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個日益多元化發展的社會里,單一的文化藝術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的審美知覺活動需要。現代人的審美價值觀趨于無限的多樣化,藝術家主動進行對個性繪畫藝術形式表現的探究也隨時代的發展而在不斷變化。藝術家們從對自然表象的再現,轉移到觀照自身心靈的內在知覺。所以以人生的生命靈性感知重新觀照宗教繪畫題材與精神形式,就成為許多西方現代繪畫大師在繪畫創造過程中自覺選擇的方向。
關鍵詞:現代繪畫 宗教 精神形式 繪畫象征
一、西方宗教繪畫的發展
宗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超自然的神性精神存在形式。宗教的產生是世俗信仰的強化,宗教活動是神靈信仰與精神感情知覺形式的互動統一。基督教作為歐洲的主流宗教在其衍變過程中影響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層面。基督教教義通過《圣經》給予繪畫藝術創作以基本內容和精神形式。其圣經典籍故事成為西方傳統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創作的主要源泉。宗教繪畫以其特有精神屬性,直接啟示人們精神與知覺的和諧統一,同時激發西方人具有宗教神性感知的審美創造能力。基督教繪畫藝術形式為民眾展示世界的光明與丑惡,同時也為藝術家的審美感知提供精神性形式的觀照能力。
早期的基督教繪畫無不體現出上帝天國的光明和對世俗人生苦難的拯救。中世紀基督教繪畫以平面為主,畫面采用象征意味的色彩并置。“散點透視法”是普遍采用的技法形式,以顯現基督與圣母的光輝形象。意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圣像畫作品的二維空間表現,開始顯現向縱深發展的趨勢,同時將宗教內容的神性形象表現得接近生活中的人性真實。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技認知的擴展,三維空間形式在古典宗教繪畫里出現,畫面中的構圖布局、人物背景、各種筆法表達手法等的運用都有巨大改觀。繪畫空間透視,形體比例縮短等技巧開始被畫家普遍采用,這一切都表明視覺寫實和基督教繪畫藝術創作互動相生的辨證關系。卡拉喬瓦(1573-1609)的著名作品《召喚馬太》突出證明了這一點,畫面以光線產生的造型真實,描繪了耶穌召喚羅馬收稅官馬太加入使徒行列的場面。整個作品采用了雕塑感的視覺空間,明暗對比的色彩形式,顯現畫面接近現實的光照和投影。這些造型方法,突出體現了畫家加強光線運動空間形成的戲劇敘事性場景。作品構圖中充滿了激情的韻律感和細部令人嘆服的造型塑造,這里包含著宗教的內容與現實空間表象真實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此后延續幾百年直到現代派繪畫之前的古典宗教繪畫題材及其表現形式,雖然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以及畫家藝術個性的迥異和畫面形式語言的不斷漸變而有所不同。但是總體它們同屬宗教基本精神框架構成的不同形式表現,對古典主義繪畫傳統,即使有反叛的稱謂,也只能算一棵大樹上的枝節。直到現代畫家將宗教的精神內涵改變成豐富的個性造型形式,使畫面洋溢著生命本真的情感——精神活力。而現代宗教題材的繪畫,也將重心轉移到對人物心理的探究刻畫,突出戲劇性場景的生命象征意義上。藝術家運用光、色、透視以及人的內在心理感知等手法,強調人物潛在的宗教意識,追求繪畫形式的現代象征意義。
宗教活動中的崇高精神在現代藝術家的靈感凝聚中,顯示出宗教神性與藝術靈性空間的互動相生,藝術大師將生命本體藝術精神活力灌注到宗教神性精神中。這種情感與精神活動的光彩形式正是傳統宗教題材的現代繪畫形式再現帶給當今社會的活力。
二、宗教題材在西方現代繪畫中的必然性
從藝術與宗教的互動關系看,作為人類生命本能的內在需要,藝術活動在藝術出現之前與宗教活動在原始社會渾然聯系在一起。原始宗教通神的巫術表達方式脫離不了藝術情感本能,而藝術活動的各種方式也都混融在原始宗教活動中。藝術和宗教是人類表達生命情感體驗、表現精神形式,反映社會人生意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它們之間具有許多反映人的內在靈感活動的統一性、同構性和穩定性。它們共通關注著人類社會生存,不斷相互激勵,不斷創造人自身的精神活動形態和審美知覺本真。從這種意義上看,藝術與宗教活動共同承載并共同生成著人的生命靈性本質,它包括人類從史前發展至今的感覺、感情與理性精神。
從西方現代宗教繪畫題材的意識形態看,繪畫作為人類通過視覺帶動整體靈感凝聚成的藝術門類,同樣和宗教精神活動形式互動相生。繪畫用直覺形式對宗教精神傳播,在人類發展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生命本體自性觀照作用。它啟示人用神性知覺,觀照人間萬象和從萬象形式變化中反觀自身。不可否認現代科技的進步明顯的削弱宗教在現在社會的影響。但宗教在繪畫領域以其獨特的神性直覺觀照功能和哲學理性,繼續構造著現代宗教意識和審美形式發展。宗教是人類生存品質的拯救。宗教活動遙遠的彼岸目的和神性感情所向,貫穿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始終。只要人內在的宗教精神性不會消亡,它就會不斷隨時代發展創造出新的精神性的宗教文化。現代人不再追隨傳統繪畫表象,但他們自發生命知覺活動又離不開繪畫。這是現代宗教繪畫題材以個性繪畫形式繼續存在的深層含義。宗教繪畫題材,它不僅有其豐潤的歷史積淀,也是繪畫最富精神性觀照與幻想成分的職能題材,更是現代派畫家人性和神性相互觀照的直接表現。宗教情感和藝術情感互相激勵,是現代派畫家宗教傳統的潛意識提醒與意識活動的表象形式提升。由此可見現代藝術家對現代宗教題材繪畫形式表現不可回避。
三、現代繪畫中宗教題材的個性形式表現
現代派繪畫形式的出現,是藝術家對古典繪畫形式結構重新闡釋所得的產物。一代接一代藝術家在具有神性光輝的視覺造型審美觀照中,將繪畫靈性表現形式的多樣化推向高潮。
首先我們以高更(1848-1903)的《黃色的基督》為例作為現代繪畫題材形式探討的索引。該作品表現了基督被釘“十字架”這個基督教最初的神話圖景。藝術家以現代人的宗教情感和古典形式的審美反叛,對這一傳統題材賦予令人感情激蕩的夸張繪畫形式。高更用宗教原初內容賦予現代象征性形式表現,是和那些原始藝術生命象征形式是連在一起的。這件作品在心靈知覺上強化了宗教象征形式作為繪畫藝術表現的主要目標。這幅畫的畫面色彩傾向于高純度的單色,黃色、橙色和藍色都被封閉在各自的輪廓里,暗示了中世紀彩色玻璃窗造型形象純色塊之間的色相同時對比。他有意回避了讓人產生錯覺的空間感知表現。這樣安排與表現打破了西方傳統繪畫的知覺空間,將繪畫活動從三維深處帶回平面化的表層,使得三維空間的深度感覺遺失。畫面上一切造型都在二維壓縮中獲得近似平面知覺的斷片,它們和生活中的感覺碎片集聚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宗教寓言,一種深層心理和情感活動的色彩形式對應物。
這幅畫也顯示了一種新的繪畫象征傾向,線性被當作色彩的間隔隱含在平面之中,黃色的基督和黃色的土地寓意著神性和人性互滲,紅色的樹木被賦予基督鮮血染成的色彩象征。整個畫面沒有古典同類題材作品對情緒、場景的描述,絲毫體現不出特定題材的悲慟感。基督臉上沒有受難的痛苦,臉上掛著哲人的平靜和安詳,圣母和抹大拉的瑪利亞被描繪成閑散的村婦。遠處的農夫與內容毫無瓜葛地忙碌于田間,它一切都濃縮于二維平面構成的深度喻意和想象意圖的有意識運行。這是對顏色和形式固有特性的思索,畫面沒有強烈的運動形態,給人以自然平衡之感。這是大塊單體閉合色彩間的分離組合對比共同表現出來的現代宗教繪畫形式特質。
俄國畫家夏加爾(1887-1985)對宗教的熱情絲毫不遜色于對藝術的熱情,宗教畫在其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曾經這樣闡釋圣經帶給他的影響,“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圣經”里的故事就深深地吸引著我,就我想象所及的范圍,它絕對是充滿詩意和最佳靈感來源,對我的人生創作,最能引起我興趣的莫過于“圣經”了。”夏加爾的宗教繪畫充滿了神秘色彩。宗教題材的繪畫《白色受難圖》是他各種現代理念形成的最佳作品詮釋。該油畫反映的是猶太人在20世紀歐洲遭受迫害和屠殺的幾個典型事件的場景。 他以允許多種事物,物體的若干空間觀照并存,演繹出一種詩性的圖像組合。它們能夠以一種立體主義的相互滲透的形式來表現實際發生的事件,記憶和夢中的東西在“純藝術”形式和客觀因素之間保持平衡。實際上在這幅作品中,人們更多察覺的是形式與描繪對象的分離式組合,共同發生于不同的表現層次中。這件作品形式內容的獨特價值尤為彰顯,有著夢幻般的構圖。以光束下基督在十字架上形成的軸線,表現為有節奏的變形,制造出多棱鏡似的創作,編織著他獨有的繪畫紋理,加強他在現實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理想現實與形式的和諧。他的色彩形式和內容是自由聯系在一起的,從中我們發現這幅畫有多重價值特性,激越的情感描繪的構圖方式,明細了作品的可視性。內容與實體形式組合構成的非實體形式都得到同等的展示,同時又在觀者的理解中得到兩者的事實轉化,“純藝術的”造型因素和客觀的空間因素之間形成了,現代宗教繪畫詩意的共棲關系。夏加爾用簡單的色調反映著畫家熾熱的情感和美的生命知覺形式,但并沒有因此而淡化宗教意義上的特性。這是夏加爾在其濃厚的宗教背景下和宗教繪畫題材表現中,形成了他個人童話般的夢幻感覺之獨有的現代繪畫形式。
四、結語
現代繪畫藝術與宗教無論在反映形式還是社會功能上都有大量的相似之處。繪畫藝術和宗教訴諸于人的精神知覺,并以各自的方式去解釋人類生存的根本意義。畫家以個性的感覺活動與宗教情節同構共創宗教繪畫作品的現代形式。
現代人大多不再迷信宗教,但現代繪畫大師幾乎終生致力于研發時代需要的繪畫形式,并全身心投入繪畫靈性形式,顯現出宗教般的虔誠。法國畫家高更那幅題為《我們是誰?我們從那里來?我們到那里去?》的油畫。雖然不是直接的宗教內容的題材,但其形式里面包含著濃重的宗教知覺對生命體生存意義的探索。
從生命本體意義上講,高更、夏加爾等現代藝術家以藝術靈性感知將宗教精神轉化為現代藝術形式。繪畫藝術與宗教精神存在著一個永遠互動相生的發展過程,而且會繼續在未來展現出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德]西美爾著.現代人與宗教[M].曹衛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德]沃納·霍夫曼著.現代藝術的激變[M].薛華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秦曉兵編著.世界大畫家傳[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
[4] [英]貢布里希著.藝術發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張迪,山東女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