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秦+++盧毅
在全球化、國際化的背景下,要想培養出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扎實領先的專業知識以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與國際水平對接,積極開展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1]。近幾年,國內高校不斷注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加強與國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在推進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過程中,貧困研究生由于其經濟條件、教育背景等方面的缺陷,往往對國際交流避而遠之。一方面,阻礙著教育公平的實現,另一方面,還限制著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2]。因此,在進一步推進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加強對貧困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促進研究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提升研究生外語水平
熟練流利的外語溝通能力是開展國際化教育的基石。貧困研究生往往由于家庭經濟的原因掌握著較少的外語學習資源,再加上他們大多來自較為落后的農村、中西部地區等,外語的教育水平又相對落后。因此,貧困研究生普遍存在外語水平較差的問題。
要想切實推行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必須充分重視外語教育,加強實用外語和專業外語的教育工作。在目前的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外語課僅僅是本科階段教學模式的延續——課時量大、選擇面窄、教學內容只重語言基礎不重學科特色。為適應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要求,在研究生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運用語言進行溝通的能力。按照人才培養的尺度來衡量,這種語言溝通能力也是高校培養國際型、創新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
研究生階段的外語公共課設置思路應以分類培養為出發點,因人施教。在研究生入學時評估其外語水平,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開設課程補足短板,對基礎較好的學生開設多門選修課,課程內容覆蓋英美文化交流、國際學術交流、英文論文寫作等實用性強、學術相關性高的課程。
21世紀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全球化時代,一個競爭激烈的信息化時代,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趨勢要求研究生外語教育從應試型走向應用型,通過對學生進行水平評估、分類設課、分類培養,一是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流暢自如地進行溝通的能力,二是能夠培養學生在學術、文化領域的國際交流能力。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
以開放的胸襟,兼容并蓄,吸收國外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應用于對研究生的教育過程中。不斷拓展國際化教育模式,尋求與國外名校聯合辦學的機會,引進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國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資源在國內開花結果。
這不僅能夠讓研究生在家門口享受到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開闊他們的國際視野,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的要求,還能降低接受國際化教育的門檻,相對于公派留學、出國訪學等方式教育成本明顯下降,能夠讓更多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同學參與進來。
通過設置獎學金,吸引國外優秀的研究生留學。這些留學生能夠起到輻射作用,他們接受的是與國內研究生不同的教育模式,在與他們一起交流、科研的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國內研究生的思維、學習方式并增強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要想讓研究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緊跟時代的步伐,還必須讓他們能夠方便快捷地接觸到本專業的研究前沿動態。通過聘請國外的著名教授,有助于打造一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學術梯隊,提升教學科研水平。此外,這些著名教授一般都參與專業前沿的研究工作,通過他們能夠讓研究生快速了解專業的前沿動態,為他們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巨大幫助。
提升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水平,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還是加強研究生在國際上的交流和溝通。而這一般來說成本較高,只有少數家庭經濟寬綽的研究生以及非常優異的獲得公派機會的才有機會。因此,需要在國家投入為主導的前提下,積極拓寬資助資金來源,加大學校資金投入,吸引社會資金,拓展資助面。鼓勵在校研究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參加國際型學術會議,到國外名校留學、訪學。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教育教學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傳統的老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單方向授課,逐步將被開放的網絡課程所取代,如今大熱的“慕課(MOOC)”正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例。“MOOC”,即大規模開放式網上課程,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以系列化在線短視頻形式呈現,每門課程都可以供數千甚至上萬人選修,在每一堂課中或課后均附有練習及測試。支持“MOOC”運行的,是其幕后的強大教學團隊,他們負責視頻制作及學生答疑。“慕課”的誕生打破了課堂及大學的邊界,只要能夠接入互聯網,便能享受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其極低的學習成本和豐富的教育資源,為貧困研究生提供了獲取優質國際化教育的最高性價比途徑。在推動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該擔負起“MOOC”的傳播者的角色,在研究生中推廣“MOOC”等先進的教育模式,使研究生享受國際化的教育資源。
通過與外企建立起合作關系,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實習。這不僅能夠增強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反過來還能增進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程度,讓他們迅速提升語言、感受到外企的文化、拓寬眼界,為投入到國際化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鼓勵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其意義在于引入國際優勢教育資源、帶動本校課程國際化進程、促進中外教育交流,同時也能減輕政府辦學壓力。從辦學模式上來說,可分為單校園與雙校園:單校園模式是指學生無須到外方留學,由外方選派外籍教師來國內合作院校授課,學生只需在中國境內完成既定的課程和學分后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畢業證和學位證書;雙校園模式是指學生在學期間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在國外合作院校完成部分課程與學分,才能獲得相應的證書。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靈活性,給予不同經濟基礎的學生以較大的選擇空間,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派往合作院校所在國進行學習交流,親身體驗異國文化,實地獲得跨文化交流的訓練。無力負擔高昂留學費用的學生,也可以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在國內享受到外方老師授予的國際課程,對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人才、提升本校國際化水平大有裨益。
加強外語教育鞏固國際交流基礎、引進國外教學理念開闊學生視野、探索教育模式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外來專家影響本土學生以及通過各種資助手段幫助研究生進行國際化交流合作等手段,將有助于充分提升貧困研究生的國際交流能力,降低其接受國際化教育的門檻,資助他們走出校門、國門切身體會國際化交流合作,幫助貧困生像家庭經濟優越的研究生一樣,平等地獲得優質教育,夯實專業技能,培養國際交流合作能力,拓寬學術視野,保障教育的公平平等,全面提升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水平,提升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當今世界,跨領域、跨學科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日趨頻繁,具有國際化教育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日益緊缺。作為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來源,研究生教育應該不斷走向國際化。然而在實施過程中貧困研究生受到經濟和教育背景的限制,很少能夠參與到國際化教學中。為了保證教育的公平性,推進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貧困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必須得到充分關注。
參考文獻
[1] 陳未央,劉少斌。探索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體系的著力點。科教文匯,2013年12月,第262期,25-29.
[2] 張桂華,黃建美。高校貧困生教育救助政策中的缺失與對策。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51-53.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