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玲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只有一部分參加中考,這樣初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就成了難題:學生認為沒用,上課不愛聽,下課更不會學。很多教師也提不起精神仔細研究教材教法,導致初中一二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枯燥、乏味,形成了惡性循環。要想充分發揮這一學科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就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思想品德課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人文性” “走進生活” “成長記錄袋” “注重效果”
提起初中政治課,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枯燥、乏味。好多人都說:政治就是背背題就可以了;也有人說:政治最沒意思,就是空洞的說教,“政治騙子”。這樣的說法和印象,完全忽略了思想品德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也更忽略了思想品德課的“人文性”。這一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多年來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導致的。
然而,近年來教材的重新編制和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使初中思想品德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觀念及教學手段上都有了嶄新的變化。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任務,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思想品德“活”起來,真正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從思想上去接受,用心靈去感悟,潛移默化地塑造他們的人格。為此,筆者在初中一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做了初步的嘗試。
一、注重思想品德課的“人文化”
1.政治課堂人人平等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加強人文精神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初中思想品德的人文性特征要求,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用初中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教學;用優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生發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有人認為,人文課堂就是要使學生在人文的課堂中體驗到平等、尊重、信任,同時受到激勵、鼓舞和引導,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依據上述理論,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極力構建人文課堂,給學生平等的機會。政治課內容難度不大,在我的課堂上,學生沒有優劣之分,我在課堂教學中盡最大努力給學生創設平等的課堂氛圍,無論是討論發言還是活動,爭取做到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從不偏向某個學生,從而使學生在平等中建立起充分的自信。
2.成長記錄袋
有學者提出,人文課堂的特征,其中有一點是:指向學生學習結果的質量。教師應用多種策略來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保證學生以自己的節奏實現進步。依據這一觀點,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成長記錄袋,每上一節課后,都讓學生填寫自己的成長記錄,作為課后作業,記錄他們每一天、每一階段的成長及收獲,包括他們的思想、心靈、言行等,哪怕是學生的一句話,也能表明孩子的成長與進步。我會及時為學生批閱,并用專門的時間為學生總結,與他們探討,適時給予他們鼓勵與肯定。這樣,課后記錄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也增強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延續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走出課堂就放下書本,什么都忘了”的現象發生。記得在教學《珍愛生命》一課后,一位男同學寫到:“今天我學會了為爸爸媽媽做飯,得到了他們的夸獎,我要堅持下去!”這樣看似簡單的話語,我覺得比他多背會幾道大題的學習效果要強得多。這樣也更能夠在學生的生活中看到思想品德課的引導作用,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
3.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
汪允中說: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學資源,還應該基于學生的生活內容,對教科書進行拓展和延伸,既要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又要將視角廣泛地投向家庭、社會,關注親情、友情等真情,引導學生聯系身邊實際,感悟種種人生哲理。這正適合初中一、二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
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把深刻的人生哲理融于生活之中,學生會更加易于接受。如在《珍愛生命》一課的教學中,我借助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讓學生在課前圍繞我們本地水肥魚美的月亮湖(月亮泡野生魚聞名全國)展開調查,看這里有哪些魚類資源和依湖而棲的其它生物,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哪些益處。通過調查和總結,讓學生認識到了“世界因生命而美麗”。
二、降低難度,貼近生活
剛剛邁入初中校門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幼稚的心靈逐漸走向成熟,正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他們的理解能力還與成人有一定的偏差,一些理性的知識對于他們來講接受起來比較乏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適當降低難度,讓所學內容盡量貼近他們的生活和行為,深入淺出,自然而然地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享受學習》一課時,沒有生硬地讓學生說出自己學習的樂趣,因為現在的孩子學習都非常累,即便是學習最好的學生,對學習也有厭倦情緒。我先對學生說:人都要學習,就像人一生下來就要面臨死亡一樣平常。然后,從學生都喜歡的動畫片和游戲入手,探討其中的奧妙,讓學生認識到不學習什么都做不了,就更不用說實現什么遠大理想了。學生意識到了學習也像動畫片和游戲一樣,興趣都是靠培養的。這就比生硬地講解學習的樂趣要容易得多。
三、嘗試新的評價方式
以往的政治課教學評價,都是憑一張試卷定好壞。期中、期末兩次考試,答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最終記入學生的期末成績。這樣的評價方式無法體現初中政治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更無法評價學生的行為和品德,導致了教學和生活“兩層皮”的現象產生:學生上課學一套,下課做一套;上課文質彬彬,下課臟話滿口的現象時有發生。
我把學生的期末成績分成兩部分:期末試卷成績占一定的比例,日常的品行表現點一定的比例,綜合起來算學生的期末成績。其中品行表現一部分以成長記錄為依據,另一部分來源于家長和學生的監督,平時設有監督機制,學生分組,每組之間都有相互監督和記錄,定期匯總。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產生了一定的限制和影響,也讓思想品德課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地發揮了思想品德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初步的嘗試,改變了政治課傳統教學的枯燥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也在學生的養成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蕾.芻議中學英語教學中人文課堂的構建.教學與管理,2011,(02).
[2]傅麗霞,張吉良.基于人文教育的教學初探.人文教育, 2009,(02).
[3]汪允中.小學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對策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