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紅珍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急診科 山西運城 044000)
重度創傷患者的急癥護理分析
晉紅珍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急診科 山西運城 044000)
目的:研究和分析采用急癥護理對重度創傷患者進行臨床診治的情況和效果。方法:隨機擇取2010年03月~2014年03月期間,在我院急診科進行搶救的78例重度創傷患者。按照抽簽法將他們平均的劃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有39例。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急癥護理對他們進行臨床搶救,并就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和統計。結果:統計學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97.44%)和護理總滿意度(94.87%)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82.05%,76.92%),組間對比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急癥護理對重度創傷患者進行臨床搶救治療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因此,它是一種有效、科學、安全、理想的臨床搶救護理方法。
重度創傷;急癥護理;臨床效果
重度創傷,是急診科臨床上威脅較大的一種重癥疾病,具有急癥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等特點,必須對其進行及時搶救,否則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提高臨床搶救的快速性和有效性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所在[1-2]。本文隨機選取2010年03月~2014年03月以來,我院急診科收治的78例重度創傷患者。依據抽簽法對他們進行隨機平均分組,即:對照組39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進行臨床搶救;觀察組39例患者,采用急癥護理進行臨床搶救。并統計、分析和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搶救情況及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0年03月~2014年03月期間,在我院急診科進行搶救的78例重度創傷患者。患者年齡大約在14~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6±6.5)歲;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54例;創傷部位中,胸腹部創傷患者19例,四肢創傷患者24例,顱腦創傷患者35例;創傷原因中,意外墜落傷8例,交通事故傷47例,電擊傷2例,爆炸傷10例,打架斗毆傷11例。根據抽簽法對78例患者進行隨機平均分組,其中:對照組患者39例,年齡大約在14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1±5.7) 歲;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28例;創傷部位中,胸腹部創傷患者10例,四肢創傷患者11例,顱腦創傷患者18例;創傷原因中,意外墜落傷5例,交通事故傷23例,電擊傷1例,爆炸傷4例,打架斗毆傷6例。觀察組患者39例,年齡大約在15~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9±5.2)歲;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26例;創傷部位中,胸腹部創傷患者9例,四肢創傷患者13例,顱腦創傷患者17例;創傷原因中,意外墜落傷3例,交通事故傷24例,電擊傷1例,爆炸傷6例,打架斗毆傷5例。經過臨床分析,兩組患者均是重度創傷,且在年齡、性別、創傷部位、創傷原因、癥狀表現等方面的對比差異性不大,均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臨床搶救干預。即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進行常規性的搶救護理工作,主要包括有:臨床監測、創傷處理、藥物護理、吸氧護理等。
1.2.2 觀察組采用急癥護理對患者進行臨床搶救干預。即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進行外觀預測和基礎搶救護理,并建立靜脈通路,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給予患者吸氧護理,并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做好相應的術前準備工作。在圍手術期間,要給予患者有效的基礎護理、心電監護、心理疏導、體位護理、疼痛護理、輸液護理、并發癥護理等。
1.3 評價標準
1.3.1 治愈患者搶救成功,其惡心、嘔吐、疼痛、休克、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體征等基本消失;
1.3.2 顯效患者搶救成功,其臨床癥狀、體征等有明顯改善;
1.3.3 有效患者搶救基本成功,其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
1.3.4 無效患者搶救不成功或其臨床癥狀、體征等無改善;
1.3.5 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0%[3]。
1.4 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13.0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搶救護理情況進行統計學對比和分析。當差異值P<0.05,則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分析
統計學分析顯示,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總有效率為82.05%(32/ 39),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總有效率為97.44%(32/39),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分析
2.2 兩組患者的家屬滿意度分析
臨床比較統計顯示,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總滿意度為76.92%(30/ 39),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總滿意度為94.87%(37/39)。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的差異性明顯,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重度創傷患者因其受到外界強烈打擊,容易發生內臟大出血、破裂等情況,且常伴有劇烈的疼痛感,使患者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而這些狀況又會加劇病情的發展和改變,導致傷情更加復雜,若不及時搶救,就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4]。一般情況下,重度創傷的最佳搶救時間為傷后2h內,因此,加強和優化重度創傷患者的急救護理工作是尤為必要的[5]。臨床研究顯示,在本次隨機抽選的78例重度創傷患者中,采用急癥護理的患者其臨床搶救治療的總有效率(97.44%)明顯高于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82.05%),且在護理總滿意度(94.87%)方面也明顯高于常規護理患者(76.92%),組間比較的差異性明顯,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這就表明,在重度創傷患者的臨床搶救過程中,采用急癥護理干預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對患者傷情進行科學、準確的診斷,并給予其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和配合度,從而有效提高搶救治療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死亡率的發生,進而更好的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1]李新姣.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急癥,2009,11(06):1021-1022.
[2]夏晏洲.重度創傷患者的急救措施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09(12):3536-3537.
[3]侯琳琳.重度創傷病人的手術救治與護理配合[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1,05(10):767-769.
[4]林喜愛,高金姣,楊林霞,等.急救護理流程再造在群體創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8,15(08):29-30+36.
[5]劉素.100例創傷患者的急救與護理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0(06):49-50.
R472.2
B
1009-6019(2015)02-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