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實”,一個熟悉而簡單的詞語,但它卻是藝術美的基礎,是一幅優秀作品的靈魂,縱觀古今中外的美術理論家和藝術家,都十分重視藝術的真實性,認為藝術的生命就在于真實。“真實”的意義不在于圖像是否寫實,而在于能否恰切地表達出真實的自我感受,即所謂內心世界的真實。這是繪畫可以在這高度發達的讀圖時代仍可以存在的意義。在我的藝術創作中,它更是一種具體的存在。
關鍵詞:油畫 創作 油畫人物 社會生活
藝術所談的“真實”,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是不同的。對于藝術的起源,古希臘哲學家提出過“模仿說”,認為藝術起源于純粹的模仿,這一學說雖然融入了對真實的理解,但把真實理解得機械化了。如果所有的藝術作品只是對現實生活的翻版,那么就談不上所謂的藝術。藝術的真實是要揭示生活的本質。我們習慣地說古典繪畫很真實,工筆繪畫很真實,難道抽象表現就不真實嗎?寫意就與真實背道而馳嗎?從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中,我們在畫面上看不到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物形象,但我們卻能感受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作者融入的悲憫和同情。蒙克在《吶喊》中集以豐富的思想情感,透露出他對時代變化而產生的一些痛苦、郁悶而又激憤的情緒。其實任何風格的好作品都是畫家真實地再現了某種情感。任何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都要以真誠的心去對待生活,要把真實的感受表現在畫面上。繪畫中最能打動人的是其透露出來的精神內涵,這種真實性才是一種永恒。
一、關于繪畫反思與探索
我在學生時期對“真實”的理解曾非常膚淺,認為像照片、像模特就是真實。在評價一件藝術作品時,也會依據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事物是否一模一樣來評判它的好壞。初學繪畫時,老師會傳授透視、光影之類的科學寫實理論,這是一種對自然的真實再現。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經歷的是一個從單純的模仿再現自然現象到逐漸脫離自然而走向單純繪畫語言的一個過程。其中包含了人類視覺思維和審美習慣的變遷。藝術家們最終從追求畫面形象和細節中解放出來。自印象主義以后,畫家在畫面上所表達的東西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似乎越來越遠。我們得出一個定義,“真實”并非只是藝術家準確真實地再現自然世界,也可以是為內容的形式轉化為藝術家個體生命的體驗,即生命體驗的“真實”再現。
在之前的繪畫過程中,我大部分是靠概念與常識畫畫,當面對模特的時候,也僅僅只是把他看作是繪畫的道具,并沒有去分析對象的背景、生活狀況及思想感受,從而畫出來的作品沒有實在的意義。在全國第十一屆美術作品展中,其中有兩幅作品觸動了我,分別是忻東旺的《消夏》和崔先進的《曙光》,通過對這兩幅關于農民工形象的藝術解析,使我更堅信探索畫面背后真實世界的必要性。
為什么羅中立、何多苓、忻東旺、陳丹青等一批中國當代寫實主義畫家,他們所創作的作品最能觸動觀者心弦。因為他們經歷了下鄉、文革之后的遭遇,從他們的藝術作品中或多或少的看出懷揣著夢想和希望的身影。法國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說過一句話“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沒有見過天使。”閆平老師也說過:“如果要畫得好,必須要發自內心的真情”。
繪畫大師米勒,因其生活在農村,他就以農民農村為主的題材來創作;陳丹青在完成畢業創作時,深入西藏半年,在那里完成《西藏組畫》,他將視野專注于身邊平凡人的生活,用客觀的視角真實地塑造了藏族人民純樸的人性美,重視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從而更好地對人性美的謳歌,這使他們的作品令人深思。
風景和靜物我沒有考慮,依然堅持自己表現人物的原則。因為我認為人物最難表現,只要把人物畫好了,其他的題材應該都不是問題。那么人物到底難在哪里呢?首先要做到“形神兼備”,要畫出精神內涵。“形”上的把握有規律可循,但“神”的刻畫完全靠藝術家的觀察和感受。這也許就是畫家和畫匠的區別。藝術家要有豐富的情感,需要讀懂對象的心理,畫家要用自己的情感去體會,感觸畫面中的人物,情感的投入十分必要。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也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接觸他們要來得容易,他們就生活在我的周圍,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我作品的真實性。
二、創作概述
(一)被忽視的角落之留守兒童
我之所以對留守兒童關注,是因為去年來到一個偏遠的農村任教。這里的教學條件有限。我擔任一到六年級的美術教師同時還主教一年級的數學,這使我很詫異。對于一個初來乍到的我更是一種挑戰。這里有40多個學生,而其中留守兒童就占30多個,他們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但是他們似乎很滿足。有時候我會拿著速寫本去畫畫風景和這些孩子。畫面上呈現的他們有另外一種韻味,想著也許用油畫來表現會更精彩。
《盼一》是我的第一幅作品,這是美術課上孩子擺好姿勢完成的一幅速寫,畫好后效果不錯,于是決定拍下來作為創作的素材。這幾個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們跟隨著祖父母一起生活,他們的精神面貌很好,容易入畫,加上他們的穿著不是那么的整齊,使畫面的層次感更明顯。他們的臉上和手上總是臟兮兮的,好像很久都沒有洗過,時不時會把手指伸進嘴里咬一咬,但他們個個都身體健康,沒有城里孩子那股嬌氣。這些孩子很有禮貌,也很配合我的工作,配合之余有些羞澀,也許是接觸的新鮮事物太少。對于這些突如其來的陌生,有些不知所措。
第一幅創作,抱著嘗試的態度去完成,在構圖、色彩方面都沒有動太多的腦筋,一切順其自然,因為我不知道什么樣的點綴更能突出他們的個性。一間簡陋的教室、幾張歪歪斜斜的桌凳加上他們不堪的穿著,也許這些是最好的表達。完成后突然覺得自己的畫面有些古板,各個角落都很拘謹,本想再往里深入,但已經沒有辦法了。畫面上還是殘留著之前繪畫的弊端,總是被對象的形體所束縛。我努力在克服,也許之前的概念和常識根深蒂固,一時難以改變。
完成了第一幅作品,迫不及待地想去完成第二幅,或許是孩子們純真觸動了我。這群孩子沒有城區孩子那樣好的教育條件,更沒有那樣的生活條件,但他們個個都很禮貌、樸實,讓人有著一種心疼的沖動。這可能是我想記錄下他們的原因。
有個孩子叫宋巧紅,正像她的名字一樣,她很喜歡紅色,一個星期有四天都穿著紅色的衣服,連發夾都是紅色的。記得在閆平老師所創作的《小戲班子系列中》,同樣也運用了大量的紅色,這是因為閆平老師向來對紅色都抱有希望,看到了紅色就像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也許小紅的父母也是這種寓意。紅色是一種難以把握的顏色,看看之前的作品,紅色處理得都不是很成功。這次下了很大的決心再來認真對待紅色。因為畫框是早期定做好的,只能順應著框子來構圖了。初稿定下來,發現畫面有些空。于是便把這里最盛行的煤爐搬到我的畫面上來。
完成這幅作品大概花了八天的時間,可能感覺特別好,我就一直不停地畫,想看到最后的效果。待完成后,畫面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因為在畫面上能看到我所投入的感情。當自己真正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收獲成功的喜悅,作畫同樣如此。
(二)被忽視的角落之空巢老人
老人問題無論是在畫面上還是電影藝術中都已不再罕見。大家為什么會選擇這個題材,是因為社會正在反映這個問題。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它印證了藝術要表現“真實”這一理論。“源于生活”,說明題材就是要從生活中提取,選取生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只有這樣實實在在的事,才能鮮活感人。“高于生活”,說明藝術的再現性,再現的是生活中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另一方面是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藝術作品并不是生活的完全再現,它所表達的比生活更加真實。
老人是我一直想要表現的題材,那是因為羅中立的作品《父親》給了我深深的啟發。《父親》中的一絲肌理,一顆顆汗珠,甚至是汗毛都畢肖地呈現于畫面之上,使作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由此可見,只有對人物外在形象特征的細微觀察和人物內心深度的挖掘才能創作出驚人的作品。
《守望》是我第一次大膽嘗試用黑色來作為背景。在我的作品中很少會用到黑色,甚至是深顏色。不是因為我不喜歡黑色或者是深色,而是我不會處理。我喜歡古典油畫中的沉穩而又高雅的色彩。也曾模仿過,但始終達不到它的那種透明性。這次并不是運用古典油畫或者是說工筆重彩的罩染色彩方法,而是用和古典油畫相分離的一次到位的直接畫法。我想表現畫面的沉悶。而陽光照射在李奶奶的臉上和身上,剛好打破這種沉悶。
李奶奶是我在這個村鎮最熟悉的一位老人,她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她和老伴曾經都是這個學校的老師,后來老伴去世了,就自己一個人住在學校的宿舍里。我問她一個人住在這里不孤單嗎?她笑著說:“這里滿滿地都是回憶,又怎么會孤單呢!”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但無法體會她的心情。
在一天放學的路上,遠遠望去,一位老人在路上行走。但行走的時候不是很利落,他的頭發已經脫落的差不多了,衣衫襤褸。夕陽照在他的臉上和身上,顯得格外憔悴。我跑上前去跟他交談,他很快答應我的要求,于是我拍下這個瞬間。他笑著跟我說:“畫好后,拍張照片給他。”我笑著答應。這位老人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表情里透露出卑微。
因為時間的關系,貪多求快,每幅畫都不是很深入。表面上看畫得還挺仔細,但耐不住細看。我追求畫面上的形式感,但往往事與愿違。回頭看看這幾幅作品,呈現在畫面上的是簡單的人和平淡的事,無論表現的成功與否,但他們都是我內心的選擇。
通過創作的實踐過程使我對繪畫的真實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懂得了如何處理繪畫的真實與現實真實的關系:首先須知繪畫的客觀對象是必要的,人的主觀思想是充分的。沒有主觀思想的繪畫將談不上藝術。普通的蘋果在塞尚的筆下征服了世界;《蒙娜麗莎》的微笑在達芬奇的刻畫下流芳千古。因此可以看出,敏銳的觀察是繪畫的關鍵。
其次就是畫者要敢于概括,有限的畫布無法涉及到生活的每個角落,那么我們只需要表達具有生活特色的、哲理思想的東西,無關緊要的無須存于畫中。災樣才能以有限的空間展現無限的情感。
歷代大師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不朽之作,打動我們的不僅僅是繪畫的獨特形式,更重要的是作品具有的時代情感和藝術家炙熱的內心感受。因為藝術的品質就是一種表現情感的形式。正如蘇珊·朗格說的,“凡是用語言難以完成的那些任務,呈現感情和情緒活動的本質和結構任務都可以用藝術品來完成。”
當今繪畫門類眾多,形式復雜多樣。我們不能過于追求華麗的外表和形式,應該投入更多的精神內涵,以達到惟妙惟肖。
作者簡介:
吳志美,現任銅陵市八一學校美術教師兼少年宮輔導教師,研究生,主要從事美術教育研究及油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