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海關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跨區域直屬海關嚴格按照約定的作業模式和操作程序,實行數據的集中處理和管理完全具有可操作性。長三角區域通關管理一體化可打破目前行政區劃和海關關區設置造成的障礙, 對區域整體經濟與貿易協同發展具有長遠和深層的意義。
關鍵詞:長三角;協同發展;區域通關
一、長三角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通關作業效率提升的需要
當前,經濟一體化浪潮席卷全球,長三角區域發展勢頭迅猛。上海自貿區各項措施的實施已為外貿便利化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變化及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布局,長三角區域整體經濟與貿易協同發展具有長遠和深層的意義。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要。海關作為國家重要的進出境管理機關,起著提供高效公共產品的的作用,增加社會福利,貫徹把關和服務的動態平衡,降低企業成本和行政成本,體現市場公平和效率。長三角區域通關管理一體化是海關通過打破目前行政區劃和海關關區設置造成的障礙,利用信息化手段一,有效整合口岸和內地海關的管理資源,以企業守法管理為導向,構建虛擬大關區,簡化海關手續,將企業通關成本降到最低,主動適應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一種對策選擇。
“長三角”地跨蘇浙、滬兩省一市,由上海、南京又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湖州、嘉興、紹興、舟山、臺州等多個經濟發達城市組成。長三角地區已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區域經濟體,區域經濟高度融合,生產要素流動頻繁,區域發展聯系緊密,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要。
長三角地區設有上海、南京、杭州和寧波四個直屬海關,海關在具體的業務管理上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征。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由于海關關區劃分造成的管理成本增加、市場交易成本增長等問題已引起海關總署的高度重視,地方政府和廣大進出口企業對簡化海關手續、快速通關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二、傳統通關作業方式與區域發展的不協調之處
以直屬海關為單一元構筑的條塊分割式的業務管理模式,與區域經濟發展要求海關提供統一公規范的執法服務顯得不適應。主要表現:第一,關區之間缺乏共管機制,不利于監管資源、信息資源的共享,海關管理的整體效能難以發揮。特別是關區間的結合部較多,協調難度和成本大。第二,直屬海關往往習慣于服務本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需要,為此出臺了不少服務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措施和業務管理規范,包括不同的通關監管模式、作業流程等,某種程度上成為直屬海關之間出現監管模式多樣性的誘因,使關區分割、分段監管的管理格局更加明顯。第三,不同直屬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的管理要求存在差異性,部分直屬海關查驗率、送檢率較低,一管理相對寬松,而有些直屬海關則比較嚴格,此類操作影響了海關執法的統一性。第四,海關通關監管仍以貨物為重點,貨物申報后,海關才開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監管,而對貨物申報前和放行后的企業管理,投入相對較少,這種通關監管模式使管理壓力過度集中在貨物申報后放行前的短暫時間段,容易出現通關“瓶頸”。
1.行政管理體制與區域經濟發展趨勢不遙應
隨著區域經濟由獅運行向橫向禪行的轉變擴海關管理體制改革逐漸顯得滯后。傳統的直屬海關行政區劃格局日益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樊籬,其至少從兩個方面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是直屬關區劃分很少體現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從來沒有明確設立的原則,理論上的模糊導致了實踐上的混亂,以致多個省市出現了“一省多關”、“一市多關”的密集型海關設關布局。從管理體制上看,設關布局密度過大,直接增加了海關之間的協調成本和配合難度,不利于業務協調,管理資源也難以得到合理配置。
2.應對舉措的系統性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不適應
區域經濟迅速崛起,區域內經濟實現聯動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社會和企業要求包括海關在內的國家各部委突破區劃管理局限,加強區域規劃,便利貿易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呼聲越來越高。面對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交通部、建設部等部委先后出臺了長三角區域的鐵路、公路、水路的中長期規劃方案,而處在物流監管前沿的海關,盡管也加強了課題研究,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促進區域物流發展,但遺憾的是通關業務標準化、執法統一性建設進展緩慢,社會和企業呼喚的區域通關管理一體化目前也仍然處于探索的初步階段,并沒有廣泛實施,現實讓海關人在區域經濟合作浪潮中壓力倍增。
3.長三角地區口岸重復建設的現象較為突出
由于長三角地區毗鄰口岸地理位置相近、經濟腹地范圍重合、進出口商品結構類同卻又分屬不同關區管轄,口岸規劃和機構設置缺乏前瞻性和統籌性,致使跨區監管協調實施難度較大,執法統一性難以有效保障。目前普遍存在碼頭能力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岸線利用粗放、集中疏運設施薄弱等問題,與現代化港口成片發展、集約化經營的趨勢相悖,尤其是受行政區劃和關區管轄的限制,兩港一體化經營層層受阻。這種情況使得通關程式設計與區域通關改革不相適應。
三、實施長三角區域通關的基礎建議
實施長三角海關區域通關改革,不僅是簡單地規范海關內部手續問題。隨著海關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跨區域直屬海關嚴格按照約定的作業模式和操作程序,實行數據的集中處理和管理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同時,近年來,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主要支持的跨關區快速通關系統的運用,為現行管理模式、業務制度、運作方式的改革,實施長三角區域通關管理一體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長三角區域內的跨關區行政互助為區域通關管理一體化創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圍。目前,在區域內開展的行政互助為區域通關管理一體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實踐基礎。經過幾年的實踐,現有的跨關區快速通關模式的運作,推動建立了一大批具有一流監管條件和功能完善的海關直通式監管點。
長三角通關管理一體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檢驗檢疫、海事、邊防、外匯、稅務等其他口岸管理部門的支持與配合。為此,要理順關系、明確權責,通過搭建口岸管理部門統一信息平臺,實現海關與其他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與共享,加強行政互助,統一協調各口岸管理部門的執法行為。
1.區域內資源整合
根據長三角區域內各海關的業務實際,通過整合區域內各海關的職能管理、人力資源、信息技術等,實現海關管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貸揀共享一是實現優勢資源共享。經過長期的執法實踐,各直屬海關在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以及通關、監管、稅收征管、統計、緝私等執法能力基礎建設方面千差萬別,具有不同的資源優勢。
2.區域內通關寫作
必須在現有的行政管理體制下,通過在區域內海關之間開展通關協作,形成各海關在同一通關過程中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的一體化通關模式,以消除因行政區劃,限制而形成的進出口物流障礙。
3.關區間積極聯動
在通關協作基礎上,依托跨關區、跨部門的執法協調配合機制,圍繞通關監管流程,打造長三角區域內海關與海關之間,海關與其他口岸管理部門“分工協作、權責明確、響應及時、處長三角區域通關管理一體化模式,具體包括“口岸報關口岸放行”、“異地報關口岸分流”和“異地報關口岸放行”等三種通關方式。可通過在系統中設計“口岸報關”和“異地報關”兩種模塊,并在“異地報關”模塊的報關單預錄入系統中,增加“口岸分流”和“口岸放行”兩種選擇,使進出口貨物的收發貨人,有權自主進行“口岸報關口岸放行”、“異地報關口岸分流”和“異地報關口岸放行”三種通關方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許歡科.長二角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作用.行政論壇[J],2006年第6期.
[2]蕭瀟.區域經濟發展新趨勢:跨區域合作.經濟視角[J],2006年第6期.
[3]中國報關協會.報關行業發展走勢.中國報關[J].2012 (6): 25-27.
作者簡介:張崇安(1976-),男,河南新鄉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區域經濟與制度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