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課改后,我一直在思索:到底如何授課?詢問大家,眾口一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中我也一直踐行著。可發現學生理論爛熟于胸,練習時仍無從下筆。與之交流,我才意識到問題的癥結不在于方法與技巧,而是學生做詩歌題根本讀不懂詩歌,寫作文根本沒有素材,這就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種情況下,教會他們更多的方法又有什么用呢?我并不是否認“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科學有效。但這必須有一個前提——孩子手中有“魚”。因而我認為語文的教學,首先應該“授之以魚”看,然后“授之以漁”。
如何才能給學生“魚”呢?
首先,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興趣,。我認為寫文章與人的情感有很大關系。如果詩人作詩充滿激情,其詩必慷慨激昂;如果作家為文感情真摯,其文必感人肺腑。學生寫作也要調動他們的情感因素,否則任何方法都是不靈的。
其次,鼓勵學生多閱讀,多積累。一提到閱讀,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經典名著。名著當然是精華,咀嚼鑒賞對學生大有裨益。我覺得我們在傳授新課的同時,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本密切相關的文章。比如講授《滕王閣序》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流淚的滕王閣》;教授《逍遙游》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和于丹談莊子等。
最后,組織閱讀交流課,創辦電子書報。閱讀交流課就好比加油站,通過交流給學生補充能量,保持閱讀的積極性。而且通過讀書交流活動,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讀書方法,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另外,現在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對網絡的興趣,鼓勵他們創辦電子書報。報刊內容可以是自己得意的作品,也可以是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等。
如此,學生”胸有點墨”后,再授之以漁,我想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了。