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伴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化手機的大發展,人們依賴網絡獲取并交換信息的頻率越來越高,以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為手段,通過手機、電腦、數字化電視等終端的科普傳播模式和媒介形式也應運而生,我們稱之為互聯網環境下的科普。
關鍵詞:科學流言;互聯網;科普
1 互聯網環境下的科普
網絡科普作為現代科普傳播中的重要力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
首先它豐富了科普傳播的內容與手段,從傳統的圖文,演變成為音頻、視頻、互動、體驗等多種表現形式的集合,提高了科普的多樣性;
第二它打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最大程度的促進了空間范圍內的信息交流,并且將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公眾,擴大了科普的傳播力度;
第三,它注重公眾的參與性,將科普從單方向變成了雙向互動,提高了受眾的感受度。
2 “流言”的傳播及危害
正如我們所期待的,互聯網為科普帶來了新的契機,科普變得前所未有的“親民”。基于微博、微信、QQ群體、論壇等平臺的傳播形式,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通過網絡了解科普。2013年底,一個名為“月球車玉兔”的微博號開始用擬人化的口吻發布玉兔號的相關信息,大量的太空探索科普知識通過網絡語言方式表達,既通俗又風趣,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粉絲,目前已擁有60萬粉絲。這讓我們看到了互聯網為科普帶來的廣泛影響。
但在人們感受網絡科普便捷的同時,也看到了虛假科學流言的泛濫。我們在網絡經常可以看到諸如“吃一碗方便面得花32天解毒”、“wifi輻射有損健康”、“瓶裝水暴曬后可致癌”……等科學流言,并通過微博、論壇、微信、網站等主要社交載體廣泛傳播,據不完全統計,有些流言轉發量已超億次。
任何流言都是伴有社會風險的,它的大量傳播不但會造成對公眾的錯誤引導,處置不當就會容易導致群體性事件,如近日由“中東呼吸綜合征通過空氣傳播”引起的口罩、洗手液等產品脫銷,就是恐慌心理帶來的群體性事件。而一些流言對社會秩序也造成了間接危害,如幾年前的 “飲料中含有肉毒桿菌”事件,雖然專家媒體及時出面辟謠,但事件的負面效應至今還存在,直接影響相關企業甚至行業的效益。
3 科學流言的特點
3.1 身披“偽科學”外衣
要讓流言增加信服力,必須以科學之名。那些看似“科學”內容或利用公眾對科學的模糊認識,使用大量專業術語與未經科學話語證實和評議的內容;或利用公眾對國外高科技的盲目崇拜,引用國外學術著作與專家言論來移花接木,用看似有理有據的“引經據典”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流言的模糊性與可信度。比如“搶鹽事件”中,流言附帶了日本輻射圖、輻射對人體影響,甚至引用了β攝像等專業術語,人們對流言解讀深信不疑,造成了社會恐慌。
3.2 流言多源于社會“熱點”
由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科技記協聯合發布的“2014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顯示,廣為傳播的流言多與食品安全、醫療保健、環境污染等社會熱點有關。由于熱點問題的時事性,許多問題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官方解讀,時間差給了“流言”可乘之機。官方的嚴謹表態被理解為諱莫如深,坊間流言成為了權威解釋,高熱點帶來的高關注引發了傳播的“蝴蝶效應”。
3.3 戳中“痛點”,寧可信其有
隨著蘇丹紅、三聚氰胺等問題的曝光,人們對于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開始抱有懷疑態度,在偽科學信息面前缺失了應有的辨別能力,變成了“寧可信其有”。多數人產生了從眾心理,用“半信半疑”來降低風險,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遺憾最小的謹慎決策。這種“半推半就”的心理使得流言不能得到及時的終止。
3.4 監管力度不夠,傳播迅速
熱點偽科學流言,有很多的已經被超過多次的“冷飯”,媒體專家多次進行辟謠,卻依然在網絡上一次又一次的傳播。
這里的原因:
一是不少編輯、版主缺乏對科學信息的關注與辨別能力,沒有及時對信息進行處理,從而造成了大面積的傳播。
二是由于監管的不及時,沒有專門的機構與機制來約束網絡制度的執行,而是單純的網絡環境的自我糾錯能力。
3.5 缺乏權威的聲音
政府部門以及專家代表著科學信息的權威性,但在公眾對流言問題抱有懷疑時往往很難在第一時間聽到他們的聲音。相反,卻有大量來自所謂“專家”或知情人士的健康信息在大肆傳播,等到謠言滿天飛時再來辟謠,則難免事倍功半。
4 真相如何跑贏流言
4.1 打造“權威之聲”
科學流言的大量傳播,一部分原因跟權威信息的匱乏有關。專家缺乏發聲的平臺,媒體缺乏權威的信息來源。政府應積極促進專業機構、專家與媒體的合作,將政府的公信力、科學公知的專業性與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度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精選、辨別、整合權威媒體發布的求證信息,打造具有公信力的“科學之聲”品牌,要擔當起謠言粉碎機的重任,為公眾提供科學支撐。
4.2 提高監管力度
政府有關部門和新媒體機構都應加強網絡監管,傳播正確的知識和信息、資訊,過濾轉發的信息,對錯誤或不準確的信息及時予以澄清、糾正,保持網絡科普發展的良好勢頭,為互聯網科學的傳播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在傳播渠道上,相關網站、平臺要有專門技術或人員,發現謠言后要第一時間開展調查,一旦核實為謠言,要立刻刪除謠言并進行辟謠,同時報警等。
4.3 加大科普的主動性
科學流言的干預應是未雨綢繆的,權威機構和專家們應該增加科普主動性,從被動的辟謠,變為主動的介入,及時為公眾提供熱點科學服務,通過權威信息的發布與引導,做好防止流言傳播的預防工作。科普工作并不僅僅是宣傳科技知識,而是要培養人們的科學素養。從某種角度說,這是一種以批判的、實證的、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公眾在流言面前的“免疫力”和基本的辨別能力,使謠言不攻自破。
社會發展到今天,互聯網方便了人們生活工作的同時,也帶來了流言的快速傳播。所謂“謠言止于智者”,全民素質的提高,求真務實、謹言慎行的科學精神,才是真正的“流言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