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燕
【關鍵詞】數學教學 創新意識
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20-02
有效課堂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倡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意識,讓學生敢創新、樂創新、會創新,在生活實踐中成為創新人才,這是數學有效課堂的培養目的。陶行知先生曾經對兒童提出“六個解放”:解放頭腦,使學生能想;解放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嘴巴,使他們能談;解放空間,使他們能到知識的海洋吸取學問;解放時間,讓他們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中孕育創造性人才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已成為有效課堂改革的重要任務。以下筆者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談幾點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要想不斷地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跟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情感。對于這一點,筆者從近期參加課改培訓中得到的感悟特別深。在課改培訓中,全國特級教師仲廣群提出的“助學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師生在課堂上平等和諧”的教學理念,課堂再也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陣地,而且是師生之間發表學習看法及收獲的交流平臺。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分數比較大小》時,筆者也嘗試用“助學課堂”的模式來施教。首先是“自助”,提倡先學后教,先讓學生猜測■和■的大小;其次是“互助”,讓學生針對分成的兩種看法展開討論;最后是“師助”,教師針對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恰當的啟發和引導。在課堂上,學生們表現得非常積極。學生經過驗證、討論后,在隊里選出代表來陳述本小組的觀點,然后與另外一組進行辯論。通過一番辯論,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學習效果特別好。可見,教師熱愛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能使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進而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精心設計各種問題,培養創新意識
這里的“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教師提問,二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讓他們敢于嘗試,大膽探索,樂于創新,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只有學會質疑,善于提問,才會有創新意識的萌芽。如果教師因為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就急于解答,剝奪學生發表見解的權利,無疑是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教師刻意要求學生“循規蹈矩”地緊跟教學步驟,那么學生中就不可能有新穎思想的萌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也就成了紙上談兵。比如,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教學中:小華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900米,他走了全程的■,問還有多少米才到學校?如果教師只按例題要求讓學生解答,課堂就不可能看到五彩繽紛的個性思維。如果換個角度去提問:看了例題誰能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非常活躍,提出了“還剩多少米沒走?”“走了多少米?”“還剩的路程比走了的路程少多少米?”等問題,這時,學生有的先畫線段圖,把沒走的份數標出來(1-■=■),再求出900米的■是多少?有的同學先求出已走的路程(900×■=360米),再用全程減去已走的路程就等于沒走的路程(900-360=540米)。有的同學直接按份數來計算(900÷5=180米,5-2=3份,180×3=540米)。可見,數學教學既要注重讓學生收獲知識,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類的題目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能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增強學習自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習是認知和情感的結合,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欲望,都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創新教育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進而激發創新思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出發,為學生搭橋鋪路創設各種情境,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自信心。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應用題》一課時,筆者創設了這么一種教學情境:小明和小華都是集郵愛好者,小明有30張郵票,小華的郵票比小明的多20%,你能算出小華有多少張郵票嗎?計算方法最多的同學可以得到老師獎勵一枚郵票哦。在這樣的激勵下,學生都開始獨立思考。幾分鐘后,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根據課本例題的方法去解答,先求出小華比小明多出20%的郵票(30×20%=6),再把小明的票數加上多的部分就是小華的郵票數(30+6=36);有的學生不僅能這樣思考,還能用分率的方法去解決,先求出小華的分率(1+20%),再求出小華的郵票數。通過創設情境和物質獎勵的雙重“誘惑”,促使學生不斷地嘗試創新的解法,使他們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四、學法指導訓練,注重思維創新
一題多解是數學學習中一個普遍的現象。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法,再經過比較分析,選擇最佳解答方式,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必經過程。此外,在一些例題中我們可以運用各種學習方法來啟發學生找出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由表及里緊緊抓住題目中的條件去深層挖掘,從而增強學生認識問題的深刻性。
“一題多變”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通過“一題多變”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和創新。比如,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變換題目中的條件或問題,把單一問題變成多道題目,形成內容上相互聯系的題目類型。這樣的訓練既可以讓學生找到題目間的內在聯系,又可以讓學生看出題型之間的區別,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應變力和創造力。例如,教師出示一道應用題,讓學生根據實際條件提出不同的問題:男生有22人,女生28人,■?學生就會開動腦筋,進而提出以下問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多少?女生比男生多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幾倍?男生比女生少幾分之幾?男生是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通過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觀察到這類題目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又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縱橫溝通,培養創新意識,發展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社會發展需要開拓型、創造型的人才,僅僅培養聽話、考試高分的孩子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因此,作為教師,要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將創新教育的思想觀念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