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發展現代物流業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蔣小龍
甘肅省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環境得天獨厚,如何在第二輪西部大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背景下,做大做強甘肅現代物流業,事關甘肅省經濟發展的數量和質量。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對甘肅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機遇和威脅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得出“內修外搶”的發展模式,并就該模式提出了戰略對策。
現代物流業 SWOT分析 對策研究
現代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發展現代物流業,成為了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成為了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的產業部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2011年3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加快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甘肅省位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是西北地區的中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具有發展物流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當前環境下甘肅省發展現代物流業所具有的內部優勢和劣勢,以及面臨的外部機遇和威脅進行分析,希望甘肅省能夠發揮優勢、克服劣勢、把握機會、化解威脅,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或優劣勢分析法,用來確定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來提出相應戰略方案的戰略分析方法。下面就借助該方法來分析甘肅省發展物流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
1.1 優勢(Strengths)
1.1.1 區位條件得天獨厚
甘肅省位于中國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接合部,地處西北地區的中心位置,具有承東啟西、南拓北展、坐中聯七、瀕藏臨疆的區位優勢,是西北地區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運輸兼備的綜合性交通運輸樞紐,是聯系全國并通向中亞、西亞的重要交通樞紐、郵電通訊樞紐和能源運輸大通道。隴海、蘭新、包蘭、蘭青4條鐵路干線和12、212、109、310等10條國道主干線在省內縱橫交錯,4條輸油管道、5條輸氣管道主干線通過甘肅境內,以蘭州中川機場為中心,敦煌、嘉峪關、慶陽、夏河等覆蓋大部分市州的支線機場為觸角的航空網絡正在形成。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網絡帶來了充足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甘肅省發展現代物流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2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十二五”以來,甘肅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快發展,鐵路、公路、民航、水運和管道運輸方式組成的立體物流運輸網絡初具形態。隴海、蘭新、甘青、甘武、寶中等鐵路線和10條國道、30余條省道、1300多公里內河航道、4000多公里輸油(氣)管線以及快速發展的民用航空共同構筑的多層次綜合運輸網絡覆蓋全省,基本形成了鐵路運輸干線化、公路運輸網絡化、民航運輸輻射化、管道運輸系統化的布局。蘭州、天水、酒嘉、張掖、平涼五個國家級公路主樞紐、十個省級公路樞紐和50個區域級公路主樞紐和社會主義新農村運輸網絡站場項目已部分建成。省道路運輸信息中心及14個市州級道路運輸信息中心、86個縣市區級信息站、150個運輸企業信息站相繼建成,初步實現了公路運輸信息四級聯網運行;“北斗云物流綜合服務平臺”等一批專用物流信息網絡相繼建成開通,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車輛跟蹤服務系統、道路運輸視頻系統投入使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得到較快發展。一批以發展現代物流為核心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貨運場站、貨物分揀中心、大型倉儲配套設施等亦日趨完善。以新式自動化倉庫、托盤、貨架、集裝箱、自動分揀裝備為代表的新型物流技術裝備和工具開始應用,物流效率有了較快提升。
1.1.3 完整的產業體系
甘肅省產業基礎較好,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電力、機械制造、電子電器、輕紡食品、國防軍工等為主的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特別是近幾年來,甘肅利用自然條件優勢,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太陽能、生物質發電等新型能源產業,打造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10兆瓦光伏發電基地,由此帶動電力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原材料供應與產品生產形成了對工業物流的強大需求。同時,甘肅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適合發展特色農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種子產區、第三大馬鈴薯產區和五大牧區之一,也是種植釀酒葡萄的最佳生態區之一和高原夏菜、瓜果、中藥材的生產加工基地,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也為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
1.2 劣勢(Weakness)
1.2.1 信息化建設滯后
信息平臺建設方面,基于企業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幾乎空白,行業和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也難以滿足新商業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企業對信息平臺的理解停留在信息管理的初級階段,這對物流效率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另外,工物流企業內部信息管理和技術手段比較落后,多數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MIS)、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和貨物跟蹤系統,有的企業甚至沒有引進最基本的物資采購管理、企業資源管理軟件和條形碼技術。
1.2.2 經營方式粗放
從物流企業自身來看,物流市場主體結構不夠合理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題。2013年,全省擁有各類專門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3000多家,其中達到國家2A級以上標準的物流企業僅18家,占企業總數的比例僅為0.6%,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貨運業戶平均每戶擁有貨車數3.26輛,但擁有10輛車以上的業戶僅占1.5%,貨運物流企業“小、散、弱、亂”現象嚴重,且缺乏穩定性,服務質量問題比較突出。業內人士表示,與先進省份企業和跨國企業相比,省內物流企業無論是規模、品牌、盈利能力、市場份額,還是物流服務水平、供應鏈管理能力和誠信體系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均有較大差距,部分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型發展步履緩慢,經營水平沒有明顯改觀。
1.2.3 專業技能人才缺乏
據調查,我省物流業從業人員的學歷分布比例分別是初中48%、中專20%、高中16.4%、大專9.8%、本科3.5%,碩士研究生及以上2.3%[1]。可見在企業中,學歷層次較低,絕大多數人員只從事簡單工作,比如,快遞公司快遞員等工作技術含量低,專業要求簡單的工作。另一方面,我省還未建立專門的物流研究機構,高校中開設物流專業的院校也不多,在理論上尚未形成適合西部實際情況的科學體系。同時,由于經濟欠發達,外來人才引進難度較大。雖然近年來甘肅省加大了物流人才培訓的力度,但是物流業整體上仍然人才短缺,懂現代物流運作的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較少,尤其缺乏實用型物流人才,缺乏合格的IT從業人員、物流管理師和物流技術師等專業人才。
1.2.4 行業內部發展不均衡
各行業,甚至各企業分別有自己專用的物流途徑,這種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大而散、小而全”的作坊式的經營方式導致物流設施的重復投資和物流中心的重復布點,耗能高、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無法達成社會范圍的合理分工,如蘭新二線分別在酒泉和嘉峪關設立高鐵站,兩者相距不過20千米;還有就是溫控物流分布不合理,河西地區農業相對發達,農產品具有保質期短、易腐爛的特點,其長途運輸須在冷凍條件下方可保鮮,而我省的恒溫物流大多分布在蘭州市附近及天水地區周圍。同時缺乏支持社會化配送中心協作的綜合物流系統,無法適應現代物流業務流程跨行業、多元化的需要,難以滿足現代化物流發展需要。
1.3 機遇(Opportunity)
1.3.1 經濟快速增長,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撐
據有關研究,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僅貨運需求就增加0.5~0.7個百分點,而客運需求與GDP的增長基本同步。因此,未來10~20年,如果甘肅經濟增長速度是9%~10%。那么物流業的產出必須按每年6%~7%的速度增加,才能為經濟增長與發展提供必要的撐。我省“十二五”前三年GDP年均增長率達到近12%,全省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長率7%,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近9%,貨運量年均增長率近21%,物流業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我省經濟總量擴大、基礎設施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外貿依存度提高,尤其是特色優勢產業(有色金屬、大宗農副產品、隴東煤炭和石油天然氣)的快速成長和三大基地建設,必然帶來物流需求總量的急劇增加。“十二五”期間,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12%以上,到2015年突破7500億元。按照經濟發展與物流需求的關系初步測算,屆時我省物流需求將達到1700億元左右。
1.3.2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了新契機
2014年4月16日,中國貿促會貿易推廣交流中心副主任郭英會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連云港)絲綢之路國際物流博覽會項目說明會”上表示,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中國物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機遇:第一,推動我國海鐵聯運、空鐵聯運等多種聯運方式發展;第二,將緩解我國物流業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促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也為企業在中西部投資帶來新的機會;第三,大大加快我國與經濟帶沿線國家之間以及國內各沿線港口和內陸無水港之間的區域合作。正是基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給中國物流業的巨大機遇,北到黑龍江、南到深圳,很多工貿物流、商貿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公司都在積極的與國內重要的絲綢之路沿線節點城市聯系,探討利用鐵路集裝箱運輸方式與西亞、中東歐、西歐地區進行貿易交往[2]。而甘肅省正是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其物流業發展前景可想而知。
1.3.3 良好的產業政策
國務院《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交通運輸部《關于交通運輸推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甘肅省政府《物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一系列促進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表明政府對現代物流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給予了高度重視,這無疑為促進物流企業的發展、推動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1.4 挑戰(Threats)
1.4.1 經濟總量小,發展能力弱
甘肅省經濟增速確實很快,但由于基數小,經濟增長的絕對量小,更是遠遠低于東部發達地區。2013年我省人口占全國的1.90%,而生產總值僅占全國的1.1%左右。與2004相比,2013年我省除財政收入外、進出口總值、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的比重雖有所提高,但占全國的比重的絕對值卻少得可憐,均不到1.5%,發展能力弱的問題還十分突出(表1)。

表1 甘肅主要經濟指標占全國的比重 單位:%
1.4.2 交通基礎設施落后
經過多年持續建設,甘肅省物流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發展,瓶頸制約局面也大為緩解,但是甘肅省交通基礎設施還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鐵路密度不到全國水平的二分之一,航空里程密度更是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表2)。一方面由于各種運輸方式、運輸樞紐發展相對滯后,銜接不暢,多式聯運基礎薄弱,各類物流園區分散孤立,相互銜接配套不夠,致使設施效率不高,城鄉配送的末端“最后一公里”物流設施嚴重缺乏。另一方面,物流成本高,省會蘭州距天津2000余公里、距阿拉山口2500公里、距連云港近2000公里,每噸商品僅鐵路運費比東部沿海要高出200元左右。

表2 甘肅、全國運輸線路密度(公里/萬平方公里)
1.4.3 兄弟省份的強力競爭
甘肅省雖然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地段,但其物流輻射的直接腹地沒有陜西廣,向西出口便捷程度比不上新疆,而進藏物資的中轉一般往往選擇青海格爾木。甘肅更多的是作為物流的過境通道,這對甘肅的經濟帶動作用極其微小。另外,很多大宗物資,特別是生產服務物資在甘肅中轉的也不多,在甘肅中轉較多的是輕工用品和日常生活物資,而這還限于是供應西北四省市場的。甘肅省雖然地處樞紐,但地位尷尬。
通過以上分析,可將優勢(S)、劣勢(W)、機遇(O)、威脅(T)進行組合,可得出SO、WO、ST、WT四種組合模式和戰略要點(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綜合分析甘肅省物流業發展的優、劣勢,機遇和挑戰后,甘肅省物流業發展應該走“內修外搶”的發展模式,內修基本功,夯實物流業發展的基礎,外搶西部大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等機遇,做大做強甘肅物流業。
3.1 加快綜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快完善新亞歐大陸橋、甘川渝、青甘寧內蒙、甘陜寧等綜合物流通道規劃建設。優化國家煤、油、糧等重點物資綜合物流通道布局,提高國家戰略性物流通道保障能力,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和資源集約利用,提升通道物流組合效率。二是加快蘭州、天水、平涼、武威、酒泉等綜合物流樞紐規劃建設。三是繼續加快以連霍、進藏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 公路網建設,突出加強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企業的運營能力;以各地物流園區為樞紐、以物流配送中心為重點、倉儲網絡為基礎,構建物流節點空間網絡,逐步形成相互配套、功能齊全的物流運輸體系。

表3 甘肅物流業發展SWOT分析及矩陣表
3.2 加快優化物流市場主體結構
一是加快培育龍頭物流企業。加大對現有重點物流企業的扶持引導,深化企業資本運作,促進跨區域、跨方式發展,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二是鼓勵發展物流聯盟。鼓勵中小物流企業間通過資源整合、資產整合、平臺整合、品牌整合等形式發展物流聯盟。三是促進生產制造企業更多選擇現代物流企業作為合作伙伴,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目的。四是引導或鼓勵批零行業早日進入各地綜合物流樞紐和各類物流園區發展。五是大力發展中介服務。大力培育發展物流市場迫切需要的第三方物流、貨運代理、無車貨運等中介組織,做好多式聯運的承運人。根據全省產業布局、區域規劃和各市州資源、區位和商品物資流向等因素,按照建設大通道、構筑大樞紐、發展大物流的思路,著力構建“物流核心圈—物流通道—物流樞紐—物流聚集區”等多層次、廣覆蓋的現代物流布局體系。
3.3 加快推進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
加快甘肅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明確建設與維護的主體,明確運營管理制度,使平臺能夠整合部門、行業、企業等多方資源,實現物流數據交換、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服務等功能,提供網上交易,網上查詢、網上結算、網上配送等業務。搞好物流企業上下游和橫向的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實時采集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實現與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鏈接。鼓勵和引導大型物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促進技術升級,更廣泛地應用電子數據交換(EDI)、條形碼(BC)、無線射頻識別(RFID)、自動分揀系統(ASS)、倉儲管理系統(WMS)、電子自動訂貨系統(EO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物流領域信息技術,逐步實現物流業務處理信息化。積極推進物流企業與客戶企業的供應鏈整合,推進信息化對企業運營環節的滲入,促進供需對接,切實提高物流效率。
3.4 加快培養和引進現代物流人才
現代物流業是技術和人才密集型產業,物流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要求必須擁有一批富有經驗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技術人才。因此,培養物流所需專業人才己是當務之急。一方面制定科學的培養目標和規劃,積極推進物流學科建設,合理規劃物流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體系;引導省內高等院校加大教學投入,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完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物流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加強對在職人員的培養,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技術骨干、儲備管理人員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訓,以加強其專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對急需緊缺現代物流人才,提高引進待遇,提供事業平臺,筑巢引鳳。
[1] 孫志忠.甘肅省物流產業人才供應與需求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2] 中國網.[EB/OL]http://intl.ce.cn/special/ zxxx/201404/16/t20140416_2268561.shtm1.
[3] 楊波.甘肅現代服務業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開發研究,2012(6).
[4] 甘肅省物流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N].甘肅日報,2014-09-03.
[5] 甘肅省政府.甘肅省“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R].甘肅省發展改委,2011.
F259.27
:A
:2096-0298(2015)12(b)-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