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景
摘 要: 學生群體青春洋溢,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一定的知識儲備,具有獨特的判斷能力和審美感受力。因此,大學生通過網絡流行語,呈現并傳遞自身的審美態度,體現具有鮮明校園青春特色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美學情愫。有必要對大學生網絡流行語進行更深入的美學研究,并利用其實現美育追求。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流行語 美學情愫
自21世紀以來,科技不斷創新,經濟高速發展,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網絡已經逐漸成了人們交流、辦公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徑。不同于傳統的書信或者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人們在利用網絡進行交流、表達觀點時,形成了獨特的網絡流行語。同時,人們對這種交流方式的喜愛和傳承,為網絡語言形態的發展提供了極便利的條件。
根據《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兼具學生與青年兩大特征,大學生毫無疑問成為網絡使用的最大群體,在推動網絡流行語的更新與發展中表現得最突出,同時也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最深刻。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進行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換,這些語言或幽默風趣或時尚創新或形象生動或婉轉隱晦,在構詞形式和修辭用法上貼近大眾表達習慣,彌補了口頭語表達的不足。網絡流行語在“95后”的大學生群體中不斷泛化,廣泛傳播,彰顯了漢語詞匯的豐富多彩和強大的生命活力,同時也表現了獨特的審美追求。
一、網絡流行語釋義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認為語言是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各式符號中最重要的一種符號。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語言伴隨著網絡的產生而出現,為一種新的語言符號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信息傳播載體變化的必然產物。
網絡流行語以文字、數字、字母和符號為主要載體,廣泛存在于具有共享性與開放性的網絡平臺中,是網絡語言中最活躍和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網絡流行語既具有語言的“符號”性質,又是以網絡為載體的,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以網絡為載體,在網絡環境中廣泛傳播發展的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形態有所反應的一種流行語形態。由此可見,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流通不僅具有科學技術方面的原因,而且作為表達人們交際的語言符號中的一種,更是對各種大家廣為關注的社會現象的直觀、真實的反應。
二、大學生網絡流行語流行溯源
2014年12月《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指出,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117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5.8%。我國網民以10至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合計達78.1%。其中20至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1.5%。網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3.8%。由上述數據不難得出,大學生是數量最大的網民群體。
與一般網絡流行語相比,大學生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速度更快,形式更簡潔,用詞更抽象,更具有高校校園特色,更符合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大學生網絡流行語盛行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高校特有的網絡環境和全面的技術支持。大多數高校已經建成教室、宿舍、圖書館,有線、無線全覆蓋的網絡格局。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逐漸普及,《信息技術基礎》等課程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即便是之前沒有受過計算機網絡教育的學生,在大學課堂上進行過相關學習后,也可以較熟練地掌握網絡技術。在現有的高校網絡條件下,每個大學生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端。數量多、地域廣、專業面寬的大學生信息源群體使得校園網絡流行語的信息來源寬廣、出處眾多。第二,網絡流行語自身特點易引起大學生共鳴。大學生群體較之其他群體,具有較好的文化基礎和審美標準,因此在網絡流行語中他們會將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運用其中并制造出在大學生中產生共鳴的網絡流行語。網絡語言通過網絡平臺以新聞、Flash、微電影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傳播。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那些有意義、符合傳播習慣、反映大學生心態的詞語逐漸被精練和保留下來,最終形成獨特的大學生網絡流行語。
三、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中的真、善、美
大學生群體青春洋溢充滿活力與激情、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審美感受力,大學生網絡流行語呈現出獨特的美學韻味。大學生通過網絡流行語,呈現并傳遞著自身的審美態度和價值信仰,體現出求真、求善、求美的美學情愫。
1.純凈風趣的率直之真
調查表明,作為“新新人類”的大學生“心態開放,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同時,由于大學生網民具有較高文化水平、一定判斷能力和面臨多種壓力的群體,在網絡流行語的學習與使用中能自覺抵制網絡流行語的負面作用。積極類的網絡流行語被大學生群體廣泛使用,而經常使用粗話類的大學生不到一成,使用臟話類的比例更低,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的負面作用有較清醒的認識,特別是對粗鄙惡俗的流行語敗壞語言文明的負面作用有較清醒的認識。
大學生網絡流行語朗朗上口,悅耳動聽,體現在節奏、聲調、諧音三個方面和諧的聲律之美。盡管有些網絡流行語有時顯得隨意性較大,但是往往幽默詼諧,反諷意味十足。如“剩女、樓主、蟻族、灌水、山寨、宅男、達人”等,這些詞語朗朗上口,形成一種率真獨特的旋律美。此外,大學生網絡語還常常利用語音相諧的特點,達到幽默詼諧的效果,如“杯具——悲劇”、“洗具——喜劇”、“菌男——俊男”、“鴨梨——壓力”、“餐具——慘劇”、“斑竹——版主”、“神馬——什么”、沒有——木有”、“灰常——非常”、“醬紫——這樣子”、“表——不要”等,呆萌的童趣溢于言表。
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交際、生活和就業中遇到挫折和壓力時,往往選擇網絡表達情緒、尋找慰藉、快樂。大學生常以喜聞樂見的網絡流行語自嘲,既喜歡“損友”,又喜歡“損己”。如“我只是打醬油”、“出來混遲早要還的”,言語之間又不乏“自謙”之意。通過網絡很多興趣相近的大學生形成“朋友圈”,成為大學生最廣泛社交的形式。在這種“朋友圈”內,成員相互間的信任感較強。特定的網絡流行語也成為“朋友圈”內大學生群體相互認同的特定符號。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便在虛擬社會和現實生活中更頻繁地使用網絡流行語,推動了網絡流行語的廣泛傳播。
2.直面現實的憂懷之善
任何時代的青少年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擔相應的歷史使命。當代大學生雖身處校園,但其主流思想意識從不乏憂國憂民和敢于擔當。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大事件中,大學生向全社會充分證明了自己的歷史擔當。近幾年的青年網絡網絡流行語中,緣于社會事件的網絡流行語的比重日益增多,而且影響力較大。幾乎每一個熱點事件都會催生一個或多個網絡流行語,大學生通過使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煤超瘋”和“蘋神馬”,表達對物價和民生的關注;通過借問“元芳”,表達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現實訴求;通過譴責“范跑跑”,凸顯對某些人道德下滑的疑慮;通過使用“樓脆脆”,表達對安全生產和房地產泡沫的擔憂。大學生利用網絡流行語中蘊涵的潛臺詞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觀點與立場,實現對公共事件的參與。很多描繪社會現實的網絡流行語,如:神馬都是浮云、給力、我爸是李剛、羨慕嫉妒恨、你應該知道的、鴨梨、非常艱難的決定等,這些表達嘲諷之意的流行語無不體現大學生網民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及態度。
3.創新再造的形式之美
大學生網絡流行語的審美追求表現在結構方面的新奇之趣。那些看似將被淘汰的舊詞被賦予新意后,以一種嶄新的面目重新出現。例如“北大荒”泛指大都市中單身大齡女青年。“神童”表示神經病兒童、“可愛”代表可憐沒人愛等詞匯。有些則是由詞根擴展延伸而創造出來的新詞,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如:“熱+X”結構、“X+奴”結構、“X+門”結構等,既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又能發揮詞語的再生功能。又如“被”字組合,“被就業”、“被道歉”、“被開心”和“被高鐵”等一大批新奇的“被”字句,突破了常規用法。劉斐、趙國軍認為,“被組合”中受動者在現實生活中處于被動的處境,才會用“被組合”訴求自己的遭遇,表達對個體權利的無奈追求,體現出現代漢語新詞強大的再造功能,很多時候表現出一種含淚的幽默和悲劇性的美感。
在網絡流行語中,有一部分生僻的古漢字,經由網絡傳播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例如:“囧”,“囧”字在許慎的《說文解字·囧部》中本義為窗戶,由窗戶引申出明亮、光明之意。如今,網民將“囧”看做是人臉的象形,大張著的“口”上耷拉著兩條下垂的眉毛,生動地展示出一悲傷沮喪的表情,并由此引申出尷尬、無奈的處境,郁悶、悲傷的心情。又如“槑”本是“梅”的古體字,因其字形,被人們用形容很呆、很傻。這些幾近廢棄的古字,一經新用,頓時別有趣味。還有一些網絡流行語是在已有的本義上,引申、派生出來新的義項。比如“雷”,本意是一種自然現象,其網絡與語義為“受驚嚇、被震住”,“被雷到”“雷人”等表達某些事情很離譜,讓人很震驚、很無奈、很無語;“親”本來是親戚、親自的意思,隨著網絡的傳播,又賦予網絡稱謂語的含義。相類似的還有“躲貓貓”、“打醬油”等,這些常用詞突破原有語義,衍生出新的語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漢語的詞匯,增強漢語的表現力,同時也為人們在使用漢語時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空間。
四、大學生網絡流行語的美育價值
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中蘊含了獨特的美學意蘊,但存在部分審美精神與理性的人文理想失衡的表現。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生網絡流行語進行更深入的美學研究,并利用其實現美育追求。席勒說過美是人的“第二造物主”,有了“美”的存在,人性才得以完整呈現,正是因為“美”,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才能互相統一。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來自普通的青年學生群體,它所展現出來的是美學的大眾形態,具有的是簡單的語句組合所表達出來的富有大眾意味的審美追求,向大家展示了美學最迷人的一端。因此,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代表的審美取向雖然簡單、蕪雜,甚至粗造化、功利化,但是作為傳統美學的補充,因為代表著美學的世俗化取向而顯示出同樣不可或缺的價值,這種審美價值,因為來源于廣大的受眾,所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并呈現出一些因為受到傳統美學價值標準影響而被束縛的內容,這種與傳統美學的對立正是當代美學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袁隴珍,王小龍.網絡流行語的實時語義構建[N].光明日報,2013-09-29.
[2]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徐朝暉.當代流行語研究出版[M].暨南大學社,2013.
[4]胡俠.網絡流行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
[5]周軍軍.大學生網絡流行語泛化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2).
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助,項目批準號:SZJ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