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濤等
摘要:昆明事件以其巨大的沖擊力震撼著很多人。然而,事件背后,受害者的權利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救濟的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此類事件一點發生,對于那些無辜的受害者,誰來對他們進行安撫與賠償?賠償的標準是怎樣的?這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本文從各種渠道對受害者的權利救濟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試圖建立一種以政府為主導,其他社會組織協同救助的救濟模式,實現更好的受害者權利的保護。
關鍵詞:恐怖事件;權利救濟;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11-0083-02
作者簡介:薄濤(1994-),女,河南南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12級本科生;夏夢露(1995-),女,湖北荊州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12級法學專業本科生;張雅茹(1996-),女,甘肅天水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12級法學專業本科生。
一、研究背景
(一)社會背景
2014年3月1日晚,昆明火車站發生一起恐怖襲擊事件。十多名暴徒持刀砍人,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傷。昆明恐怖事件發生后,行為人或被捕,或槍斃,或逃亡,向恐怖分子索賠并不現實,受害者很難從加害方獲得合理賠償。一些遇難者家屬對賠償金的數額不滿卻又求助無門,社會其他公眾也提出要尊重生命。救助受害者權利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個規范有力,合法完善的救濟模式,以明確責任主體,規范救濟程序,維護公民合法權利。
(二)制度背景
對于此類恐怖事件的救濟,無法通過國家賠償的渠道進行解決。在面對這類問題時,多數人的回答和解決方案往往是,這應該屬于國家賠償的范圍之內。然而,我們通過查閱資料,對國家賠償的了解如下。
國家賠償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行使職權給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人身權或財產權造成損害,依法應給予的賠償。國家賠償由侵權的國家機關履行賠償義務。根據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一般包括行政賠償、刑事賠償。
很顯然,本文所述情況不符合國家賠償的標準要求。也就是說,只能通過國家補償,或者社會救助的方式對受害者進行補償。正是這種賠償制度,增加了受害者求償的難度,導致權利得不到及時的救濟。
二、研究意義
(一)通過對恐怖事件的受害者的調查,對現行的權利救濟方案做出具體的分析,并提出改進意見,從而為權利救濟渠道的創新與健全提供新的思路。
(二)通過收集材料,參考外國的公民權利救濟方式,結合我國現狀,提出一個可以實施的解決恐怖事件受害者的權利救濟的方案。
(三)理論上探討“恐怖事件受害者權利救濟”的產生背景,分析其由萌芽到成熟的發展歷程,并從我國現實中尋找適用土壤和發展培養的正確路徑。
三、改進完善我國恐怖事件受害人賠償模式的初步設想
(一)行政主導的賠償
1我國恐怖事件中政府主導賠償的現狀
恐怖事件發生后,政府維穩辦、民政辦等相關部門主動出面與受害人及其家屬一對一開會協商賠償措施,是我國政府主導賠償的常規途徑。到目前為止,恐怖事件中受害人的權利救濟途徑主要限制于此。
2恐怖事件中政府主導賠償的分析
恐怖事件發生后,政府主導受害者的賠償,在第一時間對受害人的相關損失和賠償費用進行墊付,可以更加迅速地保障受害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安全。但是在有效之余也存在許多問題。
(1)立法上的缺位。目前我國關于突發事件的法律法規有2007年指定的《突發事件應對法》以及各地地方人大、政府依據《突發事件應對法》先后分別制定的地方性辦法或條例,以及《侵權責任法》的新規定。但這些法律法規對突發事件如恐怖事件中侵權行為人空缺或賠償不足時,受害人的賠償費用由誰承擔。
(2)賠償標準不統一。恐怖事件后,為了盡快消除影響,安撫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情緒,達到“維穩”的目的,一般會盡最快的速度與被害人及其家屬簽訂賠償協議。但賠償數額是如何計算的,我們卻不得而知。
(3)受害人處于被動地位,當權利得不到充分救濟時,往往求助無門。政府在恐怖事件受害者賠償中占據主導地位,容易造成政府與受害者的強弱對比,使受害者無法充分爭取自己的權利。
(4)社會捐助及其使用情況不明確。
(5)加重政府財政負擔和納稅人經濟壓力等。
由此看來,雖然在恐怖事件中政府主導受害者賠償是一直以來我國應對此類事件的主要做法,也具有其合理性。但政府主導畢竟有其缺陷,也不可能成為受害人權利救濟的唯一途徑。下面我們將引進一些創新措施來補充政府主導賠償在恐怖事件受害人權利救濟方面的不足。
(二)專項補助
專項補助一般包括農資補助、貧困地區教育補助等,我們可以拓寬專項補助的范圍,將恐怖事件受害人賠償納入其中。恐怖事件發生后一年內,受害人及其家屬可以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申請專項賠償資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意識的多元化,恐怖事件呈現遞增趨勢,而且由于恐怖事件的特殊性,其發生地域較為集中,多出現在新疆、西藏、云南等邊疆地區。上級政府可以對這些地區政府進行恐怖事件受害者賠償的專項補助,以便當地政府能夠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受害人的權利救濟得到充分實現。
(三)國家恐怖事件救濟基金(區別于社會基金)
1救濟基金的概念
救濟基金是指專項用于救濟和賠償大規模侵權事件的被侵權人人身、財產損失的基金,具有傳統民法上“財團法人”的一般屬性。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下,救濟基金則主要是公益目的的“社會團體法人”。這一基金具有救濟與賠償的雙重功能,從基金設立與民事訴訟的關系看,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如下兩類:訴訟替代性救濟基金與訴訟結果性救濟基金。在此介紹的救濟基金為國家主導,主要是訴訟替代性救濟基金,屬于國家突發性事件救濟基金。
2國家恐怖事件救濟基金的設置及使用
(1)國家恐怖事件救濟基金的設置。國家恐怖事件救濟基金應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或民政部門聯合設置,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制定基本分配方案、受理補償申請和裁決,再由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基金的籌措、管理和具體執行。按照這一方案,僅由國務院制定相關條例或辦法實施即可。通過基金補償獲得損害救濟的,不得以同樣的事由再起訴至法院。設計這一方案目的之一,就是及時補償受害者的損害,化解大規模訴訟的潛在風險,避免累訟、涉訴上訪等。
(2)國家恐怖事件救濟基金的使用。①救助被侵權人。管理人籌集到的救助款應當迅速、公平地發放給被侵權人,以解其燃眉之急。發放的數額和比例應當根據資金的籌集情況、被侵權人的急需程度確定,并優先考慮對人身損害的救濟和社會穩定因素。②合理費用支出。管理人因籌集、管理救濟(賠償)基金發生的合理費用從基金中支出。管理人不從基金中取得工資報酬和津貼。管理人的工資和津貼等,由指定其擔任管理人的政府支付。③提交財務報告。根據救濟基金的資金使用情況,定期或者不定期向指定其擔任管理人的政府機關提交財務報告,在救助事項終了后的一個月內提交最終財務報告。最終財務報告需要經過指定其擔任管理人的政府機關認可的專業審計機構的審計。救濟基金不得被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用作救助和相關合理費用之外的其他用途。
(四)社會救濟的創新適用
1社會救濟的概念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為保證每個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權利,而對貧困者提供物質幫助。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城鄉困難戶救濟等。國家和社會以多種形式對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殘疾等原因而無力維持基本生活的災民、貧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資助、福利設施,急需的生產資料、勞務、技術、信息服務等。
德國《社會保障法典》對社會救濟的定義為:“對不能以自己的力量為自己提供生活費或者在特殊生活狀況下不能自助,也不能從其他方面獲得救濟的人,有獲得與他的特殊需要相適應的人身和經濟幫助的資格,使他有能力自助,能夠參與社會生活,使他合乎人道的生活得到保障。”也就是說社會救濟是無法得到任何社會保障手段之后的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
2傳統社會救濟制度在恐怖事件受害人賠償方面的創新
由于社會救濟的特性,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其在恐怖事件等突發性事件中對受害人補償作用的認識存在幾點誤區:一是在普通人的感受和印象中,社會救濟制度是公共的,其效率不高;二是認為社會救濟制度提供的是基本保障,水平較低,僅能維持基本生活;三是社會救濟所提供的僅僅是參保人本人的一個基本生活,并不能解決其遺屬及其殘障帶來的家庭生存問題。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具體措施來彌補社會救濟機制在這方面的不足,從而使其能夠在恐怖事件受害人賠償問題上起到應有的關鍵作用。
(1)政府可以在社會救濟途徑中設置針對恐怖事件受害人賠償的特殊緊急程序。未來一旦發生恐怖事件,政府便可以啟動特殊緊急程序以期快速對受害人及其家屬進行賠付補償工作。此外政府可以開通恐怖事件受害人免費申報電話,為受害人及其家屬在求償時提供便利。
(2)在恐怖事件等突發性事件面前,一些緊急的專門立法與社會救濟制度相結合,可以形成特殊條件下對社會救濟制度的一個“制度援助”,大大提高社會救濟的補償水平,從而解決遇難者家屬的經濟問題。
(3)社會救濟制度可以通過遺屬津貼(《勞動法》第73條第2款規定:“勞動者死亡后,其遺屬依法享受。”在一般情況下,勞動者死亡,無生活來源的遺屬,即勞動者的生前配偶應當依勞動保險的有關規定享受遺屬津貼),不僅僅為參保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還為其遺屬及其殘障問題提供一個“家庭保護”的機制。
(4)在社會救濟中設置恐怖事件受害人專項救濟,對在恐怖事件中人身和財產權利遭受的損失進行專項賠償。
以上四種措施彌補了社會救濟制度在恐怖事件等突發性事件中受害人賠償問題方面的不足,受害人及其家屬在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社會救濟途徑實現自身的權利救濟。
[參考文獻]
[1]孫祁祥,周奕恐怖主義事件與巨災保險衍生品[J]財貿經濟,1998(2)
[2]鄧小珠受害人的權利救濟制度研究[M]成都:西南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3]凌華突發事件中的政府墊付行為研究[M]廣州:廣州大學出版社,2013
[4]劉士國突發事件的損失救助、補償和賠償研究[J]中國法學,2001(2)
[5]王玉青大規模侵權損害救濟機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梅建明美國反恐危機管理體系建設對于中國應對突發事件的啟示[J]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
[7]萬鵬飛,于秀明課題調研成果匯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王立兵大規模侵權的國家救濟責任機制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
[9]楊帆論侵權損害賠償與責任保險的互動關系[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