生命權和健康權都受到侵害,依法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二)第三人是侵權行為人
大量存在著因第三人引起的工傷事故,我國司法實務以及相關法律規定,可以適用兼得模式,即受傷勞動者可同時獲得工傷賠償和民事侵權賠償。但筆者認為,若受傷勞動者同時完全獲得工傷賠償和民事侵權賠償,很可能會超過其實際損失,會帶來不良的社會公德影響,在此,應當也采用“有限的”兼得模式。在民事侵權之訴時,應當考慮工傷保險賠償的總額,再對其差額進行民事侵權賠償,這樣就可以避免重復賠償。
在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競合問題的處理上,應該是“有限的”兼得模式調整,即工傷保險給付優先,工傷保險賠償有著便捷、及時高效等特點;在工傷保險賠付后,受傷勞動者的實際損失與賠付間有差額,再由民事侵權法進行個別調整,以實現“最終的正義”。
(三)法律完善的措施
1提高工傷保險待遇標準
工傷保險待遇的項目及其標準和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的項目及其標準是不同的,而且差異很大,這使得受傷勞動者最終獲得的賠償額不一,很大程度上無法保障其基本權益。在傷殘賠償、死亡賠償等方面,民事侵權賠償明顯高于工傷保險賠償,但是提起民事侵權賠償的法律程序又是那么的瑣碎和漫長,這不利于受傷勞動者及時接受治療。擴大工傷保險的賠付項目、提高工傷保險的賠付標準,使其與民事侵權賠償水平相當,這樣有利于保障受傷勞動者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的競合問題沒有明確和統一的規定,各地仲裁和法院在處理涉及民事侵權的工傷責任時,都是雜亂無序的。這要求我國在立法上進行統一規定,使得在二者競合的問題上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對此類案件的處理有個標準,以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3擴大工傷保險支付的可訴范圍
工傷保險的賠償程序的啟動、進行都有著及時和便利的優點,受傷勞動者能及時獲得救濟,因此,勞動者都會選擇工傷賠償。可是,實際中卻不是這樣。由于用人單位沒及時為勞動者購買工傷保險,這使得勞動者沒法直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這么受傷勞動者只能直接向用人單位或者侵權第三人提起民事侵權賠償之訴,但這又遇到執行難問題。因此,應當擴大工傷保險的可訴范圍,對于未給勞動者購買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不僅要承擔公法上的責任,還要承擔私法上的責任。
4建立工傷保險統籌和管理機構
為了解決涉及民事侵權責任的工傷賠償責任,根據《工傷保險條例》,我國應當盡快建立具體的工傷保險統籌和管理機構,規定具體細則,這樣當發生工傷事故后,受傷勞動者能及時得到救治。首先,受傷勞動者應當根據工傷鑒定意見到工傷保險統籌和管理機構領取足額的賠付;然后,由工傷保險統籌和管理管理機構向用人單位或者侵權第三人追償。對于不繳納工傷保險費用的用人單位,工傷保險機構還可以對其進行處罰。這樣不僅可以保障勞動者能及時獲得救治,也能保證侵權者承擔相應的責任。
綜上所述,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不完善,在發生工傷賠償責任與民事侵權責任競合時,處理模式不統一,賠償標準各異,對勞動者的合法權利的保障十分不利。因此,要調整現有的處理模式并達到最終的統一,做到工傷保險賠償法定優先,民事賠償補充差額,以充分保障受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樣,有利于受傷勞動者及時獲得救助,也符合“受害人不應因遭受侵害獲得意外收益”原則和處理問題多元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史尚寬勞動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78
[2]向春華工傷理論與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3]黃松有最高人民法院人受傷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楊立新工傷事故責任認定和法律適用[J]法律適用,2003(11)
[5]雷明鑫人身損害與工傷保險競合的賠償研究[EB/OL]中國法律網,2010
[6]張新寶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與普通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關系[J]中國法學,2007(2)
[7]徐樂工傷保險與人身損害賠償賠償競合分析[J]法律與經濟,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