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勇 李翠芹
摘 要 翻轉課堂作為產生于美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引發了全球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本文作者就其背景、發展、特點以及應用過程存在的問題作出梳理,以期更好地運用于教學實踐。
關鍵詞 翻轉課堂 發展背景 特征 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5.048
Survey on "Flip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ZHANG Xiaoyong[1][2], LI Cuiqin[1]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2] Yulin Senior High School,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Flip classroom as produc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 new type of teaching mode, has caused many education workers of the world's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th respect to its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to make a comb, to better applied to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flip classroo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features; problem
0 前言
自2001年我國啟動教學改革以來,國內涌現出了一大批創新型教學模式,如昌樂二中模式、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和衡水模式等,同時也成就了很多課改名校和名師,對于我國的基礎教學成果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必須認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模式的快速產生意味著什么?為何很多模式都只是曇花一現?這些模式究竟和傳統教學模式有何本質上的區別?
近來,新生于美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又吸引了國內教育工作者的眼球,甚至有些學校已經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應用實踐。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熱衷,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對基礎教學改革的敏感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基礎教學改革十幾年來新成果的短命性。究其原因在于我們對新生事物審視度的缺乏,對其背景、內容、實質及應用條件和特殊性與適應性缺乏深刻理解,生搬硬套和強行并軌注定只是曇花一現,熱鬧一時。
基于上述情況,筆者針對“翻轉課堂”產生背景、概念以及特點做出整理和分析,對其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必然碰到的客觀問題進行提煉,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和實施提供一些理論參考,讓其真正在我國本土環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我國基礎教學注入新活力。
1 “翻轉課堂”產生的背景和發展概況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概念雛形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美國哈弗大學物理教授埃里克·馬祖爾(Eric Mazur)提出的“翻轉學習”演化而來。他將翻轉學習定義為學生課前看視頻、閱讀文章或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思考問題,然后回顧所學知識,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前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和開發學習材料,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共同解決難題。①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一個山區鎮學校——林地公園高中。2007年春天,該學校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因注意到學生長時間搭載公共汽車而經常遲到,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學生不能夠到課堂學習的現象,他們突發奇想,首次創造性地使用屏幕捕捉軟件錄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解聲音,他們把結合實時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上傳到網絡,以此幫助課堂缺席的學生補課。
2011年,薩爾曼·可汗 (SalmanKhan) 在 TED 大會上將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 介紹給全世界,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②2013 年,喬治梅森大學的 NooraHamdan 博士與皮爾森的教育發展中心 Patrick McKnight 博士,聯合翻轉教學網 Kari M.Arfstrom 博士通過研究提出:沒有任何一節翻轉課堂是完全相同的,但翻轉課堂設計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靈活的學習環境(Flexible Environment)、精心策劃的教學內容(Intentional Content)、學習文化的轉變(Learning Culture)和專業化的教師(Professional Educator)四大支柱。
2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顯著特征
2.1 教學模式的重構
傳統教學模式是學生在課堂上聽講,課后通過作業和練習內化知識。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則是課前進行知識的學習,課堂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知識的內化。英國因特爾(INTEL)全球教育總監在2011年度數字化學習年會上對翻轉課堂的描述是:翻轉課堂也稱顛倒教室,把知識傳授過程放在教室外,把知識的內化過程放在教室內。我國學者認為“翻轉課堂”是指把教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構建學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識的吸收與掌握的知識內化過程,晚上回家學習新知識的教學結構。③
2.2 學生和教師角色的轉變
傳統課堂中,一直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聽講,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翻轉課堂則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形象地闡釋了學生發展的實質。學生能否從“現有水平”走向“可能發展水平”是其是否獲得發展的重要標志。④傳統課堂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將絕大部分時間用于對教材知識的講解和闡釋,而無法顧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問題。也就是說,傳統課堂中,絕大部分教師將大部分時間用在了應對學生“現有水平”的活動中,教師占據著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很難促進學生向“可能發展水平”邁進。而真正能夠實現學生向最近發展區的跨越,是通過課堂中的小組合作、探究應用、差異性指導等過程來完成,教師作為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伙伴,發揮的是其引導作用。
2.3 學習平臺和方式的變革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控制教師的教學進度,在課堂上,部分學生做筆記的同時,可能會錯過下一個問題的講解,只能尋求課外輔導班的幫助,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和時間。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平臺。課前、校外的學習主要是基于短小精悍的視頻,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和資源(對于廣大一線教師資源的選擇性利用)。其次,視頻可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⑤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調整學習的進度和次數,體現出一種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
翻轉課堂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基于問題、資源的自主學習與協作探究。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習者需要在一定的情景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師、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完成知識、技能的學習,這是通過人際協作活動而實現意義構建的過程。⑥
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1)教師開發和整合資源能力問題。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當下絕大多數中學教師既不是專業領域的精英人才,也不是多領域的綜合性人才。而翻轉課堂的實施,首先就要求教師具有制備教學視頻的能力,短小精悍的課前學習視頻(一般不超過10分鐘)的制作,要求教師對教材結構、重點難點有精準的把握,同時也要具有整合、優化資源的能力,以及熟練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翻轉課堂要求教師應該成為教學視頻、課堂活動、學習活動的總設計者。⑦
(2)班級學生人數過多的問題。翻轉課堂的第二個環節,就是通過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從而達到學生順利內化所學知識的目的。然而,我國基礎教育中,通常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多于50,而美國的每個教學班只有不到30個學生,因而我國的學校課堂中,要想真正有效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兼顧每一位學生,難度較大。
(3)學生學習時間的延長問題。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翻轉課堂為了讓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完成課堂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把新知識的學習移在了課前,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外投入更長的時間來學習、思考相關的知識,挖掘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找出問題,帶著問題到課堂上進行探究與討論,在問題的驅動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完成知識的內化。若各學科同時啟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勢必會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4)技術平臺缺乏問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區域發展不均衡,各地信息技術化的物質條件不同,也是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客觀問題。
4 結語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與傳統教學模式相對的新生事物,在極短的時間里受到國內外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必然有其合理性。然而,要想讓其在我國的基礎教學土壤環境下更好地成長,就要求我們深刻地研究其構建之“本”、發展之“脈”、成功之“道”,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直面和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通過持之以恒的實踐探索、創新總結,完善各個環節。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在改革的道路上盲目跟風,方可走出本土化的成功之路。
注釋
① 黃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101
② 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1-30.
③ 李允.翻轉課堂在中國熱的理性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4(10):18.
④⑤葉波.翻轉課堂顛覆了什么——論翻轉課堂的價值與限度[J].課程.教材.教法,2014(10):30.
⑥ 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7.
⑦ 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