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愛華
摘 要:知識的生成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死記硬背和照本宣科式的封閉課堂,代之以學生主動探索和認知的互動生成課堂,這樣才能達到以主動驅被動、以生成促高效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成;動態;優化;質疑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就是說生物教學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論講解和死記硬背的模式,而是要以動態和發展的眼光看學生認知與知識生成。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認知取向整合教學內容,設置出契合學生認知和發展的新問題,以此來驅動他們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深入探索和互動生成奠定基礎。鑒于此,本文以“探究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教學為例,對生物教學中的以生成促高效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未雨綢繆,預設生成
古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功的生成離不開欲先設計。課堂教學是一項有嚴格計劃和目的的互動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對課堂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和流程設置,不然課堂就會處于盲目無序狀態。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能抓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一定要能立足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這樣才能立足全局開展合理布局預設,實現生物教學的有序動態生成。
比如,在教學“探究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之前,我們就要根據教學大綱,參照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進行提前預設:(1)通過探究使學生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2)通過合作設計“探究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的實驗方案;(3)通過討論能對教科書上的實驗方案提出一定的質疑;(4)取材于生活,自制實驗裝置。
這樣設置,讓學生從“基礎知識—設計實驗方案—改進實驗裝置”實現從理論到探索再到能力升華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層層遞進,計劃性、開放性和嚴密性融為一體,為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奠定了基礎。
二、隨機應變,優化生成
課堂教學是一個多邊互動的動態過程,我們可以概括性預設大概的流程,但是無法準確預設全部知識細節和學生認知導向。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擺脫照搬機械理論說教的桎梏,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識,結合實際情況調整預設內容,及時抓住生成的時機和資源,轉化為有利的教學資源。
比如,我們在設計“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釋放的氣體”實驗方案時,有位學生提出“拿一個小塞子直接將漏斗頸口塞住”的意見。這樣的節外生枝,顯然在我們預設之外,但是我們不能粗暴地指責學生,要先肯定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態度,然后再和大家一起分析該建議的不足之處:“漏斗頸口比較小,手工操作帶火星的木條會很難準確伸入;漏斗頸短且細,收集的氣體量可能太少……”
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課堂教學得到了升華并求得生成的深刻性,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教學中互動與生成無處不在,我們應該正視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要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知識探索和互動中,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可以說,生成性教育資源無處不在,面對課堂上的生成因素,作為教師需要有一雙慧眼,及時捕捉偶發的教育契機和智慧火花,采取進一步教育性行動進行推進,使生成教育資源得到優化和升華。
三、鼓勵質疑,再次生成
古人云:學貴有疑。質疑是深入探索的驅動力,是精彩生成的法門。課堂教學中我們千萬不能害怕學生的質疑和提問,他們往往能以全新的視覺解釋和探究問題,從而得出耳目一新的成果。所以,有時為了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讓知識再次生成,我們還要能夠將所要學習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知識結構之間的矛盾揭示出來,通過挑起“認知沖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再次生成中。
如“探究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實驗”教學中,有位學生提出這樣的改進:(1)取兩片天竺葵的葉片,一片遮光,另一片不遮光;(2)取兩盆天竺葵,一盆遮光,另一盆不遮光。此時,我們就應該抓住學生的質疑引導二次生成教學資源,我們可以給學生展示“蘿卜”的照片,然后提問:“蘿卜的根中有機物從哪里來?”啟發學生認知:有機物合成后會運輸到植物的其他器官;教科書提供的實驗方案存在的不合理地方。
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三種方案都可行,但更為恰當的是:“取兩盆天竺葵,一盆遮光,另一盆不遮光。”此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課后分別用三種方案進行實驗,為更恰當的實驗方案提供最有利的證據。既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能滿足部分學生的探究欲望。
這樣設置讓學生在質疑問題的驅動下,層層深入,從生成到再生成,形成良好的課堂資源循環,從而促進學生完善和健全知識理解,深入技能運用層面的發展。
總之,課堂是師生雙邊互動生成的過程。教學實際中,要想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生成過程中獲得發展,我們就必須立足以生為本的課改理念,時時關注學生的反饋情況,然后調整教學內容,因勢利導,最終完善認知和生成。只有這樣,生物課堂才能真正實現生成性和開放性的有機統一,以靈動的課堂生成有形的精彩。
參考文獻:
王守恒,查嘯虎,周興國.教育學新論[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01.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