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惠,陳月霞,劉廣波
(1.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江蘇南京 210009;2.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50000)
國外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的經驗及啟示
劉曉惠1,陳月霞1,劉廣波2
(1.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江蘇南京 210009;2.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50000)
在分析國外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從旅游開發及生態修復等方面分別介紹了以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為代表的國外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的實踐案例,指出國外水利風景資源規劃對我國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啟示,認為水利風景資源規劃應從多方面綜合考慮以實現水利風景資源的高效利用。
水利旅游;風景資源規劃;生態保護與恢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對于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工業化之前,人類社會長期處于以農業為主的初級階段,農田水利是水利開發的主要內容,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工業革命以來,水資源的利用從主要為農業服務發展到為工業等更多領域的服務,航運、灌溉、防洪、水力發電等發展迅速;至二戰前后,開始出現流域規劃,城鎮發展吸引加工業和人口,利用水利風景資源開展旅游活動,這一時期充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觀念初步形成;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進一步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到水資源的稀缺性和珍貴價值,與水利風景旅游密切相關的水利風景資源的綜合開發與管理成為當前發展的趨勢之一。水利風景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也成為水利工程學、恢復生態學、旅游學、城鄉規劃學以及風景園林學等學科的關注對象和研究熱點。
水利風景資源是指以水體及水利工程環境為依托,具備較好的旅游開發價值的風景資源,即水體及水利工程的周邊環境。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經歷了水利風景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思想形成、水利風景資源保護與恢復水域景觀自然狀態、水利風景資源綜合開發與規劃3個不同的發展時期。
1.1 水利風景資源保護和利用思想形成時期
水利風景資源保護和利用思想最早始于美國。早在20世紀初期,美國自然主義者約翰·繆爾就極力推崇對水域風景資源的保護理念,保護和限制水域的開發,促成了美國國家公園制度的建立。1933年成立了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從1947年開始就提出水利水電工程規劃,并同時制訂并實施環保旅游規劃。1965年美國制定的《聯邦水資源工程旅游法案》規定,在調查和規劃任何聯邦的水資源工程中,如能提供野外旅游、魚類和野生動物增殖的機會,應給予充分地考慮,并按此目標進行修建、經營和維修[1]。
美國和前蘇聯都有很大一部分的休療養所和旅游娛樂區依托江河湖海及水庫而建。美國的胡佛大壩和田納西流域水電群,依托水利工程而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點,每年吸引著大批世界各地的觀光旅游者,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及間接的經濟效益。
日本很早就認識到結合水利工程開展旅游的可行性。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流傳“水庫建成,游人來臨”的說法。他們在修建水庫時就結合旅游規劃,有的設置野營地、滑雪場、植物園、垂釣場等,有的辟為國立、郡立、縣立或地方公園。在水利工程的周邊環境安排游憩休息設施,成為人們所喜愛的濱水旅游場所[2]。日本1956年為攔截北阿爾卑斯山溶雪水流入的黑部川激流而建造的黑部水庫(圖1),大片水色變幻的湖水與3 km高山連綿的立山連峰共同打造出美麗的水利風景,成為享譽世界的水利旅游風景區[3]。

圖1 黑部水庫
正是在這一時期,人們逐步認識到水利風景開發利用的價值,結合水利工程建設有意識的發展旅游事業和景區建設,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興起,以水庫、大壩、江河湖海為代表的水利風景旅游逐漸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2 保護與恢復水域景觀自然狀態時期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的城市化推進帶來工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水體環境污染造成了嚴重后果,大片城鄉水域經歷了污染的陣痛;另一方面很多水利工程的上馬建設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公眾與學者的極大關注。鑒于此,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環保法規,有些水庫修建因需要進行嚴格的審查而受到限制,有些大壩因生態系統恢復需要而被拆除。國家將修建水利工程的重心轉移到營造良好的庫區生態環境,推動水利風景旅游活動和景觀建設[4-5]。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提出并實施了龐大的水域景觀生態恢復計劃;德國、英國、荷蘭等國家紛紛反思河流整治工程給大自然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全新的“親近自然河流”的概念和“自然型護岸”技術;英國的河道治理推崇和采用了“接近自然”的非工程護岸護坡設計技術;荷蘭強調“給河流以空間”的理念,注重河流生態修復與防洪堤相結合。為了使河流治理成果得到維持和鞏固,許多國家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區的工業產業逐步轉型,被休閑旅游業替代。
1.3 水利風景資源綜合開發與規劃時期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概念,并提出了水資源綜合管理的新目標,標志著水利風景資源管理進入綜合開發與規劃時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提倡“人與水和諧共處”和“可持續水發展戰略”的理念,把水資源的節約、水環境的保護、恢復良好生態等方面作為水利建設的重點,促使水利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更加高效、科學。有些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山清水秀、雄奇險峻的山河峽谷之中,充分利用其周邊優美的自然環境,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同時開展游憩、觀光、娛樂活動,達到合理開發水利風景資源的目的。許多知名水利工程結合水利風景資源規劃建設成為旅游勝地[6]。
1997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查爾斯·瓦爾海德姆策劃并組織的景觀都市主義研討會,展示了多個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水利基礎設施設計方案,從奧姆斯特德組織設計的波士頓藍寶石項目到詹姆斯·科納設計的綠港碼頭項目、哈格里夫斯事務所設計的瓜德魯佩河項目等。這次大會探討了對待水利基礎設施的新態度,遠遠超越了技術層面的考慮,提倡模糊學科界限、創造多樣性的景觀,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與場所和環境的聯系以及文化關聯等問題都納入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7]。
國外對于水利風景資源利用規劃在管理體制建立、規劃理論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促進了水利風景資源開發進程,涌現了不少成功的實踐案例。
2.1 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管理體制
隨著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對資源、環境協調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入,各國對水利風景的認識不斷轉變,水利風景資源管理的內容和實踐不斷地豐富和擴展。英國、日本、荷蘭等發達國家在經歷了水污染帶來的危害之后,十分重視水域景觀保護工作,紛紛成立水環境保護機構,或提高其級別,以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美國、前蘇聯、加拿大、巴基斯坦、澳大利亞、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則多采用跨流域機構對水利資源進行綜合管理與開發,一方面確保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并配套相關的技術措施及管理體系。
美國國會 1933年通過了《田納西河流域法案》,專門設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負責生態河流治理工程。法國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法國國立羅訥河公司,負責建設、開發和管理羅訥河的綜合整治工程,提出生態整治河道的理念,在工程建設中十分注重環境問題和水上觀光業的開發[8-9]。
2.2 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理論
德國學者 Seifert在1938年首先提出“親河川整治”的概念,他指出工程設施首先要具備河流傳統治理的各種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時還應該達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他特別強調河溪治理工程中的美學成分。親河川工程既經濟實用又可保持自然景觀,使人類從工程技術進步到工程藝術、從實用價值進步到美學價值[10]。
1969年,美國學者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11]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分析,闡述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系,采用生態學理論實現設計與自然的有機結合的思想和方法,為在區域規劃中合理利用自然風景做出了科學指導。
1998年,美國景觀設計大師約翰·O·西蒙茲[12]在其所著《景觀設計學》中指出,水體是地球上最美的風景,內陸和邊遠地區的水體可以利用為公園用地或開放空間保護區,在開發過程中被重新發現并賦予特色。他還提出凡有水體存在之處,就要進行保護。保護工作不僅包括向公眾開放的水體,還包括流域、天然池塘、沼澤地、沖積平原、提供食物的河流和沿岸的綠色植被;需要保護的還有海岸濕地、陸上沙丘、沙壩或海中礁石等。在一個有水文聯系區域的場地規劃中,應首先考慮不破壞自然條件,并加強與周圍環境的統一。
2002年,日本土木學會主編的《濱水景觀設計》一書中指出,濱水景觀開發應根據景觀類型、水體及土地關系特征、社會需求及環境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游憩活動方式,組織功能分區,從而實現濱水土地和游憩資源的最優利用[13]。
2004年,日本河川治理中心編著了《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等系列著作,提出由于自然界水體及濱水地帶分布的廣度,重塑秀美山川的濱水風景建設不僅對區域層面的大地景觀產生積極影響,對全局性的生態環境安全格局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14]。在《護岸設計》一書中,強調護岸的設計和施工要突出河岸的自然性,要以流水和綠化為基調,充分發揮土石、樹木和植被等自然素材的作用,構建和治理護岸[15]。
2011年,美國景觀設計學者伊麗莎白·莫索普在“基礎設施景觀”一文中,通過分析城市基礎設施與景觀系統之間的多樣化關系,提出把基礎設施作為最重要的公共景觀來看待,為水利基礎設施景觀的利用和營造提出了一種先進的工作思路[7]。
2.3 水利風景資源規劃項目實踐
2.3.1 美國胡佛大壩
美國1935年建成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以水電站開發為代表的胡佛大壩(Hoover Dam)(圖2),位于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之處的黑峽(Black Canyon),是美國綜合開發科羅拉多河(Colorado)水資源的一項關鍵性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航運、供水等綜合效益。大壩是美國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現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跡之一,為開發和建設美國西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胡佛大壩借助水電站及環境的資源優勢開發水利風景旅游,精心設計了旅游觀光路線。游客們先在大壩頂部參觀,遠眺峽谷與沙漠景觀,在游客中心通過照片、文物、藝術品及視頻可以了解大壩的歷史、建造者、沙漠雷暴天氣的狀況以及美國西南部的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氣候和動植物分布特色。之后,游客可乘坐電梯向下直達大壩底部,參觀壯觀的發電廠房和巨大的導流洞。借助獨特的水利旅游資源,胡佛大壩每年有超過500萬游客前往游覽,旅游收入達7億美元[16]。

圖2 美國胡佛大壩
2.3.2 美國鮑威爾湖
鮑威爾湖(圖3)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交界處,是由1980年建在科羅拉多河上的格倫峽谷(Glen Canyon)水電站的大壩蓄水形成的。水庫建成蓄水后,整個湖區成為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最受歡迎的旅游區(Glen Canyon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GLCA)。由于美國西南部十分缺少親水游憩資源,這就大大提高了GLCA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利用率。管理方利用湖區資源組織各種游覽活動,開辟相應的旅游設施提供服務。游客活動主要集中在側峽谷湖附近,旅游住宿則是在船屋上,側峽谷湖形成一定規模的船屋區。GLCA每年有200萬~300萬的游客來訪,娛樂性游船和釣魚活動給當地帶來305億美元的收入。格倫峽谷游船觀光延伸至下游的大峽谷國家公園,成為重要的娛樂項目。在鮑威爾湖蓄水20年后,大峽谷漂流活動規模急劇擴大。此外,野營、游泳、摩托艇、直升飛機等活動也深受游人喜愛。目前格倫峽谷和大峽谷旅游活動及游客帶來的經濟收入差不多等于或可能超過了格倫峽谷水利樞紐發電的收入[7]。

圖3 美國鮑威爾湖
2.3.3 荷蘭防洪堤項目
荷蘭澤蘭地區(Zeeland)1985年建成的防洪堤(圖4)項目是為了防止北海歷史上災難性洪水的再次出現而建設的,它是由16個宏大堤壩所組成的整體防洪體系。防洪堤的修建對海口生態環境和附近漁業生產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堤壩的景觀環境是由荷蘭著名景觀設計事務所West 8擔綱設計的,創造了一處具有生態價值的大地藝術作品:在堤壩上覆蓋了一層來自附近養殖場廢棄的蚌殼,并運用黑白相間的蚌殼布置成有韻律的圖案,形成黑白相間的條帶或棋盤方格;同時,該場地成為為吸引深色和淺色海鳥的覓食地(深色的海鳥被深色的貝殼所吸引,而淺色的海鳥則被淺色的貝殼所吸引),使這片廢棄垃圾場成為海鳥繁衍生息的場所,若干年后貝殼層景觀會逐漸褪去,一片自然沙丘將呈現出來。該項目更主要的是確立生態恢復的目標,通過大地特殊的表皮材料和布置,使之不僅具有純感性的視覺吸引,也成為一個生態保護圈。這種設計對環境的微小干預并不影響這塊土地的生態恢復過程,很好地詮釋了生態過程與水利景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7]。

圖4 荷蘭澤蘭地區防洪堤
綜上所述,國外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確立了多元化的游憩開發功能目標,注重水利工程環境的生態恢復,建立了高效合理的水利風景旅游管理體制等。這些特點對我國的水利風景資源規劃具有普遍的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
a.水利風景資源規劃應結合當代可持續發展理念,從多學科汲取規劃思想,要有高瞻遠矚的意識,規劃立足點要高,從整體流域和區域的全局觀出發,處理好工程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用于指導水利風景資源的規劃利用。
b.水利風景資源規劃應結合水資源的保護規劃,考慮多元功能目標,兼顧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澇、灌溉、發電、供水、圍墾、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等各項功能,同時發揮觀光游憩、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生態保護、促進經濟和美化環境相結合的綜合效益。
c.由于水利風景資源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特殊地位,對其進行開發規劃時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開發、利用以及工程后期修復,將工程開發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水工設施的安全性,防洪抗旱及供水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水域和濱水土地的開發強度等問題,不僅關系到水利風景資源的命運,也關系到國家和地方及相關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前景。
d.建立一個高效合理的跨流域水環境保護機構和水利風景旅游管理體制很有必要。目標是對水利風景資源進行綜合管理與開發,一方面確保風景資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注重水陸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在此基礎上,加強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的管理。結合旅游目的的水利風景資源規劃,應充分考慮環境容量規模預測,娛樂項目的選擇、旅游線路設計以及配套的旅游基礎設施選址等;并配套相關的技術措施及管理體系。
當代水利風景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不僅對重塑秀美山川的區域層面的大地景觀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對全局性的生態環境安全格局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綜觀我國的水利風景區建設已經走過了10余年的歷程,水利風景資源的綜合利用也上升到國家、區域和地方發展的戰略。針對我國水利風景資源規劃遇到的種種問題與難點,借鑒國外相關理論與成功經驗是十分必要的,不僅有助于轉變固有觀念和思路,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國水利風景資源規劃的水平,促進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事業不斷發展。
[1]HADWENW L,ARTHINGTON A H,MOSISCH T D.The impactof tourism on dune lakes on Fraser Island,Australia [J].Lakes&Reservoirs: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03,8(1):15-26.
[2]胡海英,王釗.日本水庫流域的綜合發展及環境保護[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4(3):93-95.
[3]暢游日本網.日本旅游目的地指南[EB/OL].[2014-10-25].http://www.japan-i.jp/chs/explorejapan/chubu/toyama/kurobe/d8jk7l000000467a.html.
[4]MARSHALL F.Ecosystem resource consideration in reservoir management[J].Water Resources Update,1997, 108:43-56.
[5]Office of History,U.S.Army Corps of Engineers.History of the U.S.army corps of engineers[M].Stockton: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2003.
[6]楊海榮.水庫型水利風景區資源綜合利用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2.
[7]查爾斯·瓦爾海德姆.景觀都市主義[M],劉海龍,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8]KALTENBORN B P.Consumptive orientation of Anglers in Engerdal,Norwa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5, 19(5):751-761.
[9]SCHUETTM A,PIERSKALLA C D.Managing for desired experiences and site preferences:the case of fee-fishing angler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39:164-177.
[10]付飛.城市河流景觀格局及可持續生態策略研究[J].人民黃河,2013(2):61-66.
[11]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12]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13]日本土木學會.濱水景觀設計[M].孫逸增,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14]河川治理中心.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M].劉云俊,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15]河川治理中心編護岸設計[M].劉云俊,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16]美國內華達州旅游局官方網站.是誰馴服了科羅拉多河[EB/OL].[2014-10-25].http://www.nevada.com. cn/ShowContent/7e1e06c5-fa6f-432b-b159-1a4f88dbaed2.aspx.
[17]王向榮,張晉石.人類和自然共生的舞臺:荷蘭景觀設計師高伊策的設計作品[J].中國園林,2002(3): 65-68.
F593
A
1003 -9511(2015)01 -0068 -05
2014-07 -20 編輯:張志琴)
10.3880/j.issn.1003 -9511.2015.01.016
劉曉惠(1951—),女,江蘇南京人,教授,主要從事城市設計、景觀規劃設計、旅游規劃研究。E-mail:njliuxiaohu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