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雪燕
(新疆伊犁河流域開發建設管理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水庫移民安置區環境容量及適宜性分析與評價
——以某流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為例
米雪燕
(新疆伊犁河流域開發建設管理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水庫移民安置區的環境容量及適宜性分析與評價是關系到移民搬遷安置后生產生活恢復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作為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水庫移民安置區環境容量及適宜性分析與評價涉及安置區的社會、經濟、環境和自然資源等諸多領域,是一個多層次、多屬性的復雜系統工程,對環境容量及適宜性進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某水利樞紐工程為例,對水庫淹沒區移民安置的環境容量及適宜性進行分析研究,為科學全面地分析和評價水庫移民安置區移民搬遷后生產生活水平恢復以及安置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水庫移民;安置區;環境容量;適宜性
1949年以來,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水電建設,共修建各類水庫8.6萬多座。目前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已達到1.2億kW。這些工程的建成在防洪發電灌溉供水等方面發揮巨大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1800多萬移民的搬遷安置,其中農村移民占移民總數的90%。
由于安置規劃的不科學,特別是改革開放前,許多工程沒有編制移民安置規劃,導致移民搬遷后由于環境容量不足,安置區各項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一方面,加大了移民的生產生活成本,這對本來作出很大犧牲又沒有得到足夠補償的移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移民搬遷到新的安置區后,適應環境的能力下降,給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恢復帶來了更大的困難。由于后期扶持政策不健全,扶持措施跟不上,扶持資金不足,使安置區經濟社會系統本來就不強的系統功能得以減弱,并長時間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移民經濟社會的發展就必然缺乏持續性,這也是造成水庫移民長時間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1]。
水庫移民安置區的環境容量及適宜性分析與評價是關系到移民搬遷安置后生產生活恢復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分析研究涉及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環境等眾多因素。傳統的評價側重于以安置區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為主要衡量和分析標準,而較少考慮移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環境、傳統習慣、民族差異、宗教信仰等方面,造成水庫移民搬遷后與安置區原居民的潛在沖突,導致移民返遷和二次搬遷。因此,對水庫移民安置區環境容量及適宜性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安置區環境容量及適宜性評價作為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前期工作,關系到水庫移民搬遷后生產生活水平能否盡快地恢復以及安置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涉及安置區的社會、經濟、環境和自然資源等諸多領域,是一個多層次、多屬性的復雜系統工程。本文以某水利樞紐工程為例,對水庫淹沒區移民安置的環境容量及適宜性進行分析研究[2]。
某水利樞紐工程分為庫區、樞紐工程壩區及灌區等3部分,建設征地涉及2個縣(市)、6個鄉、51個村。淹沒總土地面積1 302.90 hm2。規劃生產安置人口1519人(含壩區35人)。其中,本村后靠農牧業安置123人(含壩區6人),占規劃生產安置總人口8.1%;出鄉本縣農牧業安置1 396人(含壩區29人),占規劃生產安置總人口88.2%。規劃搬遷安置人口1406人,規劃建4個集中居民點集中安置1400人,占規劃搬遷安置總人口99.6%,分散建房安置6人,占規劃搬遷安置總人口0.4%。
移民安置環境容量分析內容主要包括農村移民安置區土地承載力分析、移民安置區水資源容量分析以及庫區經濟發展擴大環境容量前景分析等內容[3]。
2.1 農村移民安置區土地承載力分析
庫區移民生產安置以農牧業安置為主,經計算規劃生產安置人口1 519人(含壩區35人)。根據縣土地詳查及統計資料,縣現狀農業人口45 942人,耕地面積15546.5 hm2,人均0.34hm2;拉洛鄉農業人口 3 620人,耕地面積 670.33 hm2,人均0.18 hm2(淹沒涉及村農業人口1 924人,耕地面積399.53 hm2,人均0.21 hm2)。
根據安置區選擇原則,結合縣人民政府意見,采取少部分移民本村后靠、大部分移民出鄉本縣遠遷相結合的安置方式,其中,本村后靠農牧業安置移民123人,出鄉本縣遠遷至扯休灌區安置1 396人。移民安置區為工程受益區灌區,工程完工后灌溉保證率將達到75%。本著移民“遷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并為今后生產生活發展留有余地的原則,確定后靠移民安置標準為人均耕地降低不大于原標準的20%,遠遷移民安置標準為人均耕地0.32 hm2(含部分牲畜隨遷至安置區的飼料用地)。
根據安置區土地資源現狀情況,用于安置移民耕地數量主要對有償調整水澆地、改造中低產旱地、開墾宜農荒草地進行土地承載力分析。
2.1.1 本村后靠安置區
本村后靠安置區調整鄰村土地征用線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調整水澆地8.77 hm2。開墾土地征用線上宜農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開墾宜農荒草地27.92 hm2。
2.1.2 出鄉本縣安置區
出鄉本縣安置區調整水澆地和改造中低產旱地分別按水澆地和旱地總面積的10%規劃用于移民安置,可調整水澆地67.65hm2、改造中低產旱地292.392 hm2。開墾宜農荒草地按草地總面積的20%規劃用于移民安置,可開墾宜農荒草地5013.65 hm2。
綜上所述,安置區可考慮用于安置移民的土地可達到5410.38hm2,其中:有償調整水澆地76.426hm2、改造中低產旱地 292.39 hm2、開墾宜農荒草地5041.566 hm2。按人均耕地面積0.32 hm2的安置標準,最大可接納移民16 837人,完全滿足接收庫區移民1 519人(含壩區35人)的土地需求。安置區土地安置容量遠遠大于出鄉本縣移民安置量。同時,安置區為本工程受益區,灌區配套后有利于種植業的快速發展,保障移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2.2 移民安置區水資源環境容量分析
移民安置區的水資源環境容量主要是考慮安置區的水資源是否能滿足移民生活飲用水的需要和農業生產的需求。
2.2.1 移民生產開發對水資源的需求分析
根據移民安置規劃,庫內農村移民生產安置123人,主要在庫區內進行土地調整,本村后靠安置區3個村、現狀農業人口625人,水澆地102.67 hm2,草地4290.8 hm2。調整鄰村土地征收線上剩余耕地用于移民安置,可調整水澆地19.242 hm2。開墾土地征收線上宜農荒草地用于移民安置,可開墾宜農荒草地9.994 hm2。
對于后靠安置,由于庫區地處河谷低洼地帶,土質肥沃,地表水資源豐富,集中耕地多為水澆地,后靠安置居民可利用原有水利設施進行農業生產,現有水資源條件滿足移民生產開發需要;對于外遷安置,規劃輸水分干渠3號和4號布置在扯休灌區內,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建設后,至設計水平年2020年可向扯休灌區供水0.45億m3,可將農作物灌溉設計保證率提高到75%,林草灌溉設計保證率提高到50%,移民安置區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水資源,只要加以開發利用,可以滿足生產的需要。
2.2.2 移民生活對水資源的需求分析
據調查,工程涉及區域內農村人畜生活飲用水的水源主要是依靠地下水(山澗孔隙水),飲用水采取打機井供給,本次規劃集中居民點水源選擇深層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根據2011年12月環境監測中心站地下水監測結果,采用加附注的評分法對移民安置區域地下水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具體方法如下:

經計算,移民安置區地下水F值為2.14,根據GB/T14848—1993《地下水質量標準》確定為II類,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天然背景含量,水質良好,適用于各種用途,可作為移民安置點居民生活飲用水源。
此外,根據地質調查結論,移民安置區域地下水模數為6.40萬m3/(km2·a),地下水資源儲量較為豐富,移民安置區的地下水資源量完全可以滿足生活用水量的需求。
2.3 庫區經濟發展擴大環境容量前景分析
水庫水域開發利用,由工程運行管理單位統一管理開發利用,并服從水庫統一調度和保證工程安全,保護水庫水質和生態環境。根據庫區實際情況,水庫水域開發利用規劃主要包括旅游開發、水產養殖業開發和庫區消落區土地利用。
水庫建成后,形成一個面積約為13.03km2的內陸湖,水面寬闊,水體清澈,為庫區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具有較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和發展前景。根據庫區旅游資源特點和分布情況,結合《“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突出水庫特征、自然資源、民族風情等制定發展規劃,逐步形成以庫區特色為主的旅游帶,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水庫建成后,因水面寬闊且水深,小溝汊變成了大溝汊,為水庫水產養殖、網箱養殖提供了優越條件。
結合庫區綜合利用規劃,加上移民補償資金落實到位,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移民在基礎設施、生活質量、個人收入等方面,較搬遷前相比,將有所改善。
3.1 安置點選址適宜性分析
本工程水庫區搬遷安置人口1 406人,規劃建4個集中居民點安置1400人,分散建房安置6人,均為本村后靠安置;壩區及灌區均不涉及搬遷安置,因此本報告主要對集中安置點選址適宜性進行分析。
根據移民安置規劃成果,居民點建設征地全部在扯休鄉境內,進點219戶、1400人,其中農業人口1396人、非農業人口4人。居民點性質均是以農業人口為主、生產方式以農牧業為主的農村移民安置點,按照GB 50188—2007《鎮規劃標準》,4個集中居民點全部屬于中型村,4個集中居民點用地規模4410 hm2。
3.1.1 評價指標選取
從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地形地貌及地質穩定性、生態環境、水源條件、基礎設施及公建設施、民族習慣等6個方面選擇移民安置點環境適宜性評價指標。
a.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各居民點現狀對外交通主要為季節路,未全部暢通,經常受山洪河水影響。搬遷后,根據居民點所在位置,選擇對外交通線路走向,各個集中安置點各布置1條對外交通主干道,路基寬5.5m、路面寬4.5m,共新建道路5.36 km。4個安置點交通條件普遍優于建設征地區現狀,群眾生產、生活水平高于建設征地區。
b.地形地貌和地質穩定性。新址建設場地區為山間盆地地貌,地勢平坦,地形坡度小于5°,地面高程3971~4009m。地表主要為沖洪積砂礫石,局部夾碎塊石及漂卵石。場地及其周邊無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有季節性沖溝。場地地層結構簡單,場地環境地質條件好,場地穩定性好,場地類別為Ⅲ類;場區內地表排水條件較好;場地建筑適宜程度屬建筑適宜區。場區內砂礫石層承載力較高,厚度較大,分布穩定,可以作為建筑物基礎持力層。
根據初步的地質評價報告,4處居民點場地地質穩定或基本穩定,未發現明顯不良地質現象,均能滿足建房要求。
c.生態環境。經初步調查,4處移民安置點占地范圍均不涉及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環境敏感區域,也未發現珍稀保護植物分布,移民安置點動植物分布狀況大體上與工程區域相似,均為區域常見種類等。移民安置工程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明顯影響。
d.水源條件。新址建設場地區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較深,現居民采取的生活飲用水水源為泉水,存在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指標不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規定的問題,需殺菌后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由于地表水水量有限,水量受季節性影響較大,規劃居民點水源選擇深層地下水,采用打井取水,供水流程為地下水→潛水泵→凈水消毒設備→無塔壓力罐→給水管網→用戶。各個居民點設置一套消毒裝置,地下水經凈水消毒設備處理達到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水質標準后,再輸送給用戶使用。因此,生活用水均能滿足移民安置需求,且與安置前相比,生活用水由原來的分散取水改為集中供水,水質和水量更有保障。
e.居民點基礎設施和公建設施配置。居民點建設堅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本著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原則,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建設施配置項目。移民安置考慮了基礎設施和公建設施,建成后可滿足安置點的交通、供水、供電和通訊等要求。另外,將配置衛生所、村委會、文化站和曬場等設施,方便移民的日常生活。
f.民族習慣。本工程移民安置點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安置點的選擇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尊重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在建房復建過程中也以移民意愿為主,自主選擇戶型、樓高后,單獨為其設計和實施。對于宗教信仰的延續,業主同時與縣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對搬遷群眾與搬遷地宗教信仰習慣進行了調查,經調查,“經實地調研該區域信教群眾與其他信教群眾不存在因宗教信仰及民俗民風問題的各種矛盾”。因此,移民安置區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不會產生由于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差異而帶來的社會矛盾。
3.1.2 評價方法
安置點環境適宜性綜合評價指標按照以下公式計算,其中Q1為集中安置點環境適宜性綜合評價指標值,i為第i個指標,n為評價指標數,Xi為第i個指標的評價指標值,wi為第i個指標的權重。

通過對安置點的現狀調查,分別賦予各單項指標評分值并考慮各指標評分后的綜合權重計算綜合評分值,給出綜合判別移民安置點選址的環境可行性結論。評價指標及其權重、評價分級見表1。
3.1.3 評價結果
各安置點的選址適宜性評價結果表明,4個安置點中,其中3個安置點的選址適宜性為三級(較適宜),綜合得分分別為82.5、84.0和82.0,1個安置點為二級(適宜),綜合得分為85.5??梢?本工程各移民安置點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珍稀動植物集中分布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安置點從地形地質、生態環境、水源條件、土地、交通、生產生活等方面看,總體上選址可行。
3.2 生產安置適宜性分析
庫區生產安置人口1 519人(含壩區35人),其中本村后靠安置123人,出鄉本縣遠遷至扯休灌區安置1396人。后靠安置都在本村內調整或開發宜耕土地,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土地質量基本與移民前一致,因此,主要對遠遷至扯休灌區安置地的適宜性進行分析。
根據前述分析,移民安置土地安置容量遠遠大于出鄉本縣移民安置量,另一方面,安置區二、三產業較少,選擇種植業安置相對穩定、合理、有保障。此外,安置區為本工程受益區,灌區配套后有利于種植業的快速發展。因此,本工程移民的安置方式考慮農牧業安置,暫不考慮養老保險、自謀出路等安置方式。
3.2.1 評價指標的建立
安置區生產開發的適宜性主要從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土地質量3個方面進行考慮和分析。

表1 安置點選址環境適宜性評價指標、權重及分級
地形地貌包括坡度和土地利用類型2個指標。坡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禁止開墾25°以上的荒坡地;對于25°以下開墾的荒坡地應滿足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土地利用類型:以不破壞天然林、不影響生物多樣性、不破壞當地生態穩定性為原則,選擇的農村土地生產安置地植被為荒地、枯木層和灌木層,不會破壞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穩定性。
氣候條件包括光熱條件和水量2個指標。光熱條件:光照和熱量條件是決定農作物種類及生長的重要因子。水量:用降水量來衡量,年平均降水量較多,水分越充足,作物生長較好,生產力較高。對于本工程移民安置來說氣候條件在區域內變化較小,可不作為主要考慮指標。
土地質量包括耕作層厚度和土地肥力2個指標。耕作層厚度:農作物生存所要求的土層厚度。宜農土地的耕作層厚度一般不得低于15cm。土地肥力主要是指適應農作物生長所要求的各種元素的成分組成。移民生產安置適宜度指標體系見表2。

表2 移民生產安置適宜度指標體系
3.2.2 評價方法
依據“相似剔除”原則,由于移民生產安置區的光照、溫度等氣候條件基本接近,因此在分析移民生產安置適宜性時,重點對地形坡度、土地利用類型和耕層厚度進行分析。根據適宜度指標建立模糊函數方程,對區域內的移民生產安置適宜度采用等權重值進行疊加,計算公式為

式中:F為適宜度總分值;Fi為各指標的給定分值; Wi為權重,地形坡度、土地利用類型和耕層厚度分別取0.35、0.35和0.3;i為指標數。
當總分值大于0.70為較適宜,0.70~0.50為中度適宜,0.40~0.10為一般適宜,0.1以下為不適宜。
3.2.3 生產開發適宜性總體評價
安置區地形為毗鄰的山間盆地,盆地內地形寬緩,地形坡度均在5°以下。根據現場勘查和室內化驗,灌區內土質多為砂壤土和粘壤土,土層在較厚,由于長時間的耕種和人為檢除表土石塊,耕層礫石含量明顯降低(一般小于10%),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結構變好,宜種性強。
由于海拔高、灌區空氣稀薄、透明度高、陽光能量損失少、太陽輻射強加上大氣環流的影響,水熱同季,水熱的日差較大。每年6~9月份是全年熱量最豐富的時期,也是植物高溫生長期,形成了雨熱同步的變化規律。雨熱同步可使有限的降水量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降水和氣溫的日變化十分明顯,夜雨晝晴,夜雨率達80%以上,平均日溫差達15.9℃。白天升溫植物同化作用強,夜雨降溫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植物體內營養物質的積累。
利用上述模糊函數進行評價,各個安置點綜合評價值0.68~0.72,屬中度適宜~較適宜,作為本工程移民生產安置地是合適的。
3.3 移民生活生產水平預測
用地規模:根據移民搬遷安置規劃,移民宅基地按戶布置,每戶宅基地標準分為 350 m2/戶和400m2/戶兩種,能夠滿足移民安置規劃目標的要求。
生活用電和生活用水:根據移民搬遷安置規劃,搬遷后農村移民用電保證率和人畜安全用水保證率為100%,較搬遷前有明顯改善。
移民居住環境質量:移民搬遷安置后,集中居民點房屋、水、電、路、通信、綠化、服務設施等設施將統一規劃且得到保障,移民居住環境質量將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時,移民安置區緊鄰318國道,移民出行、上學、就醫等都得到較大的改善。
綜上,移民安置后能夠保障移民生產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本文以某水利樞紐水庫移民安置區的環境容量及適宜性分析與評價為例,通過對安置區的社會、經濟、環境和自然資源等諸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在分析與評價安置區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等主要衡量標準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移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環境、傳統習慣、民族差異、宗教信仰等方面,削減了水庫移民搬遷后與安置區原居民可能存在的潛在沖突[5],有力地保證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安全,為科學全面地分析和評價水庫移民安置區移民搬遷后生產生活水平恢復以及安置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1]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調整調研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調整調研材料匯編[R].南昌: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調整調研組,2009.
[2]長江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某工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安置實施規劃報告[R].武漢:長江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2013.
[3]賈永飛,施國慶,王慧娟.水庫移民安置區的環境容量評價研究:以云南省糯札渡水電站水庫移民安置區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48-54.
[4]陳銀蓉,梅昀,劉靈輝,等,水庫移民安置區土地補償現狀與補償原理[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 27-32.
D632.4
A
1003 -9511(2015)01 -0063 -05
2014-10 -29 編輯:陳玉國)
10.3880/j.issn.1003 -9511.2015.01.015
米雪燕(1982—),女(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工程師,從事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征地移民研究。E-mail:5631813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