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鑫(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京劇武生表演藝術探析
宋鑫
(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京劇武生屬于生、旦、凈、末、丑幾大行當中生行的一大分支,它與其他的行當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它自身具有獨特的表演藝術特點,通過精湛的武功技藝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獲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本文分析了不同藝術流派的表演特點,并深入探析了京劇武生的表演藝術特點。
探析;京劇武生;表演藝術
京劇中武生的表演大多是由青年男性來完成的,京劇武生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但由于它需要具備高超嫻熟的武功技藝,進而通過不同的表演風格來塑造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因此武生的行當在京劇中難度相對來說比較大。要達到京劇表演藝術的完美展現不僅需要演員在臺下付出很多的辛苦和汗水,還需要有很高的藝術造詣,這樣才能夠在舞臺上通過夸張的動作和張弛有度的表演獲得觀眾的喜愛。
武生行當的出現是京劇藝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進一步成熟和完善的標志。武生主要分為短打武生和長靠武生兩種,以下對這兩種武生行當的表演藝術特點作具體的分析。
(一)短打武生的表演藝術特點。短打武生的武打動作大都比較利索輕盈和瀟灑干凈,主要的穿著是薄底的靴子和短衫,整體感覺是以“沖、帥、美”為主。所謂“沖”是指在進行打斗表演的時候武生的動作會給觀眾帶來一種很強的沖擊力和表現力;所謂的“帥”主要是指短打武生在進行表演的時候,武打動作要充滿舞蹈的美感,而不是一味的打斗,最終是為了使觀眾從中能感受到表演藝術的美和韻味;最后的“美”指的是短打武生的形象大多數都是以俊美的年輕人為主,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展現了外貌的俊朗,動作也需要具有美感。在京劇的表演劇目中,塑造了許多經典的、為眾人所知的短打武生的角色,如武松、白展堂等等。
(二)長靠武生的表演藝術特點。不同于短打武生,長靠武生的穿著是以厚底靴子和長衫為主,長靠武生最主要的表演特點是以人物的架勢和武打動作為主,在長靠武生進行表演時要展現出大氣和莊重的特點,長靠武生也可以稱作“墩子武生”和“大武生”等。長靠武生的表演藝術特點比較鮮明,所展現的武打動作大都瀟灑大氣,具有非常強大的氣勢,一般都是用來塑造英雄人物,如趙云、岳飛、姜維等等。在長靠武生的表演中,一般都具有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和規(guī)模較大的打斗。因此,要明顯地區(qū)別長靠武生的表演,除了在衣著上需要注意之外,還需要注重的是表演者的武打動作。
武生的流派眾多,不同的流派所展現出來的藝術特點也各有千秋,正是由于不同流派的產生和不同類型的武生表演形式的出現,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豐富的舞臺角色,使每一種流派的表演都展現出不同的藝術特點,最終使京劇武生行當出現百花齊放的格局。
(一)淺析俞派武生的表演藝術特點。俞派武生的創(chuàng)始人是清末的京劇藝術家俞菊生先生,此流派的武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武打動作都比較生猛且標準到位。俞派武生在當時被稱為清末三大武生流派之首,俞菊生先生由于比較擅長短打和長靠,因此戲路比較廣。在對俞派武生的表演藝術進行分析時,可以看出其在舞臺的表現形式和在舞臺的造型上都具有明顯獨特的特點,此外還有一個特點是俞派武生比較重視臉譜的描繪和勾畫,而且還非常注重念白,大都以聲音洪亮達到良好的表演效果。
(二)淺析蓋派武生的表演藝術特點。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是蓋派武生的創(chuàng)始人,他使蓋派武生逐漸地發(fā)展并成熟起來,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方式。蓋派武生的表演主要是以短打為主,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鮮明且富有立體感。蓋叫天先生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不朽的人物形象,比如塑造出武松這一經典的短打武生形象,以干凈利落又從容不迫的表演特點,使得整個表演達到生動和完美。
蓋派藝術最突出的特點是精、氣、神的完美統(tǒng)一。作為京劇武生,往往重技藝、重程式,有著“演程式而不演人物”的缺點。蓋叫天特別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精神境界的展現,指出:“精、氣、神是三者合一不可分的,一切動作都不能離開精氣神。”他還提出:“威而不猛、文中有武、武中有文,方才合乎武生品局。”蓋派藝術十分講究造型美與動態(tài)美,無論扮相、動作、步法、身段、舞蹈、開打,都刻意追求美。在設計人物造型時,恪守“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的準則,又運用“要正,正中求草”、“要圓,圓中求方”等藝術辯證法使舞臺形象具有雕塑美、動態(tài)美及節(jié)奏感。
武生行當是京劇表演藝術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當,武生演員在臺下需要進行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勤奮練功才能通過舞臺表演展現出京劇武生的藝術魅力。武生表演藝術發(fā)展至今獲得了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也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武生演員。京劇藝術是我國非常珍貴的藝術寶藏,我們應努力地傳承這種藝術文化,在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成就的基礎上,對京劇表演藝術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使京劇藝術綻放出更多的光彩。
[1]陳建奎.京劇武生表演藝術探究[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9):344-344.
[2]周海明.試論京劇武生表演藝術[J].戲劇之家,2013,(9):36-36.
J821
A
1007-0125(2015)05-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