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藝偉
摘 要:學術型書家的認識已經被很多書法藝術學者提及,其核心思想指向當代書法界人士把注意力放在技法功底上的同時不要忽略對書法內在思想的提升,造成書法作品缺少文化底蘊。學術型書家是一種文化發展的趨勢,未來的書法藝術要更上一層樓,必然要回過頭來從傳統文化中探尋力量源泉。
關鍵詞:文人 書法 修養 學術型書家
大學書法導師池現平說:“寫字要注重修養,不能一味的只練技法,更要能靜得下來提高修養,向學術型書家發展。”這句話深刻闡釋了書法的精髓和理念,一語中的地說明書法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其不單純是技法藝術的表現,更是厚重的中國文化的承載。因此研究書法不單單講究技藝,更應該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使之更具人文的、社會的乃至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打印機等的普遍運用,書法已經基本拋棄了其使用價值,成為了純粹的藝術,學科細化,當代書法成為美術學下一門獨立學科,然而當代書法更多的是研究技法,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以致當下有些書法家有技法有能力,但其作品缺乏藝術的延展性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時很多文人讀書多,但缺乏書法之技,對中國書法領域的文化捕捉不足,顯示出遺憾。
當今社會存在展會經濟,可嘆的是書法藝術也被展會經濟所綁架。許多書法創作者在作品的藝術形式上頗下工夫,再高些境界的會注重把基本功練好練扎實,但是忽略了對自己文化修養的提高,讀的古書古籍甚少,對書法理論了解得也不多,總是缺少些書法應當透露出來的底蘊與內涵。更有甚者以“文人書家”“學術型書家”自居,以藝術的名義來換取比一般書法創作者更大的利益,然而真正的“文人”是有獨樹一幟的人文情懷,有過人的胸襟和責任感的,他們離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相去甚遠。
有的書法家在有意無意地削弱書法應富有文人氣息的傳統,追求淺薄的形式化,以吸引人眼球為上,不以傳統為本。著名書法家劉富強說:“當代書法家的作品缺少文人氣息,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知識的學習與修煉?!蔽蚁脒@部分書法家大抵也是因此而搞些似是非是的所謂“創新”,以此糊弄世人罷了。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書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包括字體、載體、工具等都各有不同。越是文化繁榮的時代就越是有自己的特點,這些其實都是創新,我們當代的書法家更應該有所作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加以創新,而不是肚子里沒墨水腦子里沒東西的創新。原本書法家就屬于文人行列,理所當然應當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可現在卻并非如此,讀書本身就是書法家的“字內功”,很多人還看成是“字外功”,現在的書家大多就是“字匠”而已,有趣的是匠人書法更容易引發俗人共鳴,市場反而更好,實在讓人痛心。
文化與書法是相生相隨的孿生姊妹。缺少文化,書法藝術魅力無以表達,如同沒有意義的色彩調和,雖然美麗好看,但不知其然。文化缺少書法,好像美麗的風景不能于文字間噴薄而出,使文化欣賞大打折扣。由此可見,書法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借助于書法表現其魅力??梢妰烧呦噍o相成,缺一不可。
發展學術型書家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文學家都是一流的書法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滿腹經綸的文人書家。例如春秋時期有教育家孔子,秦朝有李斯,三國時期有曹操、諸葛亮、曹植、曹丕,晉朝時期有王羲之、王獻之,唐朝有歐陽修、褚遂良,宋朝有蘇、黃、米、蔡,明朝有于謙和文征明,清朝也是人才濟濟,有鄧石如、何子貞等。
歷代書法大家必是文化大家的這一現實啟示我們,文人氣象與中國人情感寄托的書法藝術,不是單靠勤練苦寫就能夠成就的藝術。其蘊含的精神魅力,更需要文化的熏染和烘托。讀書是增長習書者學識、豐富其涵養的重要途徑,書法技藝中至高境界的神、妙、逸品及金石氣和書卷氣也都源自于讀書,史乙成曾說:“凡是我書法中展現出來的清、雅、淡、靜之文人氣息和風貌,無不來自于讀書?!崩钊鹎逡嘣疲骸皩W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自古來學問家雖不善書,而其書有書卷氣。故書以氣味為第一,不然但成手段,不足貴矣。”可見增加學識對書法創作者的重要性。
且不說書法家需要讀書學術化,以讓自己的作品充滿文人氣書卷氣,書法家起碼要具備基本的文字學知識和文學素養,不然就可能出笑話,雖然書寫技藝精湛,但是文字背后的文化卻經不起推敲,這一類書法藝術也就是字匠的層次和高度而已。
書法藝術綜合了文化與藝術表現兩種要素。單純以外在的筆墨難以完成書法藝術的美學建構。書者多增長修養能更好地提升其作品的文化內涵,不但有益無害,而且能夠在藝術境界上不斷提升。書法藝術需要厚重的文化底蘊作為其成長的沃土,而文化又需要用書法作為其外在的表現形式。
那應該如何才能做一名學術型書家呢?我想首先是不能丟棄改革,也不拋棄傳統。中國在經歷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最初對很多中國傳統都持一種否定態度。隨著人們物質條件越來越優越,人們逐步意識到物質滿足的同時,精神也同樣需要滿足。如同新文學的誕生是在批判舊文學的基礎上誕生,很多文學關聯性內容也在向西方靠攏的過程中被批駁和丟棄。不幸的是書法藝術也是其中之一。
因此,我們接受新中國文化改革、藝術進步的同時,針對書法的精髓和靈魂,中華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應該無比地珍視。這一藝術形式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更是傳統中國的象征和魅力中國的重要元素之一。學術型書家的必備素質之一就是基于傳統文化背景提升書法創作境界。
其次應該打破學術壁壘,使書法藝術融合各學科精髓。學科間壁壘森嚴是我國采用西方的學術態度,獲得中國科技力量大提升的關鍵。但是在嚴密、細化和實證的科學基礎上,不應該消解中國傳統學術整體性的通感,更不應該對傳統文化進行碎片化處理。這一學術態度不但不利于書法藝術的發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構建學術型書家的重要要素之一就是:建立書法與文化相得益彰的藝術體系。
最后應該將學術型書家的認識構建于中國學者的知識結構當中。文革時代扔掉毛筆,80后扔掉鋼筆,90后只擁有鍵盤。這一文化退化現象一方面源自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我國學者對于書法文化的知識結構和審美自覺的缺失。文化現象不能回歸傳統,書法藝術的追求就會舍本逐末,去單純地追求技法。因此,當代書法藝術應該被構建于書家的知識結構當中,才能更好地保護中國傳統書法藝術。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是一門與人的精神本質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其背后承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中國文化想要更好地向世界傳播,就必須注重和尊重中國文化最質樸的表現形式——書法。由此可見學術型書家是一種文化發展的趨勢,未來的書法藝術必然會回過頭來從傳統文化中探尋書法藝術更上一層樓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1] 斯舜威.書家當為文人后[N].北京晚報,2014-09-19
[2] 張學鵬.書法家就是應該多讀書[J].中國書法,2014,(01)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