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銀行通過購買藝術家作品,再將作品轉租或銷售給正府機關、企業或私人用于展示、陳列、收藏,從而支持國內年輕藝術家的創作,讓更多民眾接觸到本國藝術家的作品,并用獲得的收入投入到本國藝術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中,從而形成良性的發展生態。在這方面,國外的許多藝術銀行為我國藝術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一些經驗和啟示。雖然目前我國文化金融合作呈現出分散性、業余性、投機性的整體特征,一些照搬國外藝術銀行的嘗試大多慘淡收場,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銀行不適合我國,反而凸顯了我國建設專業藝術金融機構的緊迫性。
關鍵詞:藝術銀行 銀行藝術品收藏 文化產業
一、國外銀行藝術品收藏的發展情況
在國外,有大量銀行從事藝術品收藏,并開展“銀行藝術品業務(art banking)”[1]。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高峰期,主要的銀行收藏者包括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Chase Manhattan Bank)、美國化學銀行(Chemical Bank)以及擁有多家銀行的Daimler Chrysler Collection等。目前,在藝術品收藏方面比較知名的銀行包括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瑞士銀行(UBS)、Unicredit、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意大利商業銀行(Banca Commerciale Italian)等。
摩根大通集團的JP Morgan Collection 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富聲望且擁有最多分支的收藏機構,收藏了3萬多件藝術品,散布于該銀行的450家分支機構中。瑞士銀行的UBS Art Collection的藏品包括UBS、Swiss Bank Corporation以及金融公司Paine Webber所收集的藝術品,其中僅Paine Webber的藝術品就多達3.5萬件。Unicredit 2004年集團在意大利發起了一個包括購買新銳藝術家作品在內的文化項目,目前已收藏了6萬多件藝術品。德意志銀行的Deutsche Bank Collection曾在48個不同國家以“9·11事件”為布景展出了的5.6萬件藝術品,彰顯了其全球最大企業收藏者的地位[2]。
國外銀行主要是以收藏者的身份介入藝術品市場,其目的主要是創造良好氛圍、彰顯企業價值觀、方便開展內部培訓項目、強化個人團隊精神、投資多元化等,此外,藝術品收藏實力對其拓展私人銀行業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國外藝術銀行的發展情況
區別于“銀行藝術品業務”,“藝術銀行(art bank)”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加拿大,在國際上通常是指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或政策保障的非政府文化藝術機構購買優秀的藝術家作品,再將作品轉租或銷售給政府機關、企業、私人用于陳列、裝飾、收藏等,從而獲得運轉資金的非營利性藝術機構。
最早成立的藝術銀行是加拿大藝術銀行、澳大利亞藝術銀行,隨后挪威、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紛紛效仿[3]。2013年,我國臺灣地區文化部門也成立了臺灣藝術銀行[4]。
加拿大藝術銀行1972年由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成立,通過購買藝術家作品,再將作品轉租或銷售給政府機關、企業或私人用于展示、陳列、收藏,從而支持國內年輕藝術家。迄今為止,加拿大藝術銀行已收藏超過2500位藝術家的18000件作品,主要租客是加拿大政府,占比近九成。
澳大利亞藝術銀行1980年成立,隸屬于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通訊、信息技術和藝術部,是澳大利亞政府實行的一項藝術品出租計劃。澳大利亞藝術銀行同樣收購本國視覺藝術家及工藝品制作者的優秀作品,將其出租給本國民眾。建立之初,澳大利亞政府曾在場館提供、政策優惠等方面給予藝術銀行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澳大利亞藝術銀行藏品已達9000件,整個運營完全自給自足。
國外的藝術銀行雖然是自負盈虧的藝術機構,但是從其組建者、經營目的和主要客戶來看,不難看出政府的政策導向。從社會屬性上看,藝術銀行突出“國家推廣”或“權威機構”功能,形成藝術話語權。從經濟屬性上看,藝術銀行實現了對其重點建構的藝術家群體或作品集合的“定價權”,并在此基礎上針對藝術品開發了融資租賃等類金融產品。
國外藝術銀行的宗旨是鼓勵和支持富有才華的、年輕的、嶄露頭角的本國藝術家創作,同時,讓更多的民眾接觸到本國藝術家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作品不斷升值,藝術家知名度和聲譽得到提高,藝術銀行再用獲得的收入投入到本國藝術事業的建設與發展中,從而形成良性的發展生態。除借鑒這樣政策性銀行的扶持模式外,“藝術銀行”還啟示我們,若要成功開展國際藝術合作交流,也需要具備與國外“對等”的能力與平臺。
三、我國文化產業專業金融機構的探索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專業金融機構包括以下幾類:
第一,銀行的文化產業專門機構。近年來,五大國有銀行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濰坊銀行等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都進行了探索,其中一些還成立了專門機構。2012年12月,中國民生銀行設立文化產業金融事業部,這是國內首家在總行層面成立的文化產業金融專營機構,綜合采用信托、理財、基金、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等多種金融工具為文化企業提供支持[5]。2013年5月,濰坊銀行也成立了文化金融事業部[6]。此外,北京銀行探索建立了文化創意專營支行,僅在北京就有6家[7]。2014年1月底,無錫農商行太湖文化支行成立,成為江蘇省首家“文化支行”[8]。
第二,文化企業成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信托、證券、保險、融資租賃等機構以及財務公司等。2012年7月,寧夏成立了寧夏文化產業投融資有限公司,系大型國有獨資企業、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包括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貸款擔保、文化產權交易、文化項目投資、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管理等投融資業務;發行中長期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債券和中期票據[9]。2013年12月,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財務公司成立,是出版集團中首個財務公司,由上市公司中南傳媒(601098)與其母公司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資設立,業務范圍包括財務和融資顧問、信用鑒證、交易款項收付、經批準的保險(放心保)代理業務、對企業成員單位提供擔保、吸收存款、辦理貸款及融資租賃、同業拆借等[10]。
第三,從事文化產業投資的民間私募基金。民間的私募基金常常以咨詢公司、顧問公司、投資公司以及理財工作室、甚至個人名義,以委托理財方式為其他投資者提供集合理財服務,其中一些也專門投向文化產業。
盡管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金融創新,但整體上金融體系的舉措與文化企業的融資需求還有極大差距,尤其體現在專業金融機構缺位上,這也導致文化金融合作面臨諸多問題。
四、關于我國建設藝術銀行的建議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專業金融機構的缺位,導致文化金融合作呈現分散性、業余性、投機性的整體特征:一是力量過于分散,目前尚未誕生專門服務于文化產業的政策性銀行或商業銀行,文化產業專業金融機構難以滿足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的需要;二是現有的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不熟悉,缺乏積極性,在政策的推動下強行上馬項目;三是現有金融機構受投機性影響,對冷熱門領域、骨干企業與小微企業、知名藝術家與青年藝術家呈現“冰火兩重天”。
這些問題在藝術領域表現尤為明顯。由于藝術品的抗通脹特點,大量流動性涌入藝術品市場,從事藝術品投資的金融機構在數量與規模上爆炸式增長,成為文化產業中絕無僅有的受金融機構追捧的“現象”。然而,這些金融機構良莠不齊,很大程度上助長了藝術品市場的泡沫與亂象。正是由于藝術金融機構缺位,導致藝術市場難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呈現“市場失靈”的狀態。
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始模仿國外的藝術銀行,一些藝術機構試水藝術品租賃。早在2005年,杭州就有藝術機構推出藝術品租賃業務[11]。2006年底,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和上海市徐匯區共同籌建了國內首家藝術銀行——上海公共藝術銀行,通過公益性質的藝術品購買和租賃對藝術原創給予支持[12]。同樣在2006年,上海證大藝術銀行成立,向各大機構租借其所代理的100余位優秀藝術家的500多件當代藝術品[13]。2007年3月,北京世紀墻文化藝術中心開業,提供藝術品租賃、委托出售和作品置換等業務[14]。然而,這些照搬國外藝術銀行的嘗試大多慘淡收場。
藝術機構試水藝術品租賃業務失敗并不意味著藝術銀行不適合我國,反而凸顯了我國建設專業藝術金融機構的緊迫性。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2014年3月,文化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共同下發《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建立專門服務文化產業的專營機構”,“支持發展文化類小額貸款公司”,“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支持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因此,我國亟需專業金融機構從政策角度介入藝術領域,在現有的金融體系基礎上大膽創新,彌補市場缺陷,貫徹落實國家的文化戰略、政策與意圖,為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提供示范。事實上,藝術銀行可以采用的支持藝術發展的金融手段有很多,支持領域也并不局限于實物形態的藝術品,藝術銀行在我國有著廣闊的創新空間。
因此,我們建議建立專門服務于藝術產業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打造成為全國性的藝術投融資平臺、藝術項目孵化平臺、藝術企業信用評價平臺、藝術品市場要素配置平臺、藝術金融人才集聚平臺、藝術金融信息傳播平臺,通過配置藝術品信貸資源、藝術品金融資源和直接配置藝術品資源,以經濟的手段實現藝術品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更好地發揮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Art Bank 與 Art Banking[N].中國證券報.2007-9 -22
[2] Alessia Zorloni.The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M]. Springer.2013
[3] 馬健.國外藝術銀行的運作模式及其影響[J].美術觀察.2010,(02)
[4] 臺灣推“藝術銀行”鼓勵藝術創作.中國新聞網.2013.3.25
[5] 章文貢,楊柳晗.破解文化與金融對接難題 民生打造“文化銀行” [N].第一財經日報.2014.7.10
[6] 銀行,藝術圈的新角色和突圍者.雅昌藝術網.2014.2.12
[7] 北京銀行“文化創意專營支行”傾力服務文創企業[N].金融時報.2013.9.17
[8] 談劍平,何建軍.無錫農商銀行首創江蘇“文化支行” [N].金融時報.2014.4.3
[9] 寧夏成立投融資有限公司孵化文化產業.新華網寧夏頻道.2012.7.25
[10] 陳茜.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N].瀟湘晨報. 2014.5.7
[11] 藝術品租賃:海外藝術投資新風尚[N].中國文化報.2013.7.19
[12] 首家藝術銀行年底投運 支持藝術原創[N].東方早報. 2006.9.1
[13] 邱家和.上海證大將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出擊[N].上海證券報.2008.12.20
[14] 藝術銀行京滬低調擴張.中國青年報[N].2007.4.19
作者簡介:
管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