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如鵬
【關鍵詞】語文課堂 愛國主義
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94-01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最強烈、最溫柔、最有情、最溫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語文課程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感受到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認識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體驗日新月異的科技成就,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從而生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那么,語文教學如何讓學生感受愛國熱情,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呢?
一、一個漢字打動愛國心
語文教學離不開生字新詞的剖析和品味,教師對重點字詞的解析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時機。語文教師要細心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因素,使愛國主義思想滲透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外化行為,進而升華為愛祖國的道德心。比如教學“象”字時,如何讓學生輕松地識記字形呢?筆者采用字理析字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生字的內涵。“象”是一個象形字,早期的字形突出了大象長長的鼻子和寬厚的身軀。筆者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了一頭大象的簡筆畫,然后按照中國漢字的演變規律,寫出“象”的字象形字、篆體、草體、楷體,一步步直觀地展示文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輕松地記住了“象”字的字形特點,從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還有學習“值”字時,人字旁加一個“正直”的“直”,教師可以這樣講解:“做人要做正直的人,那么,他的一生就是有價值的。”學生一聽就明白了這個字的構成,體會到了做人的道理。這樣教漢字,學生樂于學習,對文字學習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祖國的傳統文化和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心中。
二、一首古詩激發愛國愿
語文課堂應當是學生施展個性的樂園。學習語言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和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激起情感的波瀾,進入動情、入情的內心體驗。古詩教學符合學生用心悟情的心理,教師可以采取符合兒童天性的教學方式,恰到好處地利用教材中的古詩意境,讓他們吸取中華古典文化的精髓,受到潛移默化的人格熏陶,在心里播種下愛國的志愿。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古詩《登鸛雀樓》時,注重引導學生悟境悟理,以讀促情。在悠揚的古箏配樂聲中,學生閉上眼睛安靜地聆聽范讀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結合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學生說看到了紅紅的太陽、連綿起伏的青山、奔流不息的黃河、無邊無際的大海……筆者隨著學生的表述,相機在黑板上把他們想象的畫面畫了下來,一首詩變成了一幅畫。接著在學習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時,筆者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狀況交流討論,大家互相勉勵,了解到詩人不僅是登樓看風景,更是執有勇于攀登的勁頭與決心,永不滿足、不斷拔高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學生認為,應當像詩人那樣,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不斷攀登學習高峰,并設定了自己的近期目標與遠大理想。學生情緒高漲,愛國理想在這里發出了耀眼的光芒。
三、一次活動表露愛國情
愛國意識是沿著情感、意志、行為的內在程序而形成。教師要結合語言訓練開展適合青少年特點、易于學生接受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加深對祖國的認識,懂得為什么愛、怎樣去愛國。學生在個性化活動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體驗,在好奇心(探索欲)、創造欲、表現欲的驅使下,他們必然希望和別人交流,和別人分享自己的人生觀,體驗樹立理想的快樂。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中,學生學習了《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幾篇課文,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讓他們對國粹形成更加深刻的體會,在愛國意識上有更大促動,筆者組織開展了“說中國”綜合性學習活動。筆者穿上唐裝,梳著麻花辮,讓學生們感受濃濃的中國味道。在活動中,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積累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有的小組亮出了剪紙、窗花,有的小組咿咿呀呀地唱了幾段像模像樣的京劇,有的小組還能打上幾套有路數的武術……筆者趁熱打鐵,打開教室里的多媒體電腦,讓學生們自己上網搜索“中國傳統文化”相關主題內容。這次語文活動成了中華傳統文化大薈萃,學生都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愛國主義情感在其心中深深扎根,思想教育真正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理想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它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而又實實在在的教育影響。教育應當以人為目的、以人為中心,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藍圖、教育對人的期待,應當符合人的天性。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把理想教育放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位置,使理想教育與社會實際需要接軌。在完成教材學習的同時,教師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