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鴿?白新菊?娜仁圖婭
摘 要:根據職業院校教師教育教學情況,對巴音學院少數民族學生預科漢語教學中的學情現狀、教師現狀、教材現狀等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關于預科漢語教學和專業教學銜接問題的看法。
關鍵詞:職業院校;預科漢語教學;現狀分析
本文系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院級一般課題(新疆職業院校預科漢語教學與專業學習銜接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bykj2014-s-9)
在我國,少數民族在學好本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漢語,是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新疆,加強漢語教學工作長期以來一直是作為發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質,開發振興新疆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的。職業院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輸送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對迅猛發展的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如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建設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本文結合巴音學院實例分析新疆高職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現狀,提出我們對預科漢語教學和專業教學銜接的思考,希望對新疆少數民族職業教育發展起到有益作用。
1 新疆職業院校漢語教學現狀
1.1 學情現狀
目前進入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的少數民族學生主要來自新疆各地,來自和田、喀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等南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明顯多于來自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北疆以及來自哈密、吐魯番等東疆的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地緣差異、文化差異、經濟水平差異和教育質量上的差異,北疆、東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略高于南疆少數民族漢語水平。但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總體較低。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偏見、就業現實、少數民族學生以及家長觀念中存在著輕視職業教育傾向等主觀因素和生源地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教學環境和教學水平等客觀因素導致。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積極性高,但依賴性強,不愿意思考問題,更愿意讓老師直接提供答案照抄照搬,學習能力差。
進入職業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具有基礎差、知識面窄、漢語水平低、學習自主性差等特征。
1.2 教師現狀
新疆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預科漢語教學專職教師現有15人,35歲以下教師占教師總比重的75%以上,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占80%。教師學歷以本科為主,研究生5人,占30%的比例。女教師12人,占教師比重80%。教師以漢族和維吾爾族教師為主。據調查,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預科生共有預科生471人,分十個班級教學,而當年在職在崗預科漢語教師為10人。漢語教師一周上課16至18節課占到總人數的80%,遠遠超過國家教育部規定的教師一周工作總量。超負荷的工作量導致教師科研跟不上,不利于教師職業的發展,也無法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教師以課堂教學為主,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普遍為生詞教學、課文(或短文)教學、課后習題訓練三步驟。很少開展教研活動或教研活動過于程式化。
漢語專職教師人均每周16學時(聽說組教師每周18學時),教師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在于如何保證質量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思考如何在漢語教學中突出職業教育理念等現實問題,教學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重知識傳授,輕能力訓練。另外,教師在大學時所學專業多為語言類,對于所教授學生預科結束后所學的職業教育了解很少,上課時,不能引入職業知識內容,不利于學生專業知識掌握和應用。
教師職業特點決定,教師走向崗位后,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擴充知識。教師外派學習和校內培訓是解決教師教學理念更新的有效途徑。目前教師外派學習僅占教師比重13%,校內培訓內容以思想政治領域為主,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為輔,且教育理念的更新相對滯后,不利于教師自身教學素質的提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預科漢語教師具有年輕化、高學歷的優勢,但也存在著超負荷工作量、無系統培訓和職業教育理念滯后的現狀。
1.3 教材現狀
現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漢語教學使用的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盡管這套教材是作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專為新疆高校預科出版,為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雙語教學、推進漢語教學改革而編寫全新的、面向21世紀的漢語課本。而且,這套教材具有從少數民族預科生學生的培養目標出發,遵循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教學規律,在總結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經驗、主要是新疆高校預科漢語短期強化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內外漢語教學理論和教材建設的成果,汲取國外第二語言教學法的長處,本著提高學生漢語社會交際能力和漢語水平、加深少數民族學生對偉大祖國文明和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以“練”為主的預科學生公共基礎課程等優勢和特點。但,這套教材與本校漢語教學,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職業漢語教學缺乏銜接。
由于本校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基礎薄弱,本套教材所設語言環境與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環境差異大,基礎詞匯量遠大于學生掌握詞匯量,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在教學實施時,教師分析教材和學情后側重基礎知識傳授,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有待加強。
1.4 管理現狀
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將少數民族預科生安排至各院系進行管理,課程設置、教學計劃也均有各系部安排,漢語教師僅負責漢語教學,導致管理部門和教學部門缺乏應有的溝通,造成教學資源的不協調和浪費。
由于擴招,學生人數增多,生源整體質量下降。預科漢語教學基本分為兩類,大集中和小聚集。大集中即院系各個專業應當預科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漢語教學。小聚集即按專業應當預科的學生分小班(通常為40至50人)集中在一起進行漢語教學。大集中(多為90至130人的合班教學)不利于教師分組教學的實施,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現有漢語水平考核方式分為兩種,一是MHK漢語水平考試,二是預科生期末考核。MHK漢語水平考試缺乏系統的組織(包括報名、培訓和模考的安排),導致學生考試過級率低。例,2014年上半年在校學生MHK漢語水平考試報名人數為815人,三級乙等及以上人數為210人;下半年報名考試人數為614人,三級乙等及以上人數為108人。預科期末考核,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缺考現象嚴重。
2 新疆高職院校漢語教學現狀思考
2.1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預科漢語與專業課程銜接
預科學生經過一年漢語學習后進入到專業技能培訓,由于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差,預科時專業知識零導入,專業術語多和難,即使學生在預科漢語取得了較好成績,但進入專業學習仍然吃力或者一籌莫展。故,在預科漢語教育的同時,增加與專業相銜接的知識(專業詞匯、語言環境等)是一個切實有效的辦法。
具體做法:
1.對專業進行劃分,按專業采用小班制授課,人數以30-35人為宜,此做法便于“四二二”教學模式的開展,即對預科生進行四個月的基礎漢語的訓練,兩個月的較高層次的漢語強化(以MHK為重點),兩個月的專業漢語教學。
2.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改變課堂教學方法,變講授為精講多練,深化教改,量身打造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
3.積極開展跟漢語有關的課外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活動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以單純的比賽為主,要考慮多種活動方式,走出校園,讓學生在社會環境中去學習漢語。
2.2 建設教師隊伍,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中心,建設教師隊伍,就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把教師“送出去”,將教育思想、教學理念“迎進來”,積極開展校外和校內相結合的培訓,切實加大對預科漢語教師的業務培訓和專業知識的培訓。減少預科漢語教師課時量,減輕工作負擔,鼓勵教師科研和教學并舉。
2.3 管理部門和教學部門相互協調,加強溝通,擬造職業環境下漢語能力發展
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言應用能力較低,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后期的專業學習,造成不少學生自卑心理較強、情緒波動較大。盡快縮短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距,努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解決其思想問題的關鍵。為此,需要各部門相互協調,加強溝通。比如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產生困惑時,心理中心、輔導員隊伍就要對其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幫助學生勇敢面對存在的差距,客觀分析落后的原因,正確結合自身的優勢,樹立戰勝困難、奮起直追的信心和決心;主管學生活動的部門,與授課教師應密切配合,組織學生系列活動,進一步強化語言實踐教學,樹立用第二語言交流的自信心;專業課教師與預科漢語教師相互協作,擬造職業環境,鍛煉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與漢語水平提高齊頭并進。
以上為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預科漢語現狀和思考,希望能對預科漢語教育教學、課程建設提供有益幫助。
參考文獻
[1] 武金峰.新疆高校民族預科教育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2] 方曉華.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學苑出版社 2010
[3]華錦木.新疆高職高專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 2009(4)
[4]高慧臣.新疆高等職業教育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研究[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2009,(6)
[5]董曄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預科后漢語應用能力調查及對策研究[Z] 自治區“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編號:0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