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琦
音樂課程作為不斷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必須不斷地加強課程的改革。音樂課不再是傳統的技能的教學,而更加增強審美能力的教學,音樂是美的藝術,小學是音樂學習的入門階段,只有不斷的加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和掌握,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在進行小學音樂的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能全面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促進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真正的樹立美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1 通過創造性提問開啟研究性學習
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載體,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實現教學目的前提。要將研究性學習活用于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在學生具有學習興趣的條件下進行創造性問題的發掘及提出。對學生進行培養時,提升其創新發明能力,問題的提出往往比問題的解決要重要得多。因為依靠知識、實驗及技能等就能解決問題,但發現并提出問題需要對思維進行變革,產生創造性想象。以課題“我和國歌”為例。國歌是每個孩子都會唱的歌曲,但每一個學生對國歌的感受及理解卻并不相同。對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學生建立想要研究的子課題。每一組學生想要研究的內容必然存在差異,所以學生想要研究的子課題也會不同,有的組可對“國歌背景”進行研究,有的組可對“歌曲的寓意及其藝術特點”進行研究,有的則可以對“國歌對國民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等等。針對一個主體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學生必然會在沒有思想束縛的情況下提出多方面的問題,因為收集資料及處理問題方式存在差異,最終的研究成果也將會呈現出特色各異、百花齊放的現象。對研究結果進行總結,讓學生同時感受及理解別組的研究成果,使其對課題研究增加了解,深入掌握課題的藝術特質及含義。
2 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及感受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習結果進行量化評價,但研究性學習教學更加注重對教學過程的關注。教師必須將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學習的方法及知識的掌握等方面視作教學重點,并運用感性教學提升學生情感感受及價值感受能力,使其獲得正面的情感體驗。仍然以課題“我和國歌”為例。該課題中的實踐內容是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調查等方式收集研究資料,在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索的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優良品質,引導學生從身心上對國歌具有開放式認識,同時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多元化特質的認識及接納。小學生多數樂于交往,心態寬松,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及創造欲望,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其的關注與引導,能夠使得其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
3 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的延伸
音樂課程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目標問題的研究,還要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并提出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同時對其進行研究,以達到拓展教學及學習內容的目的。同時,要摒棄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欣賞并享受音樂的興趣及能力,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下樂觀積極地成長。以《光明行》欣賞為例,教師提出課題性問題———是什么音樂元素使得第四主體進一步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之后,引導學生對旋律的大跳、音樂的快緩及連續附點的運用等因素對音樂情緒的影響進行了解,在學生基本掌握知識之后,再次提出新的問題———你們能夠運用剛才學習的知識創建出音樂場景嗎?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進行深入研究,使得學生的創新及探索精神進一步提升。例如學習《春天來了》一課,我根據歌曲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多幅春天的美景圖,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唱感知歌曲表現的春天美景。在激發學生靈感的前提下,讓學生根據這首歌曲的旋律和節奏進行詩歌創作,個性化地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理解和對春天美的感受。再比如學習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時,可以從學生童心、童趣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漸進式”創編歌詞,在不改變歌詞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個別詞匯的創編,如把媽媽改成老師、爸爸、奶奶等,這不僅能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也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效途徑。正如著名的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言:“音樂和旋律把靈魂引向奧妙。”音樂是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實現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音樂教師不能再重理輕文、重技輕藝,而應該引導學生用心去感知、體驗音樂的美,豐富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讓學生不僅能在音樂的殿堂中擁有怡人的韻律感,學會用心弦感受平凡的美,同時在難以比擬的音樂內涵中自覺地發現和追求美。
4 發揮音樂作品的美感教育功能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音樂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生學習音樂的最初意識源于兒歌,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逐步產生用語言表達自己愿望的需求,這是小學生音樂智能開發的心理依據和客觀實踐過程,教師需要努力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音樂教學環境,培養良好的音樂思維習慣,加強音樂知識輔導和訓練,鼓勵小學生仔細觀察生活,提高表現力,加強音樂欣賞訓練,提高音樂實踐運用能力,積極探索小學生學習音樂和提高音樂水平的客觀規律,有計劃地進行輔導,加強美感訓練,培養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逐步樹立愛憎分明的心理素質。在大量音樂作品欣賞過程中,進一步提高美感教育效果和客觀認知能力。在開展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為小學生學習音樂營造良好的環境,強化小學生的審美意識,科學引導孩子們通過欣賞優秀音樂作品,在逐步理解事物發展運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眾所周知,小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最好是在興趣的支配下,潛意識地通過大量欣賞活動和能力學習,進一步認知事物發展的規律,把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聽到的、看到的和接觸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逐步記錄下來,經過與生活周圍的事物和大自然反復而密切地接觸,有效獲得生活周圍的一些美感知識,就有了要表達的欲望,這是唱歌的沖動,用音樂作品為發展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幫助,對小學生有效實施美感教育,有利于提高綜合素質。
總之,新時代的多元化發展帶動了音樂教育事業的深入改革,對音樂教育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研究性教學模式由此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當代音樂教育事業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孩子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的能力的基礎,目的在于使其建立正確、正面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因此,小學音樂教育事業應活用研究性教學模式,在構建情景教學、鼓勵學生創新思考、重點感受的同時,還要加強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教師要耐心、熱心地為孩子引導正確的成長方向,使得孩子在優質的教育服務及關懷下健康成長,全面推動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