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爽

2015年5月13日,上海虹口區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開幕式上,參加校園足球比賽的隊員正在列隊
從對乒乓球一無所知到體會出小小銀球里的“大學問”,再到初步掌握如何提高攻球的殺傷力,如何打出左旋、右旋、下旋球等,上海市朱家角中學學生唐勇用了近兩個學期的時間。
這個曾經只埋頭讀書的“宅男”,現在成了乒乓室里的常客。唐勇只是眾多學生中的一個。變化始于上海在17所高中7500多名學生中試點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
2012年是11月到2014年7月,上海開始推行體育專項化改革的嘗試。體育課打破了按照自然班劃分的上課模式。
參加2015年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姚明把上海經驗寫進了他的提案。
體育教育的改革和全面體育素養的養成,已經走在急需拐彎的路口。
差在體能
中國孩子長高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國家慢。
“拿2010年的一些數據來講,中日男孩子、女孩子身高幾乎差異不大。有差距的是身體素質水平,比如爆發力、耐力、協調性等等,也就是對身體的使用上,我們跟日本的孩子差很遠,還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們輸的是體能。”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管理專業博士夏冰月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近年來的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中國學生體質總體狀況依然令人擔憂。
其中,中小學生超重與肥胖率繼續增加,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增高并出現低齡化傾向,大學生的體質狀況則繼續下滑。
“雖然中國青少年形態指標是不斷提高的,但是心肺功能沒有明顯的提升,這是最讓我們揪心的。體質下降我們要分開來看,不能用體質下降來遮蔽關鍵的問題。”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教授唐炎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體質下降非中國獨有
2014年12月公布的《 2013年上海市中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公告》顯示,除50米跑優良率、及格率和一分鐘仰臥起坐的及格率外,其余各素質項目的優良率、及格率均呈現下降的趨勢。
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曾通過民意中國網對3144人進行 “陽光體育公眾調查”,結果顯示,87.0%的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參加陽光體育運動,但是,當鍛煉時間和學習時間發生沖突時,65.5%的家長仍希望孩子以學習優先。
學生體質差,體質下降,宏觀層面來講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上海體育學院體育賽事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海燕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2013年底到美國考察時得到的資料顯示,美國青少年體質問題也很值得擔憂,比如青少年的肥胖。”
黃海燕介紹,2001年全美沒有一個州的肥胖率低于20%,36個州超過25%,12個州的兒童肥胖率達到了30%。預計2030年全美國兒童肥胖率達到30%。“至少從這個指標來看,美國青少年身體素質問題比中國還要嚴重。日本也曾經歷過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每個國家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營養過剩,運動不足。”
“日本和美國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時候,也曾經面臨過我們現在的問題。他們的經驗是把體育法制化。2014年9月,北京教委出了一個文件,小學生身體素質測試項目變化了,如果一個孩子的體育成績不能達到優秀的話,是沒有辦法參評一些獎項的。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信號。”夏冰月說。
體育課無力獨扛大旗
在國家體質監測中心發布的《2014年6-69歲人群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質狀況抽測工作調查結果》中,部分針對6至19歲兒童青少年的調查數據表明,喜歡參加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體育鍛煉的兒童青少年比例均超過90%。“好玩”是參加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為了“學習”“體育技能”。在不喜歡體育課及課外體育活動的兒童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怕熱、怕冷”等原因位居首位。

2015年1月8日,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四條小學學生在進行趣味鍛煉
小學體育課的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在這個基礎之上,培養對運動的興趣和習慣。而初中以上的階段就是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發展特長。
“但是我們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體育課都很有興趣,但是上了初中高中后就淡化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什么都要學,老師也什么都要教,每個項目就學一點,無法培養興趣。”唐炎說。
唐炎算了一筆賬:從小學開始上體育課,一直要上到大二,也就是說,要上14年的體育課。按最低要求,每周2節課,一學期18周,一年也就72學時。14年積累下來,一個本科畢業的學生要上1008課時的體育課。“但是不少孩子不僅沒有掌握一項體育技能,更不用說什么鍛煉習慣的養成,我們的學校體育教育需要改變。”唐炎說。
據2014年教育部最新規定,全國小學3至6年級每周3節體育課提高為4節,高中每周兩節提高到3節,并要求“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體育課時。”
“陽光體育運動搞了那么多年,為什么我們的學生還是沒有走出教室去戶外運動?因為政策雖好,但是實踐起來會走樣。”唐炎說。“升學的壓力始終高懸在學校教育頭上。”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印發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要求各學校每學年開展覆蓋本校各年級學生的《標準》測試工作,并根據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只有達到良好及以上的學生,才可參加評優與評獎。新標準中,需要學生達標的項目包括:身體形態類中的身高、體重,身體機能類中的肺活量,以及身體素質類中的50米跑、坐位體前屈為各年級學生共性指標。
“把增強學生體質與學校體育工作開展完全對等起來是值得反思的。一聽到學生體質下降就覺得是學校體育教育工作沒有做好,其實不是這樣的,學校體育教育有一定責任,但不全是。”唐炎說。
除了體育教育,營養攝入和周圍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都影響著學生的身體素質。“單靠體育教育一項,無法扛起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大旗。”唐炎說。
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
國家體質監測中心的調查發現,被調查的兒童青少年中,達到“每周參加體育鍛煉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30分鐘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標準的占比81.7%,而在參加校外體育鍛煉的兒童青少年中僅為28.6%。
這說明,中國學生對于體育的學習和應用,絕大部分仍依賴于學校的體育課。
“我帶過這么多私教會員中,僅有3個是在讀高中的學生,這是個多么可悲的數字。這3個學生的家長對健身意識還是非常不錯的。”從事健身行業五年的賀威風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應該有更多人從青少年時代就關注健身。
調查顯示,兒童青少年參加校外體育鍛煉時,主要鍛煉場所是公共體育場(館)、社區健身廣場,接受指導的比例較低,鍛煉項目以跑步、游戲、跳繩、踢毽、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柔力球等為主。在課余時間,對于體育項目的深入學習和培養偏少。
“智力培育的機構太多了,專門提高身體素質的卻很少。”夏冰月說。
從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畢業后不久,夏冰月和朋友合作開設了“體育課外班”,專門提高3~13歲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素質。
夏冰月說,“我們更希望通過對家長的講座和培訓,把一些正確的運動理念介紹給家長,讓家長們意識到孩子的健康需要管理。最后希望讓大家能明白,體育其實是對身體的教育。”
在唐炎看來,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中國有四億青少年,如果50%的孩子能有體育鍛煉的習慣,那將是多大的體育后備軍啊!”唐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