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穎

摘??要:在當代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媒體急于進行平臺化的轉移,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上尋找落腳點,以捕捉年輕消費者或受眾的興趣和注意力,卻忽略了老年人這一龐大的受眾群體。無論是從市場或是媒體角度,老年廣播在當下老齡化社會中擁有更多機遇和創造空間,也面臨諸多難題。
從老年受眾角度講,廣播是選擇媒介的優選,從歷史、生理和生活上皆有佐證。1.老年人普遍經歷過廣播的繁榮時期,相比于不熟悉的互聯網和容易視覺疲勞的電視,更傾向于選擇廣播。2.廣播收聽方式靈活,伴隨性能強。廣播主要靠聲音傳播,不會造成眼睛或者手的負擔,可以在做家務、晨練甚至與朋友閑談時收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方便攜帶。3.“門檻低”,一則是不需要上網費、訂閱費、有線電視費,成本低廉;二則是對受眾的文化程度要求低,看報需要識字,上網需要電腦技巧,廣播沒有技能負擔[6]。4.健康隱患小。無屏幕,不會造成視力退化,輻射強度低。目前有些老人看不清屏幕,收看電視實際也只是在“聽”電視。5.更適應老年人孤獨的情感訴求。老年人容易敏感低落,廣播“一對一”的傳播方式類似伴侶交流,只聞其聲又能賦予更多想象和情感的空間,有效填補老年人的寂寞。
然而,縱觀當下中國老年廣播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筆者結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老年之聲”一天的節目表進行簡要分析:
歸納主要問題有四點:1.節目單一乏味。一天只有9個節目(除重播);2.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年齡針對性。部分節目只有音頻資料,無主播,無實時,缺少新聞節目;3.互動性差,大部分都是錄播節目,全天無直播,聽眾易產生孤獨感;4.設定時段不吻合老年人收聽習慣。四、老年廣播改善良方
改善老年廣播現狀,需要從節目內容、時段、主播風格以及節目形式,進行系統結構性的調整。
首先,結合上文討論的老齡群體需求,老年廣播在設置節目時可以參考幾類內容:1.基礎生活類,醫療可涉及健康養生、流行疾病預防等,日常可根據地方特色介紹應季食材和城市活動。2.情感需求類,將廣播做成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平臺,對晚年生活中的問題進行熱線對話或者話題分析;也可開設廣播交友平臺,多一條渠道老年征婚。3.潮流風向類,老年人的自尊需求讓他們緊跟時尚,可在節目中暢談流行穿搭技巧、近期影展資訊、名人故事等。4.實踐交流類,單向灌輸容易使人疲倦,可以設置“一起創新菜”、“大家來朗讀”等互動感較強的廣播節目,一方面營造節目的積極參與感,另一方面調動老年人興趣,使其感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
新聞資訊播報也是老年廣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賽立信媒介研究》雜志曾有調查顯示,獲取新聞信息是老年聽眾收聽電臺的主要目的。老年群體要保證不與社會脫節,新聞信息的及時性和客觀性是他們選擇廣播時的重要因素。基于對老人聽覺和記憶力的考量,可采取分時段循環播報新聞。
此外,播出時段和節目主播也需“量身定制”。據統計,48.1%的老年人在早上7︰00~7︰59收聽廣播,另外兩大收聽高峰時段是12︰00~12︰59和21︰00~21︰59。重要節目應集中在晨起、午飯后和睡前播出。選擇主播時要考慮老年人的年齡特殊性,要求主播更樸實、態度柔和謙遜,播報速度和嗓音適合老年聽覺習慣,最好與老年人年紀相仿。年輕人難理解老年人心理訴求,也易語速過快、情緒急躁,容易與老年聽眾產生心理距離感。早期數據顯示,全國老年廣播主持人20~49歲占比71%[6],極大影響了老年廣播的傳播效果。
在節目形式上,形式缺乏互動性和創新性。但這恰是老年廣播的突破口之一,廣播受眾在接收信息時,會與節目和社會交融,在新聞心理學中稱為交融互動律。廣播要善用交融互動律以擴大社會傳播效果,提高影響力,滿足老年人的互動參與需求。比如黑龍江衛星廣播電臺“與長者聊天”,為全省老年聽眾建立電子檔案,記錄生日或紀念日,并在特殊日子里播報“金色祝福”。互動性也可以延伸到線下,天津電臺“楓葉正紅”節目曾舉辦“我為美化津城捐棵樹,創建‘楓葉正紅長壽林”活動,籌集10萬元在天津外環綠化帶建起百畝長壽林[7]。
老年廣播的完善還需要配套建設和商業化創新。將地方特色植入節目,進行媒介合作,如發行刊物、創辦網站等。要做到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覆蓋多種風格老年人的生活所需,填補我國廣播的重大缺口和市場,有的放矢地構建老年節目,形成一種受眾與媒介雙贏的模式,打響老年廣播的系列品牌。
參考文獻:
[1]?魯伊.13億人未富先老[J].三聯生活周刊,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