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琴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的交流日趨頻繁與密切。中國藝術需要走向世界,世界藝術也需要被更多的國人了解和認識。因此國家需要大批具有藝術專業的人才能夠懂外語、易溝通。我們需要把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傳播出去,同時也需要學習更多國外優秀的藝術作品。目前,我國高校藝術類專業的招生規模不斷呈上升趨勢,而其文化課的學習特別是英語語言的學習仍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重視。筆者通過分析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學習現狀,結合其學習特點,找出影響其英語學習的障礙,結合學校自身的定位,探索出適合本校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而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國際型藝術類人才。
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同時也是藝術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教學的老師。由于藝術類專業學生與其他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學生基礎、學習能力、學生心理和畢業后的打算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表現在英語教學方面也自然有著很大的差別[2]。可是現實的情況是,由于新建設學院的發展,其教師隊伍的增長遠遠趕不上學生數量的增長,這樣的現實情況,使得大學英語教學中,合班上課的現象普遍。教師使用同樣的教材,相同的教學內容,陳舊的教學方法,對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同樣授課,其教學的針對性嚴重打折。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教學策略滲透到教學安排和教學之中: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自身專業的水準,讓學生對其專業能力持信任和欣賞的態度,同時還應當努力營造輕松平等的教學氣氛。在對藝術類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注意自身師德師風的培養,不斷豐富和強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促進教學相長;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盡量改變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的模式,教師應當對學生的積極表現采取肯定、欣賞的態度。
2.培養學生愛提問的習慣,啟發學生的思考
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形象思維強,思維較活躍。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辨力。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中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培養其主動探索、敢于創新的能力。帶著思考去學習、帶著問題去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開設相關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英語選修課
結合藝術類專業學生專業特點,開設相關專業的英語選修課。選修課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其專業學習的外延需要。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其所學專業的外延知識有更好的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在對我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導游實務課程,教學內容會涉及一部分英語導游的內容,這樣的形式和內容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拓展了專業以外的知識,同時也可以使用外語進行播音專業的訓練。這樣一來,學生的專業水平有了不同維度的訓練之外,還可以為部分學生未來進入下一階段學習英漢雙播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
(三)培養學生使用正確有效的學習策略
外語學習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學習策略運用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成為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也是平時很多學生提到的為什么有些同學會學習,花費時間少,效果卻很好;而有些同學花費很多時間,成績卻不理想。因此,培養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使用學習策略,激發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策略的興趣,制定適合其學習的學習策略,并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這些學習策略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獲得,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和不同的學習要求下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及時將其學習結果與教師進行評價和反饋[3]。通常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表述的形式將前人總結出來的學習策略教授給學生,如果遇到新的或更高深問題解決的策略時,需要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去體驗去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言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有效學習策略,才能使得學生更加主動地去投入到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因此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同時,也要鼓勵其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反復使用,不斷自我調適,探尋出適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結?語
本文對目前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解決現階段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困境提出了適應該專業學生的學習特性和專業特性的幾點思考。從改變和調整過去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策略,到更多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發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并配合反復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只有這樣相結合,藝術類人才的培養才能更好地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中國藝術走向世界的需求,才能為國家培養適應藝術發展的國際型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1]?朱彥.藝術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