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素辰
做有思想的教師,會使得我們興趣廣泛,內心鮮活,積極地捕捉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會使我們的人際交流變得更有品味,尤其是精神生活變得豐富。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是時代的呼喚,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是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契機,也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使命
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更具智慧,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我的感悟是:
智慧來自于愛:自從學校實行“候課制度”后,我總提前趕到教室,與他們自由交談,聽他們說趣聞,放下架子與他們同唱同跳,一起游戲,偶爾還悄悄走近正寫作業的學生身旁,指點指點,學生能時時感到老師的真愛,這種輕松愉悅的課前預熱能穩定學生情緒,有利于引領孩子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幫助增強自信。
愛是產生教育智慧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育之愛首先應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
在教育博客上曾經看到這樣一件事例,一所中學有這樣一個習慣,如果學生不上早操便被拉到操場上,然后通過廣播喊班主任的名字,讓去操場上領學生。一般這些班主任聽見喊自己的名字就趕快跑過去,生怕再喊第二遍。但是有一個班主任,卻若無其事地坐在辦公室里,等到廣播里喊了三四遍以后,才慢慢站起身來,拿了幾件棉衣出去了,到了操場上,見了那些學生說:“我來晚了,讓你們受凍了!”于是趕緊把衣服給他們披在身上。后來,別的班主任照樣到操場上領學生,但再也沒有這個班的學生了。
教育就像是一根杠桿,要想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而這個支點就來自于對學生的愛。
智慧就是知識、能力與美德的綜合體。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告訴我們,智慧具有流變、靈動的特性。國家督學成尚榮教授綜合了古今中外有關“智慧”研究的論述,得出這樣的觀點:“智慧是一種整體品質,它在情境中誕生和表現,以美德和創造為方向,以能力為核心,以敏感和頓悟為特征,以機智為主要表現形式,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賦予它底蘊和張力。”可見,智慧是知識、能力與美德的綜合體。
1 智慧來自于實踐
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集中體現在課堂實踐中。小小的課堂,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場所”,每一個教學行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承載著太多可變的因素,需要教師教育智慧的支持。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是教育智慧的生成者,課堂上的生成能點燃教師教育智慧的火花。
讓我們做一個愛讀書的教師,把讀書與教育教學研究結合起來,用讀書指導實踐,用實踐深化讀書,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使讀書、實踐、思考、寫作成為一種需要、一種習慣。那么,我們的精神生活就會充實起來,職業智慧就會生長起來,教育生命的意義就會濃彩起來。
2 智慧來自于反思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我想,如果成不了名師,那么他也能夠把教育教學水平向前提高一大步。
其實,要進行反思的內容非常多,可以說只要發生在教學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反思的目標和對象,哪怕有時可能只是一句課堂上隨意表揚學生的一句話,一個微不足道的手勢,學生一個簡單的行為變化,也可以進行解讀和反思。按照備課的時空順序,可以從以下目標內容來進行:反思教學目標定位;反思教學設計;反思課堂動態生成的過程;反思課堂中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反思課堂中教師形象(體態及語言);反思教學效果;反思教學評價。
我們的教育反思實際上就是“利滾利”,良好的教育反思習慣是我們在教育教學銀行中存放的智慧資本,隨著歲月的變遷,時間的流轉,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教育教學都可以享受到它的“利息”。
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一有得失,及時寫下,有話可長,無話可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要學會反思,要自覺反思,要善于反思,樹立反思意識,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通過量變達到質變。不久的將來,你將會成為一名具有大智慧的好不簡單的教師。做教師要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得我們具有獨立人格。不斷地學習和思考是變得有思想的重要途徑。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沒有學而不厭,就難以做到誨人不倦。學習的途徑很多,每天擠時間學習,可以獲得知識的增量,在實際工作中,你總會發現一些問題,一些現象,可以有意識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覺實踐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并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3 智慧來自于思想
一個人思想豐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貧乏的人看不到的東西,處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強,就能夠從更多元的角度、更精細的視角看待問題。這樣,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精神的滋養。
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師探求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長期實踐、感悟、反思的結果,也是教師教育理念、知識學養、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機智、教學風格等多方面素質高度個性化的綜合體現。
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智慧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過程,一種境界。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極力推崇智慧教育,并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 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教育學教授馬克斯·范梅南認為,“教育的智慧性表現為對兒童的關心,并把這看作是教育者的崇高使命。教育者對孩子的影響是通過教育體驗實現的。教育體驗是指對教育的情境、關系及行動的體驗。智慧教育始終指向具體教育情境的具體孩子,將觸角伸向兒童的生活世界,探及兒童對世界的內心體驗,時刻關注兒童對具體的情況、關系或事件的體驗,然后以‘心向著孩子、‘向著孩子的生存與成長的角度,探尋在具體情境中如何機智和充滿智慧地采取行動,并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行動。”
“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走向智慧,從培養“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可見,智慧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過程,一種境界。
目前,我們所倡導的新課程理念特別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這其實與智慧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換句話說,新課程改革所追求的就是智慧教育,我們要讓校園、讓課堂、讓教師、讓學生像沐浴陽光一樣沐浴智慧。我們“要打開學生的學習過程”、“要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要抓住機遇”、“不法即法,非法法也”等看似普通但內涵豐富的詞藻,不難發現,“智慧課堂”很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要努力去構建一個自主、開放的課堂,善用我們的“敞開”與“接納”,善用我們的“尊重”與“欣賞”,去換取學生的“敢想”與“敢言”,換取學生的“樂學”與“善學”,讓課堂真正成為展開生命運動、文化傳承和實踐創新的“成長平臺”。
放飛童心,讓學生靈性成長,傾聽童聲,營造師生和諧氛圍
與孩子相處了二十幾年的我深深體會到:小學生正處于未成熟狀態,他們每一個“錯誤”的背后都關聯著一個故事,只要我們肯接納,善于傾聽,真誠讀懂他們,教育無疑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