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 要:在專業體育院校中,為了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進行許多準備工作。要熟悉教材內容且了解教學場地和器材,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項目安排教學內容。同時還要對運動心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可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遵循心理發展的規律正確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教學,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達到教學目的。通過對運動心理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應用進行分析,彌補當前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從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運動心理;教學;應用
1 優化師生關系為教學奠定良好溝通的基礎
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生投入感情,真正的去關心作為一個個體的學生,而不是僅關心學生的成績,更不能以成績或性格等方面的差距區別對待學生。是職業院校入學的學生年紀一般為十八、十九左右,入學前基本都沒有住校的經驗也沒有離開過家,突然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難免會缺乏安全感或產生失落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才能完全適應學校生活。因此,在學生剛入學這一特殊時期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多接近他們關心他們,并且在精神上予以支持和關愛,從生活小事入手上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可以幫助學生盡快獲得安全感,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滿足和充實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和信賴感,這種感情基礎能為日后的交流溝通以及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并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調整和控制。在訓練中學生可能出現怕臟、怕累、怕丑、膽怯等心理,教師可以根據日常對學生的觀察針對不同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解決,例如親自示范、語言鼓勵等方法,幫助學生克服訓練中的不良心理障礙促使他們積極參加練習。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并不是十分熱愛體育,只是為了能進入一所學校學習或者畢業后能找到工作而進入學校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經常與學生溝通鼓勵學生參與訓練,在學習中幫助學生發現體育的樂趣減少排斥心理。只有帶著熱情才能使學生在高強度的訓練中堅持下去,獲得理想的學習成果。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多從心理方面對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并對癥下藥,就可以把師生關系調整到最佳狀態。學生就愿意同教師合作,樂意接受教育,這就為上好課提供了可靠的心理保證。
2 規范教學中的講解與示范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比具有明顯的特殊性,體育教學需要身體直接參與,體力與智力活動相結合的特點。因此,在教授學生基本體育知識和技術時教師不僅要通過語言敘述進行講解,還必須要身體力行的對動作進行示范,而動作示范的重要性在體育教學中明顯高于語言的講解。從體育運動心理學觀點來分析,教師的對于體育技巧、動作的示范可分為無意示范和有意示范兩種。教師的無意示范,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教師向學生展現的個人形象,例如日常的服裝是否符合教師身份,上課時穿著的運動服是否干凈整潔,品行是否端正,言語是否得體,對待學生的態度是否親切等等,這些都屬無意示范的范疇。表面看來這些僅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個人習慣的小細節,但是這些無意示范其實正是學生除了與教師溝通意外對教師進行了解的另一條渠道。無意示范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暗示,可以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長期的接觸中教師的無意示范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師的印象,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也有一定影響作用,而且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生活作風都有著重要影響作用。因此,教師為學生樹立一個積極健康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該做到熱愛教育事業,關注自身形象衣著、語言都要符合教師的角色,在教學中平易近人具有一定的親和力。那么,教師正面健康的形象對學生就能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使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以良好的姿態投入工作。
在專業體育院校的課程中,體育技巧的訓練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在這些課程中,為了使學生掌握新的運動技巧及動作,教師必須親自進行動作示范或是完整的動作或是局部分解動作以及講解,這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達到教學目標進行的主動的、有意識的動作示范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有意示范。有意示范是一種技能傳授,在體育教學中起主要作用。通過教師身體力行的示范學生對動作表象進行記憶,并且按照記憶進行有計劃地練習,最后達到熟練掌握動作技巧的目的。在動作示范中如果教師對動作的掌握扎實完成的輕松自信且富有美感,可以增加學生的信心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掌握動作后也會具有成就感。相反,如果教師在示范時肢體動作不美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如果完成動作時顯得很艱難,則會讓學生認為動作難度過大沒有信心完成動作。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心理產生不同影響,為了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沮喪等負面心理教師必須提前進行備課,并且要了解教材準確熟練的完成各種動作。教師的講解是體育教學中語言教法的一種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動作概念,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熱情和進行精神文明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對于一些動作概念,盡可能采取形象、生動、具體的語言加以描述,使學生在輕松地心理狀態下產生深刻的印象。例如,講解單手投籃的最后出手動作“手腕前屈”的規則時,可以表述為就象平時送人招手說再見時那樣手部動作;而“手指拔球”可以形容為蜻蜒點水。這一形象比喻,使學生投籃的最后出手動作掌握得又快又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 總結
從學生們離開高中進入學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心理也初見較大變化從以自我為中心逐步轉化為集體生活開始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在學習文化知識方面從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這一時期的心理變化及疏導對于學生心理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予以足夠重視。充分利用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建立健康的心理環境。
參考文獻
[1] 吳剛,王新生. 對我省高校運動心理研究狀況及制約因素的探析[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2)
[2] 吳秋娟. 體育課運用運動心理規律進行運動技能教學的探討[J].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 2004(04)
[3] 姒剛彥,蔣小波. 望聞問切——中國運動員心理訓練的社會—文化脈絡初探[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