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建 陳欣
(貴州省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 貴州遵義 563000)
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隆起糜爛型胃炎
張德建 陳欣
(貴州省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 貴州遵義 563000)
目的:探討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隆起糜爛型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隆起糜爛型胃炎的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20例,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觀察組采用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兩組所用藥物相同,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中治愈為97.5%高于對照組的50.0%,復發率為5.0%低于對照組的20.0%,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HP根除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隆起糜爛型胃炎的療效較好,復發率低,值得推廣。
氬氣刀;藥物;隆起糜爛型胃炎;療效
近年來,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隆起糜爛型胃炎的療效較好。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采用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隆起糜爛型胃炎患者4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隆起糜爛型胃炎,納入標準:⑴均符合隆起糜爛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均經電子胃鏡和組織活檢病理檢查確診,每位患者發現有疣狀結節,最少4處;⑵同意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⑶胃炎活動期,HP(+);⑷肝、腎功能均正常;⑸年齡18歲以上。排除標準:⑴有胃和迷走神經手術史者;⑵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良者;⑶病理檢驗證實為惡性腫瘤者;⑷消化道大出血、胃穿孔、幽門梗阻等嚴重并發癥;⑸本次治療前1個月內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及抗生素者。將該組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20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1~75歲,平均(42.5±10.2)歲。胃炎病程10個月~15年,平均7.9±3.6年。疣狀結節位置:胃竇35例,胃體5例。直徑2~15mm,平均9.5±3.5cm。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0~74歲,平均(41.4 ±14.9)歲。胃炎病程10個月~12年,平均8.2±3.2年。疣狀結節位置:胃竇8例,胃體2例。直徑2~14mm,平均9.3±3.7cm。兩組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⑴對照組:奧美拉唑(20mg/次,1次/d)、枸緣酸鉍鉀(220mg/次,2次/d),克拉霉素(0.25g/次,2次/d)、阿莫西林(625mg/次,2次/d),治療2周后。采用奧美拉唑單藥口服2周。鋁碳酸鎂(1.0g/次,3次/d)、枸緣酸鉍鉀(220mg/次,2次/d)各口服2周交替,共治療8周。⑵觀察組:采用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將氬等離子束凝固器導管由內鏡鉗道插入導管,在內鏡的引導下,將導管置于隆起部位上方0.1~0.3cm,直視下多次短時啟動施以APC治療,直至隆起部位平坦,表面泛白、泛黃,甚至出現黝黑樣變,周圍輕度水腫,無出血。同樣方法處理其他隆起。以內鏡下所有病灶燒除為止。治療后要求患者進食一周流食,然后服用奧美拉唑(20mg/次,1次/d)、阿莫西林(625mg/次,1次/d)、克拉霉素(0.5g/次,1次/d),兩餐之間口服。果膠鉍膠囊3粒/次,2次/d。
1.3 觀察指標:⑴療效判定標準[1]:①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基本消失,胃腸鏡復查活動性炎癥基本消失,胃腸黏膜病變積分減少2級以上:HP轉陰;②有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胃腸鏡復查活動性炎癥明顯好轉,胃腸黏膜病變積分減少1級,HP轉陰;③無效:未到達以上標準。⑵HP根除率:進行尿素酶及14C-尿素呼氣試驗(14C-UBT),試驗結果均陰性者為根除。⑶復發率:兩組患者治療后均隨訪6個月~12個月,平均9.5±3.5個月。記錄在此期間的復發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數據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百分比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治愈為97.5%(顯效29例,有效10例,無效1例)高于對照組的50.0%(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10例),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無穿孔、出現等嚴重并發癥。觀察組與對照組的HP根除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復發率為5.0%低于對照組的20.0%,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發病機制十分復雜。隆起型胃炎是具有特征性形態及病理表現的胃炎,其又稱為疣狀胃炎,發病率占胃炎的40%~45%,男性多于女性。隆起型胃炎被認為是胃癌的癌前狀態,長期發展可能轉變為胃癌。因此,臨床上對隆起型胃炎已經確診需要采取及時的治療。本病的治療與慢性胃炎和胃潰瘍基本相同,主要采取抗酸、抗HP治療的方法。但經隨訪及內鏡復查發現,單純采用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近來逐漸有研究發現,采用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隆起型胃炎的療效較好,總有效率可達92.39%[2]。氬氣刀使氬氣在高頻、高壓下,被電離成離子化氬氣,將高頻單極電流束傳送至靶組織的非接觸性電凝技術。由于氬等離子流是散發的,可產生軸向及側向電流傳導而自動搜尋治療組織,在靶組織中分布較為均勻。同時氬氣刀的寧都深度一般為0.5~3.0mm,有胃炎隆起的高度相當,可避免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減少胃穿孔的危險[3]。術后質子泵抑制劑加抗生素的應用可有效促進創面愈合,減少復發的可能性。結果顯示,相對于單純藥物治療組,氬氣刀聯合藥物組的療效高、復發率低。綜上所述,氬氣刀聯合藥物治療隆起糜爛型胃炎的療效較好,復發率低,值得推廣。
[1]馮青青,王湞,彭秋平,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某部軍人隆起型糜爛性胃炎45例[J].東南國防醫藥,2014,16(2):160-162.
[2]于繼紅.氬氣刀在治療隆起糜爛性胃炎上的臨床應用(附60例報告)[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7):209-210.
[3]梅永紅,梁仲惠,蘇莉雅,等.胃鏡下氬氣刀治療疣狀胃炎的臨床觀察[J].微創醫學,2010,5(2):122-123.
R969.4
A
1009-6019(2015)02-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