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亮+梁小紅+張競予
培養一位現代公民,首先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而一個真正的人是擁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公民的學生需要學會如何處理自己與整個社會的關系。基于這兩方面的思考,為了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公共精神,提升學校道德與公益的專業化品質,我們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建構出道德與公益可選擇課程,從而形成更加豐富且完整的道德與公益課程體系,通過課程的有效實施,升華學生的德行,為其整個人生奠基。
在道德方面,強調學生自我人格的健全。人性由何完成?蔡元培先生曰:在發展人格。因此,培養一個現代公民首先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而一個真正的人是建立在健全人格之上的擁有完整人性的人。在公益方面,我們突出學生與社會的關系。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之生存必然要與他人、集體、社會以及自然發生各種聯系,因此,作為公民的學生需要學會如何處理這些關系并在親身實踐中不斷提高處理這些關系的能力。
道德與公益課程體系包含國家課程規定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在此基礎上,由我校自主開發的提升學生道德修養以及認識自己與整個社會關系的可選擇課程。其中,道德與公益的可選擇課程以學生道德成長的核心關系為原點,其核心關系由遠及近地表現為“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集體”“我與社會”“我與自然”5種形式,以這5種形式為經,以學生道德成長的主題生活為緯,通過經緯坐標,確定道德與公益的基礎德目和教育載體,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合作分享、尊重感恩、公共平等、愛國責任、和諧健康的人格品質,實現中關村一小對學生“會學習、懂生活、能負責、敢擔當”四個方面的目標培養,最終以德為學生的人生奠基。本課程具有開放性、價值性、綜合性、生活化、實踐性的課程特征。其中,開放性是本課程最顯著的特點,它不受時間、空間、課程形式的限制,而且依據時代的變化、學生年齡的增長、視野的擴展,我們會不斷豐富課程的形式和內容。
德育課程與活動的實效性偏低一直是一個難題,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傳統德育課程存在著學生主體性缺失等問題。目前,德育課程正處在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期,要提高德育課程與活動的實效性,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此外,學生知行脫節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德育課程缺乏實效性的表現,因此我們在設計道德與公益課程之初就明確,應當讓道德與公益課程回歸學生的真實生活,以引導學生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為基點,在實踐和生活中強調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實效。在道德與公益課程中,堅持合作性原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共同進步、成長。
在課程實施渠道方面,第一是設置專項課程,該課程時間靈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課時,讓教師通過課堂主陣地,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與公益教育。第二是將學校的“五節”課程化,通過藝術節、讀書節、英語節、科技節、體育節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德行。第三是利用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入社區、博物館、圖書館、大自然等,親身體驗,進行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公益服務意識。
學校三(1)“藍精靈班”學生曾前往河北林杏琴希望小學,開展“結伴同行,共同成長”的主題活動,這一活動很清晰地反映出道德與公益課程的精髓。道德與公益課程源于這個班的班本需求,三(1)班的每個班級成員都像藍精靈一樣有著獨特的個性,缺少團隊意識和自律能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獨生子女家庭造成同伴關系過于簡單;二是孩子長期處于一個班級環境中,同質性太強。基于對問題的分析,我們需要通過道德與公益課程幫助學生改變自己,在懂得共性規則的基礎上張揚個性。基于此,我們設計的課程思路是:打破班級界限、學校界限,給孩子創設一種與現有關系差別較大的異質同伴,為他們創設較豐富、較復雜的同伴環境。
正是在這樣思路的指引下,我們找到河北林杏琴希望小學,因為這所學校的學生情況非常符合我們的課程設計思路,而且兩所學校的學生通過共同學習、游戲、用餐、觀影等環節,看到了其他個體,體驗到不同質的同伴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建構自己在集體中的認識,發現自身的不足,實現自我教育。
道德與公益課程的開展是體驗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尤其不受時間、空間、課時的限制,而且家長也會積極地參與其中。由此可見,本課程的開設形式多樣,學校的很多班級也會根據班本需求自主探索、開設相關課程,這也體現出本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合作性等原則。
道德與公益課程在實施時堅持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必要的條件下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從而使課程實施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探究性學習為主。
監控課程實施狀況,完善課程評價機制,是保障課程實施效果的重要措施。我們不斷完善學生對課程的反饋機制。學生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學生的滿意度及其對課程的有關想法是學校進一步改進課程的重要資源。因此,在課程實施之前,可以通過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課程有哪些期待,課程實施后要了解學生的滿意度以及想法和意見。學生成長服務中心將根據學生課程實施前后的反饋,適時調整和改進課程,真正做到尊重學生、以生為本。積極開發校外教育資源。一方面,家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資源,特別是通過“跟爸爸、媽媽看社會”這一課程的實施,可以將學生家長有效地納入學校教育資源中,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須進一步轉變觀念,把每個家庭看作一個生命成長的故事,讓學生體會不同的幸福人生。另一方面,北京作為首都,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學校應積極加強與社會的聯系,開辟學生的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等。
道德與公益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施,是對學校道德與公益工作的深化和改革,也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與發展。作為學校道德與公益的一部分,能夠有效地促進學校其他工作的開展,為其他工作提供動力、支持。道德與公益課程的生活化、實踐性特征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是對新課改精神的貫徹,能夠有效地改善現有的道德與公益狀況,逐漸建立有學校特色的新型道德與公益模式,使學校道德與公益工作的開展更加科學有效。通過與國家課程的相互配合,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公共精神,使德性升華,并為其整個人生奠基。
道德與公益課程是對學生心靈的呼喚,是順應兒童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學的高度,真正把學生當作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喚醒他們的道德生命,激活生命力量,使道德與公益伴隨他們的一生。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